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蜀汉国有谁会幻想着自己去替代诸葛亮而谋取丞相之位呢?

蜀汉国有谁会幻想着自己去替代诸葛亮而谋取丞相之位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420 更新时间:2024/1/16 19:21:49

历史原本是不可以假设的,但读史者会有偏好,往往会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发出不同的感叹,而这种感叹的未尽之意,则往往是诸多的“假如”。比如说庞统,当刘备正处在用人之际,他却意外地死于战场。在刘备为之痛哭之余,读者也不免会有一番感慨:假如庞统不是早死……不过,当这种想象如同天马行空,“假如”也就没有了边际,比如有人就说,假如庞统不是早死,那么他必定代替诸葛亮担任丞相。也有人为了否定诸葛亮的需要,还说法正也有这种可能。后来李严作为托孤大臣出现,也有人说这是刘备已经不信任诸葛亮,有计划地分诸葛亮的权力。

那么,蜀汉国会有人替代诸葛亮任丞相吗?我们不妨看看最有可能出任丞相的三个人选,他们分别都是什么情况。

庞统原本是周瑜的功曹,周瑜去世后归属刘备,刘备任命他以从事的身份担任耒阳县令。因为治理的不好,刘备将他免官,鲁肃给刘备写信,诸葛亮给他解释,刘备这才找他谈了谈,发现庞统真是个大才,这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不过,庞统这个人虽然有才,但却不会处理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刘备和刘璋反目,进攻成都一路高歌猛进,战事颇为顺利。到了涪城,刘备摆酒奏乐,对庞统说:“今日的聚会,可以说是享受快乐啊。”庞统说:“征伐他人的国家却认为是件赏心乐事,这可算不上仁义之师了。”刘备已经喝醉,非常生气,将庞统赶出了宴会厅。过一会儿刘备觉得后悔,又派人请庞统回席。庞统回到原位,既不理睬刘备也不道歉,只管像原来那样吃喝。刘备问他说:“刚才的讨论,究竟是谁的错呢?”庞统回答道:“君臣全都有错。”刘备听了放声大笑,席上的欢快热闹气氛仍像刚开始时那样。

刘备虽然有点儿得意忘形,但在长时间的征战之余庆贺一下也不算大过,庞统劝其收敛事后有的是机会,何必要这样当面就给刘备下不来台?当两人对话过后,宴席气氛仍然欢快热闹,这说明庞统的话才是不合时宜,而不是刘备以及其他人。还有,庞统的话自身就有问题,所有的征伐都是战争行为,难道打了胜仗就不应该庆贺吗?夺取益州是刘备诸葛亮早就规划好了的,具体的军事计划也是他帮助刘备制定的,难道刘备喝酒高兴后才改变了兴师的性质了吗?刘备一贯标榜自己的仁义道德,庞统专门挑刘备的忌讳说事,并不见得明智。也亏的是刘备正在用人之际,假如成都到手后发生这样的事情,结果会怎样?

还有,庞统曾经是周瑜的功曹,是周瑜死后转投到刘备这儿来的,而诸葛亮是一出仕就为刘备效劳,这是庞统永远都比不上诸葛亮的地方。刘备到京口向孙权借荆州,周瑜劝孙权将刘备扣留,孙权虽然没有采纳,但刘备想想仍然觉得后怕。后来刘备问起庞统,担心他有顾虑,先说了一句“在君为君”,庞统回答说:“有这回事。”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都派了使者拉拢张绣,张绣认为袁绍势力大,想结盟袁绍。贾诩直接对袁绍的使者说:“回去谢谢袁本初,亲兄弟都不相容,还能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吗?”直接就将袁绍的使者赶了出去。随后,贾诩找了一大堆理由,劝告张绣投奔曹操,张绣听从了他的建议。到了曹操这儿,曹操给他一个都亭侯,还给了他一个冀州牧的官衔。试想,要是贾诩到了袁绍哪儿,会得到这样的高官厚禄吗?周瑜要孙权囚禁刘备,并没有看到庞统谏阻,所以这“在君为君”,只能是嘴上说说,刘备心里如何想,却很难说。

很多人认为,刘备让庞统跟随入川,是说明刘备非常看重庞统。实际上,刘备看重庞统不假,但在两人的使用上,是诸葛亮更为重要。刘备入川,是一个未知结果,而已经得到的荆州,是刘备的立足之地,必须确保这个根本万无一失。两相比较,究竟是谁重要呢?那么,刘备后来为什么要调诸葛亮入川呢?夺取成都,刘备已经到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关键时刻,所以,刘备也该动用诸葛亮这类关键人物了。除了诸葛亮,刘备还调来了张飞以及他率领的军队,充分证明,刘备已经看到了成都将为他所有。一旦成都到手,这儿将成为刘备的政治中心和战略后方,对于刘备这个统军之主来说,后方最需要的是诸葛亮这种丞相人才。

