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谎言:诸葛亮根本不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去的!

谎言:诸葛亮根本不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183 更新时间:2024/2/29 0:51:31

关于刘备初识诸葛亮一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流传面颇广的刘备“三顾茅庐”说。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陈寿在《三国志》中即采用了此说;另一种是诸葛亮“北行见备”说。三国时魏人鱼豢所著《魏略》明确地记载了诸葛亮归附刘备,是“亮诣备”而非刘备三顾的结果。同时《九州春秋》亦作了如是记载,可见并非孤证。

“三顾”说与“晋见”说可谓径渭分明、截然不同。孰是孰非?我们如果抛开主观的成见。揆诸史实,即可发现“晋见”说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刘备初识诸葛,是诸葛亮“北行见备”的结果。

网络配图

诸葛亮高卧隆中,自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乃是“尺嚄之屈,以求伸也”。当时的局势是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有了庞大的智囊团,独据中原;江东的孙权也在承继父兄之业的甚础上独据一方,划江自守着。因而这两方势力对于晚去与外来的诸葛亮来说,其抱负与才能均难以得到全面的施展和实现。而荆州的刘表,拥兵自守,不晓军事,非雄才大略之主,因而抱有“管、乐之志”。积极进取的诸葛亮只有“待时凤翔”。南投荆州的刘备虽正寄人篱下,但在中原奋战数载,早以播下声名,不失为人中之主;且是汉室人物,因而择主刘备正合诸葛的意愿。曹操一统北方、旌挥南指的这种燃眉之势给他们的结识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势之下,诸葛亮于是“北行见备”,为刘备谋划。《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载: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刘表}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全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乎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一客礼之。

持“三顾”说者一般均否定这段史料的真实性,其实是毫无道理。诸葛亮正是在初次诣备时,提出了“游户自实以益兵众”的建议,并由此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敬重。

网络配图

刘表荆州时,北方战乱频仍,荆州地区则相对平静,“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荆州平乐,国未有衅”,因而流民游食者极多。而刘表坐保江间,并无四方之志,因而不曾致力于澄清吏治,整顿户籍,扩兵积粮,故刘表在荆州虽“招诱有方”,却“著籍者寡”,刘备在南投刘表后,从新野移屯樊城,所辖兵众仅为数千人,但当曹操南下,刘备撤离樊城时,则仅关羽之水军就有“精甲万人”,可见诸葛亮替刘备出此上策,利用荆州搜刮“游户”之机招募丁壮,扩充了刘备的军队。从诸葛登门见备、刘备“以其年少”而未加重视,到了解、尊重、信任诸葛亮的记述也合情合理。如果再从诸葛归附刘备到刘备南走夏口这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史事,即可发现刘备、诸葛此时尚不是“鱼与水”的关系,也就是说诸葛尚不及随刘备南下的关、张等人,史籍记载也均未涉及诸葛亮辅助刘备事,因而刘备特别器重诸葛亮并无具体事实依据。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魏略》成书于《三国志》之前,是当代人实录当代史,鱼豢为早陈寿一辈的人,而隆中其地在赤壁之战以后即并入了曹魏的版图,上距刘备三顾隆中求见的时间较为短暂,因而鱼豢如要收集这方面的史料是不难做到的。那么是不是鱼豢故意置刘备“三顾”而不顾,凭空捏造出亮“北行见备”呢?当然不是!《魏略》“有纪、志、传,目是正史之体”,是史料丰富、态度严谨的史著。在裴松之所引诸书注《三国志》时,此书则是被引用最多者。之后,西晋的史学家司马彪在审慎详察的情况下,也持此说。可见其真实性的程度是可以靠得住的。那么陈寿又为何一反前代及同代史家之论而独持“三顾”说呢?这一则是取之于诸葛亮的《出师表》,再则用“三顾”说更符合于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更能显出刘备的德行及诸葛的清名,从而也就使之达到了封建意识的理想化高峰。

网络配图

我们回过头来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临出发时所写。这篇表与其说它带有自传的性质,倒不如说是出师的宣言、北伐的誓词。《出师表》其意正在于统一军心、统一民心以激励斗志,完成北伐大业。这里我们试作一揣测,《出师表》作于227年,此时刘、关、张群雄俱亡,无从对证,因而诸葛亮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提出了“三顾”之说。当然这可能性颇小,更大的可能则是刘备在樊城结识了诸葛亮后,“知亮有英略”,因思其成性而曾经二往隆中与之作过倾心交谈。

