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道武帝为什么杀拓跋仪?只是听信了巫师的预言吗?

道武帝为什么杀拓跋仪?只是听信了巫师的预言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349 更新时间:2024/1/9 8:59:50

历史上,有一个叫北魏的朝廷。有一天,巫师说,天象变化太快,是朝中有叛逆的臣子,只有除掉臣子,才能确保朝廷长治久安。皇帝听了以后,立刻在朝堂上大开杀戒,杀了不少无辜的大臣。皇帝这样做,是想干什么呢?

这个皇帝,就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要说清楚这件事,需要先说一个大臣,也就是道武帝的堂弟拓跋仪

(拓跋仪)

据《魏书》记载:“(拓跋仪)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由此可见,拓跋仪不光是个伟岸的美男子,还通谋略,武功骑射均是上乘,可谓道武帝拓跋珪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拓跋仪一直致力于平定阻挠道武帝复国的部族,在他多年的努力之下,终于为道武帝扫清障碍,使得道武帝在代国旧都盛乐复国,始称代王,后定国号为北魏。这一年,拓跋仪被封为九原公。

当时的后燕和北魏虽有姻亲关系,但是随着后燕的日益强大,道武帝一直视其为劲敌,总想将其消灭掉。拓跋仪见此,便主动请命去后燕探探情况再定,经过道武帝的同意,拓跋仪以使臣的身份来到了后燕。

后燕的皇帝慕容垂是个颇能打仗的狠角,也是道武帝的舅舅。他见来的不是道武帝,便有些不悦地问拓跋仪:“为何不是道武帝来见我?”

拓跋仪不卑不亢地回道:“先辈以来,世代占据北方土地,子孙相继,不失旧业。祖宗接受晋国的统辖,爵位称代王,东和燕国世代为兄弟。我奉命而来,道理是没有错的。”意思是咱们现在是国家了,咱们君王现在是皇帝了。你是皇帝,咱们君王也是皇帝,哪有皇帝来朝见皇帝的!

(慕容垂)

慕容垂说:“以我的武力,四海听闻皆胆战心惊,你的君主不来见我,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慕容垂这是吓唬拓跋仪。

拓跋仪回道:“以武力增强自己,却不休养生息,您以为的实力是您和臣子间的事,我又怎么知道对别国有什么好处呢。”拓跋仪的意思是你厉害又咋样,俺们不怕!

拓跋仪在后燕察看了一番后,回到北魏,对道武帝说:“暂不能攻打后燕,因为现在慕容垂正强。”

道武帝不高兴,说:“那不打了?”

拓跋仪说:“不是不打,是不着急,我看见太子慕容宝性格懦弱,大臣慕容德又自恃有才,等到慕容垂去世,慕容德一定不会甘于做慕容宝的臣子,到时势必有乱,那时才是攻打的好时机。”

建国后,拓跋仪一直做为收服各部落的主要战斗力,其间他败黜弗部,又伐铁弗部,击败高车三十多个部落,还打败了前秦姚平,因此连连封赏,官至骠骑大将军。

拓跋仪又对道武帝提建议,不光要以武力征服天下,还应该开荒种田发展农业。道武帝认为有道理,于是命拓跋仪负责农业生产。

(开荒种地)

拓跋仪便将黄河北的五原到棝杨以北的塞外都纳为垦植范围,分配人手开荒种地,渐成塞北小江南,更是北魏大粮仓。北魏的百姓不再像过去那样过着四海为家的游牧生活,逐渐从农业社会变为农耕社会。

攻打后燕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此时的慕容垂已年逾古稀,但还垂涎于北魏的粮食丰收,于是在次年麦子丰收的时候,便结船渡过黄河,进五原抢夺粮食。

拓跋仪立刻组织人马,分别阻断后燕军的退路,并对后燕军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后燕不敌,仓皇而逃。拓跋仪乘胜追击,最终占领了后燕国都邺城。拓跋仪功不可没,又被升为尚书令。

在北魏百姓的心中,拓跋仪的声望极高。道武帝因此也十分器重这个堂弟,更是常常流露出与他亲为一家人的态度。

当时天下大乱,许多中原的知识分子四处流亡。拓跋仪对待这些知识分子礼让有加,非常尊重。因此,他礼贤下士的贤名便被传播开来,许多知识分子纷纷投靠在他的门下。再加上拓跋仪对时事常有独特的见解,这也使得知识分子们对他很景仰,纷纷传言:“平原公的雄才伟略,几世也不能出一个,像他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追随的人。”

拓跋仪见自己民众威望甚高,他就骄傲起来,起了反意。他联络了平时交好的宜都公穆崇,准备在宫中埋伏武士杀死道武帝,这埋伏的武士中就有穆崇的儿子穆遂留

也是凑巧,道武帝那天正好召遣穆遂留,准备让他出去办事。穆遂留的胆子小,听说道武帝征召他,以为事情败露,吓得不待道武帝开口,便把拓跋仪谋反的事儿全抖了出来。

道武帝听完很震惊,但正是南征北战的时候,再说拓跋仪在百姓和将士中的威望甚高,若是此时下手,一定会引发内乱。因此,老谋深算的道武帝,就没有追究拓跋仪的罪行。但是他开始考虑如何处置拓跋仪,一个秘密计划在他心中酝酿起来。

(臣子之惶)