法正

法正原是刘璋属下,因为不得重用,常常和张松在一起发牢骚。张松出使曹操,不受曹操待见,就顺便去见了刘备。回来后,张松劝刘璋断绝和曹操的来往,结纳刘备。派谁去出使刘备呢?张松举荐了法正。曹操想讨伐张鲁夺取汉中,进而夺取益州,张松就劝刘璋将刘备迎接入川,让他来帮助抵抗张鲁。派去迎接刘备人还是法正。法正劝刘备趁机夺取西川,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刘备进攻成都,法正跟随着刘备。到了成都城下,法正写了一封信,劝刘璋投降。曹操讨伐张鲁获取汉中,没有趁势进攻益州。法正认为,这不是曹操看不到这一步,而是国内肯定有事情让他顾不过来,所以建议刘备趁势夺取汉中,为刘备所采纳。汉中之战,法正跟随刘备出战,为刘备用兵献了很多良策。刘备成为汉中王后,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法正有可能代替诸葛亮理由缘于两件事。占领益州后,刘备让法正担任蜀郡太守,法正开始用权报复,杀了一些过去对他有小小怨恨的人。有人劝诸葛亮告诉刘备,让他限制一下法正。诸葛亮不但没有向刘备进言,还给法正找了一些理由,因此说是“诸葛亮知道刘备非常喜爱信任法正,所以才这样说。”有人据此认为,这是诸葛亮不敢得罪法正。第二件事就是刘备东征失利,诸葛亮说过一句话:“若法正在,一定能够劝阻主上东征;即便是仍然东征,也不至于败得这般惨重。”

其实前一件事可以有另外的理解,诸葛亮认为这算不了大事,没必要大惊小怪。法正虽然杀了好几个人,但并没有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所以不会引起诸葛亮的重视。这件事虽然被人们认为诸葛亮“失政”,但那个时代的人把人分等级看待也是普遍现象。至于后一件事,人已经不在了,说句好话也算不了什么!

至于两人的官职地位,也许只是看到了法正一个方面,而没有看看诸葛亮在同一时期的官职地位。夺取成都后,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理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诸葛亮常例镇守成都,满足前方的粮食兵员供给。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刘备就已经确立了两人之间的未来关系,只需要看刘备是个什么名号而已。这和萧何刘邦的关系如出一辙,不管日后谁人夺了多少城池,受封多少户的侯爵,丞相之位非萧何莫属,谁人也争不去这个位置。

李严

李严原来也是刘璋的属下,刘备进攻成都,刘璋让李严前去绵竹督促军队抵抗刘备,李严却反而投降了刘备。刘备获取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音:qian)为太守,兴业将军。在任职期间平定叛乱有功,李严被加封为辅汉将军。刘备当皇帝的第二年,李严被调到刘备的身边,任尚书令。刘备临终,李严和诸葛亮一起被刘备作为托孤大臣,遗诏辅佐刘禅,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有人认为,李严这个尚书令权力很大,诸葛亮从成都送来的文书都要先经过李严之手,而李严任职的这个中都护也是刘备保护刘禅的措施之一,尤其是让李严统内外军事,更是分诸葛亮之权。如果能够再给刘备的时间长一点,李严也有可能替代诸葛亮。

实际上,李严的出人头地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夷陵之战以后,刘备的文臣武将极大的损失,蜀汉国几乎出现了人才荒,这才让李严冒了出来。刘备的遗嘱是让李严和诸葛亮分权不假,但无论是刘备生前还是这份遗嘱,李严都不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刘备生前,李严的这个尚书令,不过就是个秘书长而已,和诸葛亮这个丞相根本就没法相比。虽然诸葛亮的文书往来需要经过李严之手,但在君主明、君臣信任的情况下,李严根本就不可能在当中做点儿什么。至于受信任程度,刘备把后边的家都交给了诸葛亮,这份信任和重托,根本就不是一个李严能够比得了的。有两个例子:曹操因为荀彧不支持他当魏王,他不再信任荀彧,于是把荀彧调到前线自己身边,后边的这个家不再交给他了;诸葛亮让杨仪当随军长史,而死后却建议让后方的蒋琬接替自己。所以说,在外的皇帝和住在皇宫中的皇帝,身边的那个人是有所区别的。

再来看看刘备的遗嘱。大凡皇帝托孤,都是指定两个甚至更多的几个大臣,不可能交代给一个人,刘备也是如此。刘备指定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虽是分权,但两人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诸葛亮不但受托,还让刘禅“事之如父”,可以说李严根本就没法相比。再看看李严,虽然为托孤大臣,但却让他“留镇永安”。其实,刘备让李严留在永安,目的非常明确,完全是军事上的需要,也就是在刘备看来,蜀汉国无论是攻还是守,用兵重点都在东,而不是在北,这和他夷陵失败后留在永安是一致的。总之,李严的存在是对诸葛亮的分权,这个道理是说得通的,但说到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则实在是言过其实。

刘备自己曾经说过,他得到诸葛,好比是鱼儿有了水,一种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不是一般人可以替代的。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当中,这种鱼水关系是始终牢不可破的,两人从来没有公开的意见对立和矛盾公开,也没有人在他们当中搬弄是非,刘备又怎可能舍熟用生呢?在这样的一种关系之下,蜀汉国谁又会幻想着自己去替代诸葛亮而谋取丞相之位呢?!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此人与诸葛亮齐名,却下场凄惨,至今死因成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刘伯温,诸葛亮,

