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诸葛亮死前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执意要最后一次北伐

为什么诸葛亮死前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执意要最后一次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547 更新时间:2024/4/6 0:22:27

前言: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连续取得上邽,卤城之战的胜利的情况下,由于李严延误粮草而被迫撤退,撤军途中,反杀了前来追击的张郃

三年以来,蜀汉在诸葛亮的冶理下,国治兵强。诸葛亮本可效仿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待准备充分以后,再图谋恢复中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时间不等人,岁月蹉跎催人老。由于三年的操劳过度,诸葛亮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诸葛亮认为他死了以后,就真的没有能够去收复中原,和强大的魏国抗衡的人了。所以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力排众议,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三国志】

当时有人劝说诸葛亮:“多次兴师动众都没能成功,丞相何必逆天而行?”诸葛亮却笑道:“亮如果相信天命,当初就不会跟随先帝出山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颠沛流离,一无所有。卧龙出山,方以隆中对策,定天下三分)

最后一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动用了能够动用的所有力量,尽起倾国之兵10万北伐中原。并且联络东吴,同时出兵。与上一次北伐不同的是,诸葛亮并没有从祁山出兵,而是直接走斜谷道,兵临渭水,剑指长安。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三国志】

诸葛亮出兵斜谷,司马懿又领兵抵抗,知道了诸葛亮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诸葛亮的大军将要逼近渭水河畔,众将士因为还没有从卤城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来,都有些惧怕诸葛亮。为了安抚军心,司马懿说道:“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

司马懿还是了解诸葛亮的,谨慎的诸葛亮果然没有选择东出武功逼迫司马懿部与之决战,而是选择移军五丈原。按照这个看法,诸葛亮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顺渭河谷地向东攻击,而不是来到原上据守,一向深通兵法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来魏国的国力实在是太过强大,如果贸然出击,一旦失败必然倾覆,诸葛亮已经赌不起了。诸葛亮的目的一直不是直取长安,而是先夺取陇右地区。以陇右为基本,对关中地区形成包围网。又可以招纳骁勇善战的凉州铁骑(当年董卓,凭此入关),此消彼长下,提升蜀汉的实力,步步为营,蚕食曹魏。

【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故不用延计。——三国志】

郭淮认为诸葛亮一定会去争夺北原,应该先要在北原一线布置防守,可是诸将都不以为然。就连司马懿也认为就算诸葛亮夺取了北原,也不能对我军造成威胁。分兵去驻守北原,反而削弱了我军的力量。如果诸葛亮是假装进攻北原,趁我军分兵去驻守,然后强渡渭水怎么办?

【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三国志】

然后郭淮说出了他的理由: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

司马懿这才采纳了郭淮的建议,让郭淮去驻守北原。战壕还没修好,蜀军压境,郭淮奋力回击。但是由于司马懿不敢用主力去守北原,并没有拔给郭淮足够多的兵力,诸葛亮依然强行攻破了北原。然而诸葛亮却高兴不起来,他实际上的战略目的并不仅仅是郭淮说的“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而且为了诱出坚守不战的司马懿部。

诸葛亮又想到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大军假装要西向进攻司马懿的驻军地,诸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那天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城中有防备,所以诸葛亮的谋算没有成功。

标签: 三国诸葛亮司马懿

更多文章

  • 刘备手下的一谋臣,地位竟然比诸葛亮还高,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糜竺,诸葛亮,三国,

    中国古代的人是分等级的,一般按照“士农工商”的顺序来分,不像现在是人人平等的,而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商人就是买进卖出,没创造任何价值,所以古代商人虽然有钱,但却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穿绸缎衣服,不能跟仕人同桌共饮等,因此古代不少商人想进入政途,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比如范蠡、吕不韦、胡

  • 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每一个都不比诸葛亮差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贾诩,郭嘉,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枭雄,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成功,背后必定有各种奇人异事的鼎力相助,而在三国时期,一个人能否成功,背后的谋士占据了巨大的因素,例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如果刘备没有诸葛亮,可能历史都不会记载刘备的名字,可见谋士在当时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不谈刘备和诸葛亮,我们就来谈谈曹操,你知道曹操的谋

  • 诸葛亮不仅会武术?还能拿动刀?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诸葛亮,刘备,姜维,

    三国群雄纷争,战乱不休,匪盗横行。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一般人都会一点武功,没有武功走天下的时候都是被人活活欺压的。诸葛亮会不会武功呢?我认为诸葛亮会武功,而且武艺高强,堪称三国第一武将!为何这么说?原因有三:第一:诸葛亮不会不知道习武的好处,一来强身健体,二来可以防身。史书记载诸葛亮精通周易八卦、深谙

  • 赵云死后留下的一句遗言令诸葛亮羞愧,他到底说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赵云,刘备,刘禅,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被人称为常胜将军,一生经历大小仗无数,却从来没有受过伤,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作为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赵云最早与刘备相识是在河北公孙瓒手下当差的时候。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近乎妖,正史中郭嘉多智近乎仙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操,郭嘉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多智近乎妖”的话,那么正史当中的郭嘉就是多智近乎仙了。出生在中原颍川的他,少年时已有远见,预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弱冠之年时就秘密结交英杰,期间曾经见过当时四世三公的袁绍,却深感此人并非结束天下战乱的明君,于是郭嘉没有选择跟随袁绍。之后荀彧向求贤若渴的曹操推荐了郭嘉,两

  • 诸葛亮死后,刘禅当了29年皇帝,这是怎么回事?阿斗真傻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刘禅,刘备,赵云,

    有个成语叫做“乐不思蜀”,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卧薪尝胆”,都是实力薄弱的一方向实力强盛的一方藏起锋芒,假装无害,不同的是,前者的阿斗最终无法阻止蜀国的灭亡,而后者的勾践却最终灭了吴国成了霸主。最终,两者一个成了无用之人的反面教材,一个成了励精图治的典范。君王的历史上,在乎结果,而非过程。可是却无人会想

  • 如果刘备真得到天下会除掉诸葛亮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

    开国皇帝杀害功臣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所以说我们见多了也就不奇怪了,刘备最推崇的祖先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人,东汉开国的功臣中也就几个人善终了,像功劳最大的韩信都被杀了,当然这也是因为韩信个人的问题了,但是杀功臣这件事确实事实。那么在三国里被称为贤君,最重兄弟感情的刘备会在赢了天下之后杀了自己的功臣

  • 解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不为人知的真实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第一,从三顾茅庐

  • 若荆州不失,诸葛亮是否可助蜀汉一统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荆州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影视剧中诸葛亮形象诸葛亮可以算的上是一悲剧人物。“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之后出隆中,草船借箭、取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都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和策略家。不幸的是,诸葛亮北伐未成,三国未统一·,病终于五丈原,令人惋惜。《隆中对》中便给进取天

  • 刘备死前还留了一手防诸葛亮,8年才彻底清除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

    在三国中刘备去世前,为了让蜀汉的政权稳固,刘备除了任用诸葛亮作为辅政大臣之外,还留了一手,为此,诸葛亮用8年才彻底清除!说起托孤的重臣,就三国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托孤重臣当数司马懿,魏明帝曹睿去世后,留下司马懿和曹爽等人辅助曹芳,先是曹爽专权,给魏国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后内斗不止,司马懿杀死曹爽,最终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