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第三子孙和简介 孙和结局怎么死的?

孙权第三子孙和简介 孙和结局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668 更新时间:2024/1/22 12:41:31

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三国时期吴国第一位皇帝孙权的第三子。王夫人与孙和的一位姊妹全公主不和。不久,孙和因在入庙祭祀时拜访妻子的叔父,而被全公主陷害他无礼,又诬陷王夫人对当时病倒的孙权幸灾乐祸。孙权最后把孙和废掉,并把他放逐到长沙,改立孙亮为太子。很多为孙和抱不平的大臣(包括丞相陆逊)都被孙权责备或惩罚,一些据理力争的大臣更被杀死。孙权暮年曾有意召回孙和,但因全公主等人加以阻挠而未有成事。孙和之子孙皓(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即位后于元兴元年九月,追谥父孙和为文皇帝,尊母何氏为太后。

早年经历

孙和小时候因为母亲王夫人受孙权的宠爱而被孙权所喜爱,十四岁时,就安排他为宫廷侍卫,让中书令阚泽教他学习经传典籍六艺。他爱好学习,礼贤下士,颇为人们所赞誉。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长子孙登病死。

赤乌五年(242年),孙和被册立为太子,当时十九岁。阚泽任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都是他的陪侍随从。

太子岁月

当时司法官员多用条例律书来问罪,孙和认为奸猾狂妄之徒,将利用讼事掺杂个人私情,从而产生为祸作歹的念头,此风不可助长,上表表示应当杜绝。又有都督刘宝状告中庶子丁晏,丁晏也状告刘宝,孙和对丁晏说:“文武官员称职主事,能有几人?因有矛盾就相互翻脸攻击,都企图坑害对方,这怎么会有福运呢?”于是孙和对双方进行劝释调解,使他们相互交往厚待。

孙和常说当世的才学之士应探研讲习学问,操演熟习武功,以胜任当世事务,而只知交游下棋以妨碍事业,不是进取的态度。后来群臣出席他的宴会,言谈中说到下棋,孙和认为:”此玩艺只能妨碍事务浪费时光而毫无用处,耗劳精神费尽思虑而一无所获,不是可用来增进德行致力功业,积累功绩的行为。而且有志之士爱惜光阴珍惜精力,君子的最大愿望是功德崇高如山行为光明耀世,以不能列入此种等级为耻。天地之长久,而人处天地之间,有如白驹过隙,年龄很快衰老,青春一去不返。举凡人生所忧者,就在于人的欲望所不能杜绝的那些东西,如果真能杜绝无益的欲念来遵循道义的路径,抛弃不必要的事情以培植功业的根基,对于人的名声品行,难道不是良好之事吗?当然,人的欲望不能没有戏嬉娱乐,而戏嬉娱乐的爱好,也在于饮宴书琴骑射等方面,何必非得下棋不可,然后才感到快乐呢?“

于是命令陪坐者中的八个人,各自写出评判下棋行为的论文以矫正时弊,于是中庶子韦曜回家后写了一篇论文奏上,孙和将文章出示给宾客传阅。其时蔡颖喜欢下棋,在他官署中任职者不少人都跟着他学,故此孙和用这个方法规劝他。

南鲁党争

在这以后王夫人与全公主孙鲁班有了矛盾。孙权曾大病卧床,孙和到太庙祭祀,孙和的妃子的叔父张休的住所离太庙很近,就邀孙和到他家逛逛。孙鲁班派人跟随监视,借机向孙权进谗说太子不在太庙里,而专往妃子家去谋划事情,又说王夫人看到皇上病重,脸上露出高兴的神色。孙权因此发怒,王夫人忧虑而死,而孙和所受宠信日益减损,害怕自己被废除。鲁王孙霸图谋太子之位的欲望更为强烈,陆逊、吾粲、顾谭等多次向孙权陈述区分和明定嫡庶的道义,指出按理太子之位不能被剥夺,全寄、杨竺是鲁王孙霸的党羽,他们天天在孙权面前谗毁。

吾粲最终被关进监狱处死,顾谭被流放交州。孙权忧郁了好几年,后来终于将孙和软禁。于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领众多将吏头上抹泥,将自己捆绑起来,接连几天到宫门外为孙和求情。孙权登上白爵观观望,非常反感这种行径。斥责朱据、屈晃等是无理取闹。孙权打算废除孙和册立孙亮为太子,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奏,引述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以致晋国大乱的史实进行劝谏,而朱据、屈晃又固执地劝谏不止。孙权大怒,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将朱据、屈晃拖进大殿,杖打一百,最后将孙和流放到故鄣,群臣中因劝谏而被诛杀流放的多达几十人。人们都为他们感到冤屈。孙权暮年曾有意召回孙和,但因孙鲁班等人加以阻挠而未有成事。

被害身死

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孙权封孙和为南阳王,派遣他居住在长沙。当年四月,孙权去世,诸葛恪执掌朝政。诸葛恪就是孙和之妃张氏的舅舅。张妃派黄门陈迁前往建业上疏中宫,并向诸葛恪致以问候。陈迁离开建业时,诸葛恪对他说:“替我转告张妃,到时我一定让她超过别人。”这番话语颇有泄露。又诸葛恪有迁都的想法,派人修整武昌的宫殿,民间有人传言他想迎立孙和。及至诸葛恪被诛杀,孙峻因此事而剥夺孙和的印玺绶带,将他流放到新都,又派使者赐他自尽。孙和与张氏告别,张氏说:“无论吉凶我都跟着你,终不能一人活在世上。”她也自杀而亡,举国上下都为之悲伤。

