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晋诗文赏析之七哀诗三首·其一,王粲在诗中用了什么艺术形式?

魏晋诗文赏析之七哀诗三首·其一,王粲在诗中用了什么艺术形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458 更新时间:2024/2/10 0:45:25

七哀诗三首·其一,两汉王粲,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更多文章

  • 性格耿直的崔琰举贤不顾亲为何反让曹操怀疑?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崔琰,曹丕,曹操,

    崔琰脾气耿直,说话不顾及情面。在担任曹丕老师的时候,曹丕去打猎,结果又被崔琰长篇大论教训一顿。曹丕有父亲的风范,面对崔琰的斥责,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谦卑的写了一封信,告诉崔琰,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啦。可是,曹丕心里也不知道多讨厌崔琰,于是当崔琰死的时候,曹丕对自己昔日的老师,一句好话没说,

  • 曹操立崔琰为太子 为何不力挺儿子曹植为太子呢?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曹操,曹植,崔琰

    在曹操晚年,一直在为立太子的问题苦恼。在曹操的诸多儿子当中,曹丕和曹植是两大热门人选。在曹操称魏公的时候,已经立自己的次子曹丕为世子(长子曹昂早已死去),但是立世子不同于立太子,曹操还有更多的考虑。曹操喜欢曹植,不喜欢曹丕。曹植和年轻的曹操非常相像。曹操是政治家,但是身上却有着浓浓的诗人气质,他的《

  • 解密:魏武帝曹操为何要杀死替身加亲家翁崔琰?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崔琰,三国,

    现代人八卦新闻看多了,替身,这两个字乍听起来,好像是现代娱乐圈和世界政坛的专用词,不过实际上这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很早以前就有了。大名鼎鼎的魏武帝曹操,就有过一个替身。不过他这个替身并不是为他挡刀枪而死,而是被曹操亲自下令杀死的。这是为什么呢?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灭掉袁绍平定北方后,声威大振,献

  • 崔琰是如何归顺到曹操麾下的?关于崔琰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崔琰.曹操.袁绍.三国

    崔琰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字季珪,是当时曹操手下的著名谋士。在后人的记载描述中,崔琰是个相貌俊美的美男子,据说其须长四尺,眉目疏朗,声姿高畅,就算是曹操也是对其相当敬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崔琰简介,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崔琰吧。崔琰的出生年月不详,然而少年时期的崔琰和大家印象中的崔琰完全不一样,那时的

  • 三国第一冤案崔琰:曹操不仅敬畏还将其害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崔琰,曹操

    在东汉末年,曹操以“唯才是举”人才政策,吸收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从而在众多豪杰中脱颖而出。但是到了曹操晚年,他出于猜忌,杀了一不少人才,其中有一人的死,更是堪称三国第一冤案。但有意思的是,他虽然被杀,但他的子孙却昌盛700年,而曹操的曹魏王朝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还不到50年。他是谁呢?他的家族又有着

  • 揭秘举贤不顾亲的崔琰为何反让曹操怀疑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

    崔琰脾气耿直,说话不顾及情面。在担任曹丕老师的时候,曹丕去打猎,结果又被崔琰长篇大论教训一顿。曹丕有父亲的风范,面对崔琰的斥责,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谦卑的写了一封信,告诉崔琰,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啦。可是,曹丕心里也不知道多讨厌崔琰,于是当崔琰死的时候,曹丕对自己昔日的老师,一句好话没说,

  • 曹操为什么要杀这些名士呢?杨修与崔琰死的冤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

    216年、219年曹操先后杀掉崔琰和杨修。从204年到去世前的15年里,曹操至少杀死或逼死了手下八个名士。而在此前11年,即使算上被杀年份不详的桓邵,也只有两位。这十位名士中,纯粹因政治问题而死的只有荀彧,孔融、崔琰、杨修之死是政治因素和曹操性格因素都有,而边让、桓邵、许攸、周不疑、娄圭都没有犯什么

  • 崔琰的人物生平,崔琰的人物简介,崔琰的一些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崔琰

    文武双全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了没有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破了北海,郑玄与其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难。那时买进的粮谷十分缺乏,郑玄只好停止授学,辞谢众

  •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东汉大儒崔琰呢?原来是这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曹魏

    曹操手下最厉害,也是贡献最大的军师荀彧之死,让人觉得曹操确实挺阴险的。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曹操杀荀彧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荀彧毕竟想阻止曹操以及他的子孙篡汉,这个对曹操来说是无法妥协的,他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所以不管怎么说荀彧都是必须死的。不过对于曹操手下的另一个谋臣崔琰的死,这个曹

  • 清河崔氏的家风如何?从崔琰的为人就能看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河崔氏,春秋

    古代在官场之中待久了的人们总会因为自己的处境而学会圆滑的待人,连自己最初的样子都忘得干干净净了,但这也是他们心中的无奈,为了在乱世之中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只得适应身边的环境。崔琰虽身处在乱世之中,但是他却能够从始至终的刚正不阿,实在是让人佩服。少年时期的崔琰不善于交谈,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默默的练武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