    在明朝里,有个人民间传说他料事如神,甚至可以跟诸葛亮齐名,我想大家都猜到了吧!这个人就是刘伯温,作为一个被神话的人,有关他的传说神乎其神,像什么炒饼歌真真假假,后人已无法分辨。看看正史里面的记载,刘伯温其实是被神话的,而这个神话他的人就是朱元璋,老朱为什么要刻意神话刘伯温呢?这不难理解,朱元璋出身底

  • 三国最装逼的10句话,霸气侧漏,我最喜欢诸葛亮的那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诸葛亮,潘凤

    三国不仅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还是一个装逼能手遍地的时代,随便一句话,都是霸气侧漏,只不过有些人能轻松兑现,而有些人则是刚说完就被打脸。盘点三国最装逼的十句话,一个比一个狂妄。1,我部悍将刘三刀,三刀之内必斩吕布于马下2,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潘凤:我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新三国)3,说

  • 历史上此人堪比诸葛亮,更有大策略的人,他的能力如何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延,诸葛亮,

    有人说的军事才能在之上,是一流的军事将领,只不过政治头脑幼稚简单。如果死后把军权交给,会成功吗?只限于能不能灭掉政权,当时的曹魏政权也只是靠司马家族维持,只要干掉,估计就不多能灭掉当时的曹魏政权。的武功和军事才能俱佳,不过武比不过蜀国的五虎上将,而论军事才能又比不上诸葛,但他在蜀国后期也为蜀国立下了

  • 战国七雄几百年都没缺粮,为什么偏偏到诸葛亮这边那么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诸葛亮,司马懿,刘备

    若问今天三国谁最有知名,诸葛亮算是榜上有名了。不懂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有个诸葛亮,虽说不上来他的事迹,但深知他是个聪明、有大智慧的人。西晋史学家、《三国志》的编撰者陈寿曾说诸葛亮:进则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则跨临边疆,震荡宇内。从这评价中,不难看出诸葛的才能与人品。刘备在他的帮助下拿下益州荆州,刘备儿子

  •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不是孤独一掷而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诸葛亮

    《虎啸龙吟》讲述的是蜀魏两国军师之间的对决,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抱着克服中原的雄心抱负,毅然决定亲自北伐抗魏,曹睿被迫启用司马懿出山,才有了电视剧中强强对决,才智相拼的好戏。那么精于治国的诸葛亮在蜀弱魏强的局面下为什么要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执意北伐呢?1、刘备的托孤之恩刘备在临终之际语重心长告诉刘禅“汝

  •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生死冤家,双方眼中的对手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诸葛亮,司马懿,

    众所周知,三国中诸葛亮和司马懿是生死大敌,一个是蜀汉丞相,主管蜀国军政,一个是曹魏太尉,后来篡魏立晋,都是“智近乎妖”的巅峰智者。两人在祁山那个地方斗了数年,直接影响了三国后期走向。演义版上,两人相爱相杀,但是从史料来看,并不是含情脉脉的浪漫剧。司马懿眼中的诸葛亮:1.《晋书·宣帝纪》:帝弟孚书问军

  • 诸葛亮竟然建议刘备杀掉养子刘封?何为不怕刘备杀了他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刘封,刘备,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是颠沛流离的状态,因此他的子孙后代非常不旺。公元201年,在曹操的大军紧逼下,刘备不得不依附刘表。刘表待他很客气,但是并不给他任何实际的利益,防他如防贼一般,仅仅让他去守新野而已。与刘表相比,刘备相对年轻,也有争夺天下的意志,所以荆州的知识分子有一部分投靠刘备,这更引起了刘表的

  • 诸葛亮留给后人的七条识人之道,一针见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诸葛亮,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的确是一代谋圣诸葛亮的代名词。即使他集智慧和谋略于一身,但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如果没有很好的人才协助他,他的才华也不能发挥到极致。原来诸葛亮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有独特的见解,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仍有可取之处。第1、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诸葛亮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远大的志向很重要

  • 诸葛亮墓在哪里?揭密诸葛亮的墓为何千年无人敢盗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想必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这位神机妙算的著迷人物在当时家喻户晓,就连死后的墓地都成为了如今人们的旅游景点之一,也就是诸葛亮墓。我们之前知道了刘备墓、关羽墓,那么诸葛亮墓在哪里呢?据说在诸葛亮墓有着一个谜团,那就是千百年无人敢盗,连盗墓者都不敢碰诸葛亮的陵墓,这究竟是为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一

  • 历史上记载司马懿怎么死的?是否是被诸葛亮用计毒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懿

    历史上记载司马懿怎么死的,十分明确的说了是病死的,不过也有也是传闻是诸葛亮未卜先知,将书用毒水浸泡,然后晒干,司马懿看书时习惯先把手放嘴边舔一下,再用手捻书页,这样一来二去,司马懿怎么死的结果就是身中剧毒,不治而亡,之前小编也是分析过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 ,今天我们就开看看他是否是被诸葛亮用计毒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