公元409年的中秋,宫里的巫师指出:天象变化太快,恐有天灾,若想天下昌平,需杀掉逆臣贼子。

道武帝听了巫师的话,便在朝堂上大开杀戒,想以此来消除天灾。

拓跋仪也许并不知道,道武帝杀大臣,其实目标是指向他的。说不定,那巫师的话,就是道武帝授意说的。

拓跋仪虽然不明白道武帝的想法,但还是慌张不已,惊惶之下,便趁夜骑了一匹快马想出逃。谁知道道武帝早就准备好了,他一逃出,就把他逮住,最后给他安上叛逃的罪名,赐死。

拓跋仪有本事,可惜骄傲起了反心。他造反,倒也死有余辜。可惜了朝中的许多大臣,跟着成了枉死鬼,陪他殉葬。当然也是这道武帝,实在残忍无道。

标签: 拓跋仪,南北朝

更多文章

  • 拓跋祯为什么当着客人面杀死一名箭手和十多个劫贼?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拓跋祯

    连年的战火,使豫州一带者百姓们的生活失去了基本保障,不少人被逼的纷纷落草为寇,就连一些最本份、最温顺的人也免不了要动造反的念头。所以,这一带的治安状况十分糟糕。豫州刺史拓跋祯上任后,正为此而焦虑。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摸底,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北魏延兴元年(公元471 年)的一天,在豫州上蔡城(今河南省汝

  • 拓跋休:景穆帝拓跋晃第十四子,曾跟随孝文帝南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拓跋休,北魏

    拓跋休(?~494年),字伐伏玄,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宗室大臣,景穆皇帝拓跋晃之子,母为孟椒房。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聪慧,治断有称。皇兴二年,拜征南大将军、泾州刺史,受封安定郡王,迁外都坐大官。孝文帝即位,先后镇守和龙镇、抚冥镇,抚御

  • 拓跋休是什么人?北魏安定王拓跋休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魏

    安定王拓跋休,景穆皇帝之子,皇兴二年封,拜征南大将军、外都大官。休少而聪慧,治断有称。高祖初,库莫奚寇边,以休为使持节、侍中、都督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仪同三司、和龙镇将。休抚防有方,贼乃款附。入为中都大官。蠕蠕犯塞,出为使持节、征北大将军、抚冥镇大将。休身先将士,击虏退之。入为内都大官

  • 北周大将军于谨生平 于谨与武帝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于谨

    于谨生平于谨是西魏、北周的大将军,因为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朝堂上很有威望,于谨是当时西魏的八柱国大将军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那么于谨生平又是怎样的呢?于谨画像在北伐平乱的过程当中,于谨还是一个名气不大的将领,但是在战场上,面对着如狼如虎的叛军,于谨的沉着冷静让人眼前一亮。在于谨的指

  • 北周于谨: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北周武帝拜其为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于谨,北周

    于谨(公元493年至公元568年),字思敬,北朝时期洛阳人,是北周开国功臣。从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到节闵帝普泰元年(公元531年),于谨多次率兵镇压各地的起义和割据势力,战功卓著,官职、爵位不断提升。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于谨投宇文泰,并劝说宇文泰据守关中,然后请天子迁都关中

  • 北周帝国的幕后大佬于谨:靠大智慧掌控帝国政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于谨,北周,政局,

    宇文泰死后,对于谁当执政官,大佬们争论不休,于谨向宇文护下拜,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而于瑾之所以在当时做出那样超然的选择,主要原因恐怕是,于谨并不是六镇军人出身,更不是武川镇军人出身。在一个六镇军人为主体的、一个武川镇军人为核心的西魏帝国。凭于谨这种出身,本身就有着先天的不足,换而言之,他似乎没

  • 《良辰好景知几何》沈恪重伤,林杭景终于说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良辰好景知几何,林杭景

    《良辰好景知几何》已经大结局,剧中沈恪重伤急需输血,林杭景终于说出真相,和萧北辰重归于好,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林杭景带儿子沈恪回归北新城,一家三口在萧北辰面前上演了一父慈子孝,林杭景故意让沈恪叫萧北辰叔叔,就是想打消萧北辰的怀疑,在回归前,林杭景做

  • 后梁权臣李振:从没落贵族到成为朱温的头号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梁,谋士,朱温,

    李振(?——923年),后梁朱温的谋臣,曾鼓动朱温在天祐二年(905年)发动“白马驿之变”。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建立后梁。后梁建立后,李振官居高位。为后梁的政治人物。后梁灭亡后,李振与其家人都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处死。破落贵族李振(?---923年),字兴绪,祖居西域(中亚撒马尔罕,昭武九姓的

  • 姚僧垣是什么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姚僧垣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姚僧垣,南北朝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曾担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江陵之战后,被北周朝廷招募。一生治验不可胜记,声誉远闻,达诸蕃外域。583年(开皇三年),姚僧垣去世,终年85岁。著有《集验方》12卷、《行记》3卷行于世。姚僧垣自幼好学,博览文史。年二十四即传

  • 古代第一个大夫,南北朝时期姚僧垣“太医下大夫”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北朝,姚僧垣

    古代对医生的称谓有很多,其中以大夫与郎中最为普遍,即便现在也还在沿袭使用。二者主要是地域性差异,北方习称大夫,而南方多以郎中为名。其实不管是郎中,还是大夫,都本来是官职名,特别是大夫,还是医官系列的最高职位,所以用以称呼医生,其实有表敬重之意。一般认为自北宋时开始将医生称之为“大夫”,但其实在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