千百年来,刘备“三顾茅庐”说之所以压过诸葛亮“北行见备”说而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因它有声有色,有着浓郁的传奇色彩;另一方面则是刘备求贤若渴及谦逊精神更合乎读者的心理,因而更易于接受。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美女貂禅不为人知结局 改名雕雪跟诸葛亮过活?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貂禅

    按照《三国》的正统故事来讲。东汉末年,有董卓专权,其义子吕布助纣为虐,司徒王允想恢复汉统,和义女貂蝉一起用美人计,先许吕布,后献董卓。离间董卓、吕布父子。这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很快上钩,如了王允所愿,董卓、吕布反目,吕布弑杀董卓。为天下除一害!但是在这之后貂蝉就再也没有出现了,当然不用说,这吕布

  • 三国历史秘闻:智谋诸葛亮竟也中过四次计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巧摆八卦、智取成都、骂死王朗、木偶退兵等一系列“典型事迹”的浓墨重彩的描写,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具有传奇色彩的张良似的足智多谋的“奇人”。他的才能有如“皓月之明”,他的计谋更是“神出鬼没”。周瑜被他戏弄于股掌之

  • 魏延被杀之谜:大度的诸葛亮为何容不下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魏延

    在《三国》里,诸葛亮是个神话般的人物。然而,他是人而不是神,他有自己的私心,不说别的,单从魏延的冤枉就可以看出他的私心有多重来。魏延自投蜀后战功卓着,也深得刘备喜爱,每每委以重任。对魏延这样一个能征惯战的大将,诸葛亮几次却要置他于死地,由于刘备的爱才,诸葛亮才未能得逞。然而,等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是遗

  • 曹操深宫锁二乔绯闻真相:竟系诸葛亮一手捏造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操

    曹操到底是为什么建造铜雀台的呢?公元810年,唐朝诗人杜牧与友人在黄州赤壁游玩时以赤壁为题做了一首诗《赤壁》绝句一首:“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说,如果将当年沉沙的战戟重新磨洗,也许会是另外的情景;如果没有东南风帮助周瑜火烧曹军战船,胜利者就是曹操了;

  • 诸葛亮究竟墓葬何处?历经千年为何却无人敢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

    俗话说的好“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我国的四大名著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三国演义,人们也是极为熟知。对于三国中的人物,人们也能对其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那么三国之中,人们对谁的印象最深刻呢?那这就应该非诸葛亮莫属了把。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凭借自己诸多的代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草

  • 被误导千年的历史 诸葛亮其实并没有杀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真的“挥泪斩马谡”了吗?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跟随刘备取蜀入川后,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马谡“好论军计”,因此颇得诸葛亮的赏识,“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提拔为参军,“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刘备临

  • 刘备攻打益州时张飞和赵云的军阶都比诸葛亮高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

    刘备与刘璋翻脸后,先是打下涪县(绵阳),接着包围雒县(四川广汉)。不过围了差不多一年,也破不了城。守城的是刘璋的大将张任。张任的部队,射死了刘备的两个“军师中郎将”之一:庞统(另一位军师中郎将是诸葛亮,留在荆州)。刘备派人叫诸葛亮赶快来,也叫张飞、赵云同时来。这时候,张飞、赵云的军阶,都比请葛亮高(

  • 司马徽和徐庶 到底是谁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司马徽

    人们习惯认为是徐庶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其实,在诸葛亮度完蜜月后不久,将诸葛亮推荐给当时驻守新野、寻求世族支持的刘备的人是司马徽。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面说: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是司马徽。刘备走到了司马徽家,专诚拜访,向司马徽请教对当时的局势看法如何。司马徽说:“我不过是一个儒生,俗士,根本不识

  • 诸葛亮读书的方法高明在哪里?真的很有启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的老家在徐州琅邪郡诸县(山东诸城),迁居到阳都县(沂水)。他本人流落到荆州南阳郡的邓县。汉朝的邓县故城一名“隆中”。不在今天的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他之所以流落,由于父亲诸葛珪早死,随了叔父诸葛玄到(江西南昌)豫章郡。诸葛玄受刘表之任命,当过很短时间的豫章太守;被曹操派来的朱

  • 三国谜团 诸葛亮遗留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何东西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有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描述: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 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