孙休即位后,封孙和的儿子孙皓为乌程侯,自新都迁到封邑乌程。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孙皓继承皇位,当年就追谥父亲孙和为“文皇帝”,改葬明陵,设置守护陵园的人二百户,设立奉侍守墓的令、丞。

元兴二年(265年)正月,又分吴郡、丹杨的九个县为吴兴郡,治所在乌程,设置太守,四季按时祭祀明陵。有关官员上奏说,应在京都为孙和立庙。

宝鼎二年(267)七月,孙皓令守将作大臣薛珝营建寝堂,号为“清庙”。十二月,派遣暂署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人配备官员及中军步、骑兵二千人,用灵车法驾东往明陵迎接孙和的神灵。孙皓召见孟仁,亲自拜送于庭下。灵车将到京城,又派丞相陆凯敬奉三牲在近郊祭祀迎请,孙皓在京城外露宿。第二天,仰望拜迎灵车于东门之外。第三天,在清庙拜谒神灵、荐牲祭祀,涕泣呜咽,悲哀伤感。至第七天已祭祀三次,倡伎演唱奏乐,日夜不停。有关官员上奏说:“祭祀不可太多,过分了就是不庄重,应以礼来制止思念。”祭祀至此才停。

历史评价

孙登:“皇子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

朱据:“臣闻太子国之本根,雅性仁孝,天下归心,今卒责之,将有一朝之虑。"

陈寿:“和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或短命早终,或不得其死,哀哉!”

韦曜:“和少岐嶷有智意,故权尤爱幸,常在左右,衣服礼秩雕玩珍异之赐,诸子莫得比焉。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颖等每朝见进贺,和常降意,欢以待之。讲校经义,综察是非,及访谘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

王嘉:“孙和、孙亮、刘备,并惑于淫宠之玩,忘于军旅之略,犹比强大魏,克伐无功,可为嗟矣!”

性格特征

据《三国志》记载,孙和“好学下士”,又反对朝臣互相攻讦构祸,曾调解了两位官员的争端。

另外,他也反对赌博,认为娱乐消闲的选择很多,赌博无所建树,应该摒弃。

标签: 孙权孙和三国

更多文章

  • 东吴太子孙和的悲惨一生:遭姐姐陷害而被流放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吴,孙和,三国

    导读:孙和文武双全,全心扑在工作上,朝廷内外一片赞誉声,继位之路不是阳关大道,一马平川吗?然而对于孙和来说,却是荆棘满地,一路跌跌撞撞,坎坎坷坷,根本没有走到尽头,让人心酸不已。首先是老爸犹豫纠结,左右摇摆。孙权年龄大了,可能更爱调皮捣蛋的,对于孙和这种规矩本分的人反而冷淡了。他内心最喜欢的是四儿子

  • 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黄承彦,三国

    黄承彦,汉末三国时期襄阳名士,诸葛亮岳父,黄月英之父。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与襄阳名士上层社会圈子: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三国志》: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

  • 揭秘:诸葛亮岳父黄承彦预见诸葛亮功业难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黄承彦,诸葛亮,三国

    虽然诸葛亮用尽一生的精力来辅佐蜀汉,但最终失败,而在隆中对之前,就有人已经料定诸葛亮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此人就是诸葛亮岳父黄承彦。黄承彦本是荆州名士,其妻是荆州刘表后妻蔡氏的姐姐,和大名士庞德公更是至交好友,是荆州绝对的实力派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两次出场,其一在三顾茅庐时,其二是在陆逊兵败时。

  • 周泰简介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麾下大将周泰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周泰,三国,吴国大将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

  • 被无数人看中的诸葛恪为什么最后自我毁灭?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恪,孙权,诸葛瑾,

    诸葛恪,在三国后期这段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只不过,他活跃的时间并不长,或者说真正给他展示的舞台很短暂。历来对诸葛恪的评价都是权臣,尤其《三国演义》中,他的专权行径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在三国这段历史上,诸葛家族称得上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诸葛

  • 东吴多神童:诸葛恪从小的口才就为人惊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恪,诸葛瑾,诸葛亮,

    诸葛恪(203一253),字元逊,是三国时吴国著名大巨诸葛谨之子,也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幼年聪慧,闻名一时,年轻时就任骑都尉。吴主孙权对他很是看重,临终托孤于他。他聪明机敏,口才很好,较有作为,但性格刚愎自用,一生颇耐人寻味。诸葛恪幼年就聪慧机敏,口齿伶俐。长大后一表人才,身高七尺六寸,

  •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徐晃简介 徐晃结局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徐晃,三国,名将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

  • 徐晃怎么死的?曹魏名将徐晃有过什么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徐晃,三国,曹魏名将,三国将领

    徐晃怎么死的?曹魏名将徐晃有过什么战绩?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

  • 张郃是谁?张郃的“郃”怎么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郃,三国

    张郃,字儁乂,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后期抵御蜀国的表现出色,多次抵御诸葛亮北伐;导致蜀国将领甚至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有所忌惮。那么张郃怎么读呢?张郃读zhāng hé。张郃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后在官

  • 三国时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简介 张郃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郃,曹魏,五子良将,三国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