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则天长期重用狄仁杰真实意图:狄阁老的作用

武则天长期重用狄仁杰真实意图:狄阁老的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791 更新时间:2024/1/18 21:56:38

武则天武媚娘当上皇帝后,为了治理贪官,她设立了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长期重用狄仁杰魏元忠等人,大力整顿官员队伍——

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武则天当政后,在推行科举制的同时,又大开其他的选官门径,如自举、举报恶官、试官、殿试以及开武举等。这种多途径选官求才的做法对当时的吏治产生了双重影响:从积极方面说,它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从消极方面看,则使官员队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武则天对此似也有所认识,因而在广开选官途径的同时,又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官吏队伍加以整肃。具体而言,武则天对官吏队伍的整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设立铜匦(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在这样一种严酷的政治环境下,除了极少数肆无忌惮的酷吏和内宠外,官员们只好收敛起贪赃枉法之心。

其二,分设肃政左右台,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唐初沿袭隋制,朝廷最高的监察部门是御史台,负责检查自宰相以下各级官员遵法守纪的情况,举报弹劾处理各类违法乱纪的官员。武则天将御史台改为肃政台,不仅增置监察官员,而且加强其监察职能。武则天刚一登上帝位,就将原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专司纠察中央百官和军旅,另外增设右肃政台,专门负责京畿地区和地方各州县官员的按察,并将监察官员由此前的十八人增至四十人。旋即又打破“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县”的格局,使左、右两台迭相纠正,左台官员亦兼察州县。与此同时,为使监察的运作有法可依,武则天命令尚书省刑部侍郎韦方质起草了专供考查地方官员用的《风俗廉察四十八条》。由于武则天时代的监察官员有相当一部分是酷吏,且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大权,地方官员畏之如虎,所以胆敢以身试法、搞各种腐败行为者少而又少。特别是到了武则天后期,风闻朝廷使者到来而自杀的地方官员,史不绝书,可见这种监察制度的威慑力强大到了何种程度!

其三,重视高级政务官员的任用。武则天很重视高级政务官特别是宰相的选拔和任用。宰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政务官,日理万端,因此是否得人,对于封建统治关系至大。武则天虽也用过本家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亲信当宰相,但主要是利用他们与自己的特殊关系来监视其他朝臣,而行政实权一般都掌握在其他宰相手中。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如狄仁杰、魏元忠等,就长期在朝中握有实权。而在历代宰相中,狄仁杰、魏元忠等均堪称名相。正因如此,不仅宫中的奢靡之风无法通过高级官员的中介而传到整个官员队伍中,而且可以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使整个官僚队伍形成克己奉公、勤于政事的良好风气。

其四,对官员队伍内部产生的腐败现象厉行整肃。在武则天时期,官员队伍也曾出现过冗滥现象,但武则天同时也运用各种手段对官员进行淘汰,甚至对不称职者毫不留情,大开杀戒。毋庸讳言,这种清洗主要是在政治范围内进行的,但对官吏队伍的整肃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酷吏问题是武则天时代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以往大多数研究者只看到武则天对酷吏的信任重用一面,而对其不得已的一面研究得不多。武则天始而专权,继而登基当女皇,改国号为周,这对李唐宗室和旧臣来说,是篡位行为,是典型的宫廷政变,这就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对。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武则天只能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对付那些反抗或企图反抗自己的人。对于武装叛乱者,她可以用军事手段镇压;而对其他政治上的反对者,她就只有利用酷吏来制服了。不可否认,酷吏是当时素质最差的一批官员,其中最著名的如来俊臣、侯思止、索元礼、周兴和王弘义等都是靠告密爬上高位的。这些人生性残忍,嗜血成性。武则天在其掌权初期,为了笼络这些人,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往往视而不见,但是随着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酷吏的地位也逐渐下降,甚至受到严厉惩处。

正是由于武则天创造了这样一个整体上还算清明的政治环境,加之她对人才的重视和保护,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作用,才有了《资治通鉴》中所说的“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的局面。在她当政期间,官员各司其职,没有发生整体性全局性的腐败,使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免于内乱外患,社会也比较稳定。而这一局面的取得,不能不承认与武则天整肃吏治有关。当然,武则天时期的官场存在诸多弊端,最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她本人挥霍无度,生活奢靡,如大造明堂、佛寺和“天枢”,滥封同姓王以及广蓄内宠,这种奢侈之风对官吏队伍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重用酷吏,滥杀无辜,造成众多冤狱。这也是无可讳言的。

