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何一生未受重用?

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何一生未受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814 更新时间:2023/12/13 11:34:38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至德三年(758年),进位中书令。至德四年(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网络配图

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

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

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网络配图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子仪。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郭子仪亦位列其中。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郭子仪。

网络配图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有郭子仪。

清朝光绪年间,长乐县立庙祭祀郭子仪。

标签: 郭子仪

更多文章

  • 看到郭子仪后 回纥叛军竟扔下兵器跪拜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回纥叛军,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

  • 霍光与郭子仪同为几朝元老权倾天下 为何结局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霍光,郭子仪

    霍光与郭子仪,一文一武,堪称汉、唐两朝的中兴之臣,不过如果两人PK,只怕郭子仪会更胜一筹。无论古今,对于做人做事都有一个很精辟的衡量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这几个层次,霍光的失败之处恐怕就在于——齐家。网络配图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

  • 郭子仪历经三朝每次都逢凶化吉依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郭子仪

    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网络配图他的名字叫“享”,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李享把羊腿割开来。李享就用手把羊腿分开了,手上沾满了

  • 唐朝名将郭子仪与诗仙李白之间有什么联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郭子仪

    有人说郭子仪和李白是往年交,郭子仪在军中犯事被李白所救。李白参与反叛,郭子仪听闻后愿用自己的官爵来买李白的罪行,后李白逃过一劫,被流放到了夜郎。后人称赞两人的友情说李白能识人,郭子仪能报恩。这段生死交情一时成为美谈,但是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实际上可信度还是比较大的,当时的唐朝文化风气很盛,不少官

  • 郭子仪心胸坦荡不与人结仇不设围墙的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待人宽厚,不与人结仇,不得罪小人,以真诚打动皇帝,朋友遍天下。他的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心胸坦荡;平易近人,府中不设围墙。宦官鱼朝恩之前十分嫉妒郭子仪,甚至去挖了郭子仪的祖坟,后被郭子仪感化。军官李光弼担心郭子仪得势后报复,后与郭子仪合作无间。郭子仪心胸坦荡,面对宦官的恶意中伤,一直对自己进行反

  • 历经四朝而不倒:名将郭子仪为何能够安享晚年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名将郭子仪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场战乱,郭子仪这个英雄不会这么快出现。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势如破竹挺近洛阳。当时有很多官员跟着变节

  • 唐朝杰出将领郭子仪逝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郭子仪

    唐朝杰出将领郭子仪(697—781年7月9日),汉族,祖籍山西汾阳。公元697年阴历十二月十二日(一说是中秋节)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

  • 历经四朝而不倒:郭子仪为何能够寿终正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郭子仪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场战乱,郭子仪这个英雄不会这么快出现。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势如破竹挺近洛阳。当时有很多官员跟着变节

  • 郭子仪被害之后,儿子被杀,女儿下场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

  • 安史之乱后同为功臣的李光弼和郭子仪为何最后结局差距巨大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朝,李光弼,郭子仪

    在中国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名将并不罕见,但是能够保全自身并得以善终的却只有寥寥几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似乎成为了功臣们逃不过的宿命。最典型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几位功臣们的悲催下场。比如堪称头功的李光弼,上了战场威震千里,下了战场就被朝中的宦官们治得动弹不得,以至于在平叛战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