标签: 狄仁杰武则天唐朝

更多文章

  • 大唐宰相狄仁杰到底是怎么死的?被仇人杀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宰相,狄仁杰

    他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出任大理寺(最高法院)官员。在武则天天授二年(691),转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上了宰相,位极人臣。但福兮祸之所伏,短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搭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拘捕下狱。“未几,为来俊臣诬构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

  • 还原一个真实的狄仁杰 中国的福尔摩斯是这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狄仁杰,唐朝

    提到狄仁杰,大家一定会想起《神探狄仁杰》里的狄仁杰神机妙算、睿智机敏的形象。徐克的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狄仁杰也被塑造成一个能文能武、风流倜傥的中国古代版福尔摩斯。但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真的是那样吗?今天我来为大家揭秘狄仁杰的真实面目。历史上的清官有很多,为何狄仁杰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 解密:盛唐名相狄仁杰是怎么点中武则天的软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狄仁杰,武则天,名臣,

    狄仁杰,字怀英,汉族,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宰相。武则天以阴谋手段夺得了天下,当了十多年皇帝之后,碰到了最棘手的难题,就是让谁当继承人的问题。起初,武则天并不想考虑这个问题。可是,到了晚年,这个问题是非考虑不可了。按照武则天的意思,她是想立自己的娘家侄儿武承嗣或武三思为继承人,但这两人都

  • 解密:《神探狄仁杰》中是如何描述东硖石谷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东峡石谷,神探狄仁杰,王孝杰,

    唐武则天年间,契丹犯边,烽火重燃。武则天命营州都督赵文翙、崇州右威卫大将军王孝杰出关迎战。不久军中塘报传来,大将军王孝杰已率兵将契丹主力压迫在东峡石谷,就等赵文翙借道突厥包抄敌后,便东西夹击大破契丹。武则天读了塘报志在必胜,将庆功大宴定在了元夕当天。到那时既贺佳节又奏凯旋,岂不是双喜盛事。但狄仁杰却

  • 狄仁杰的出身之谜: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狄仁杰

    他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福尔摩斯”,但在史籍中,他是知人善任、能力超群的政治家;他帮武则天驾驭帝国航船躲过多处险滩,却在临终前预谋政变将大周带回大唐;他品德高尚但手段灵活多变,最终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得以保全自身。狄仁杰什么出身?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时代需要这种人。说到这一项,就不能不说说当时的

  • 狄仁杰包青天都是传说 郅都先生才是铁面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郅都先生,汉朝,景帝

    苍鹰郅都:成也公正,败也公正郅都是《史记》《汉书》里都有传记的人物,能入史书,单独有一段人生描述,自然是极大荣耀。郅都先生为人优点还是有不少,勇敢,公正廉洁。勇敢倒说不上十分出色的品格,但是公正廉洁就比较难得。事实上郅都先生也的确是公正,甚至公正过了头,最终他自己也被这所谓的公正给害死了。和所有出身

  • 史上最能忍的宰相娄师德就连狄仁杰都自愧不如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娄师德,狄仁杰,唐朝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稍有不慎,就会丢乌纱,掉脑袋的危险。在唐朝有一位宰相,论能力他出将入相,文武兼备,是位响当当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在武则天时期,竟然没有遭到酷吏的迫害。当然也不是他跟酷吏们关系好,主要是酷吏实在从他身上跳不出毛病,没法下手啊!他绝对堪称是史上最能忍让

  • 大唐风云:武则天为狄仁杰痛哭背后的复杂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武则天,狄仁杰

    武则天治理天下,一用贤臣,二用酷吏。其中她和贤相狄仁杰的故事,各种影视作品里都有介绍,在中国基本没有人会不知道。狄仁杰在武周时期两次出任宰相,政绩卓著,被武则天尊称为“国老”。她不但在政治上倚重狄仁杰,还在生活上关心他。狄仁杰常陪武则天到郊外游览,一天遇上大风,狄仁杰头巾落地,坐骑受惊,狂奔不止,女

  • 唐朝史上的超级卧底狄仁杰搞垮武则天的惊人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狄仁杰

    中国有个成语叫作“唾面自干”,按照这个词的要求,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应该让它自己风干。人们往往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受了污辱却能极度隐忍,从来不加以反抗。不要以为这个词是凭空捏造、文人虚构,这个词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娄师德。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人,曾和狄仁杰同朝为相。娄师德最大的

  • 揭秘:李唐王朝复兴能在武则天死后是狄仁杰的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名相,狄仁杰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公元696年,狄仁杰立下大功后,武则天亲笔在他身着的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这一表彰名为“制袍字赐狄仁杰”。全诗既是对狄仁杰的表彰,也是对他的激励。前两句概括了狄仁杰的功绩,说他辅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后两句是要求狄仁杰率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