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仲长统: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之一,为何不被曹操赏识?

仲长统: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之一,为何不被曹操赏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635 更新时间:2023/12/17 3:01:03

仲长统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仲长统(字公理)出生于公元180年,是山阳郡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东汉末年的哲学家、政论家,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之一。

一、名声在外,不被曹操赏识,随之潜心著述。

仲长统自幼聪慧、善思、好学。博览群书、勤学苦读,使得仲长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文章写得越来越好,名声也越来越大。

成年后的仲长统,既表现得才华过人,又彰显着性格上的豪爽洒脱、不拘小节,被时人称之为“狂生”。

当时,一些州郡想聘他为官,但仲长统都以健康原因为借口而拒绝了。后来,时任尚书令的荀彧听说了仲长统的大名,就举荐他为朝廷的尚书郎。

之后,仲长统虽参与了曹操的一些军事活动,但没能得到曹操的格外赏识,只好本职于“尚书郎”,学习研究,著书立说。

二、“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唯物史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仲长统注重分析研究既往的经验教训和时下的现实生活;强调“唯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焉”;注重“人事”的作用,否定“天命”、“上帝”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统摄作用。

仲长统在其所著述的《昌言》(共计三十四篇,十多万字)中,提出的“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唯物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仲长统这一观点的内涵是什么呢?

1、社会生活顺“天”,在“人”为。

仲长统认为,“天”就是自然。上天本身没有人们所说的什么意志和目的。“天”的运行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根据人的指令、要求作出这样或那样的改变。

为此,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应该顺应“天时”。如种植庄稼,只要按照时令及时播种,过程中勤于管护、照料,自然就会有好的收成。收成的好坏与“天命”无关,关键在于耕作者的付出情况,看你是否充分发挥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他反对将自然界中的一些客观存在的、明白与否的现象,与人世间同样客观存在的所谓“吉凶祸福”牵强地联系在一起。

2、政权更替由“人”,不由“天”。

封建宿命论思想,尤其是“宗教神学”宣称,一个王朝的兴衰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是,仲长统却与时人“背道而驰”,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一观点。为此,有人说,这在两汉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卓见”。

政权的更迭、得失,取决于人为因素。一些人,通过努力,夺取了天下,成就了霸业,是由“人事”所致。反之,一个王朝从盛世转向衰落,乃至于毁业亡国,也是由“人事”所为。

与此同时,仲长统批判了“神学主义”者。他认为“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乱迷惑之主,覆国亡家之臣也”(《群书治要》)。

对于影响政权存在的社会危机的出现,他认为:

“彼后嗣之愚主,见天下莫敢与之违,自谓若天地之不可亡也;……,骋其邪欲,君臣宣淫,……荒废庶政,弃亡人物,……怨毒无聊,祸乱并起,……,土崩瓦解,一朝而去”。

也就说,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腐化堕落,以及他们对人民的横征暴敛、残酷压榨,招致了人民的反抗,导致了政权的瓦解,进而丧失。

3、措施抉择靠“人”,不靠“天”。

治国理政,发展建设,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方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只要切实考察了解了现实的情况,并予以认真分析研究,然后就可以得到如何“损益”的答案。正确对待眼前及以后的客观形势,当损则损,该益则益,以暂时的阵痛换取长久的稳定和发展,而不应该幻想着通过求“天”问“神”可以解决问题。

为此,仲长统主张,一切治理社会的措施政策、法律法规,凡是对当下、对现实生活能够正确引导、有着积极作用的,就说明它有存在的价值、意义,必须坚持;否则,就应当断然放弃或坚决抵制。

对以前有着实际效用,但是现今已经不能发挥作用的,就必须改变。如果改变后,还不如从前,就应当予以恢复、还原既往。

这种以“实用性”抉择方针政策的观点,对于破除“神学迷信”思想、确立客观认知社会的观点,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

仲长统否决“宗教神学”和“天命主宰”,主张“人事为本”的唯物思想观点是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

清代的文献学家、藏书家严可均这样评价仲长统:

“然其闿陈善道,指抲时弊,剀切之忱,踔厉震荡之气,有不容摩灭者。缪熙伯方之董(仲舒)、贾(谊)、刘(向)、杨(雄),非过誉也”。(《全后汉文》卷八十八》)。

但是,仲长统的正确主张,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社会环境里是难以实现的。

标签: 仲长统东汉

更多文章

  • 蔡瑁已经位高权重了,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外甥投降曹操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蔡瑁,东汉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蔡瑁的故事。赤壁之战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演义中都是非常精彩的,而也是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的格局,曹操的失败,成就了孙权和刘备,尤其是刘备,快速的收割胜利果实,占据了荆州大部分,随后攻下了益州,成就了自

  • 叛主之徒的蔡瑁是什么实力?周瑜是怎么评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蔡瑁,三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蔡瑁。蔡瑁在大家的眼中就是一个背主求荣的叛徒,但是他的个人能力还是不容否认,周瑜偷看曹操的水寨时,看到正在训练的水军和阵型,周瑜竟然大惊:此深得水军之妙也!问水军都督是谁,正是蔡瑁和张允。周瑜此时心中已有些害怕,毕竟蔡瑁、张允久居江东,非常熟悉水战,若此二人

  • 荆州有25万兵力的蔡瑁,为什么会选择投降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蔡瑁,三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蔡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东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基本平定了北方地区后,打着东汉朝廷的正统旗帜,挟得胜之威,亲率十几万精锐大军南下,进攻荆州,荆州实力派蔡瑁没有选择抵抗,劝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那么当时荆州还有25万兵力,况且城

  • 织女潘夫人如何迷住孙权继而上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潘夫人,孙权

    政治权力争夺是残酷无情的,兄弟反目,君臣失和。三国时的吴国为什么在孙权死后,很快就出现衰败迹象?就是因为皇室问题太多,权臣弄权,为君不君,致政治权力起伏不定。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孙和被废后,继任者孙亮为什么也会被毒杀。太子孙和被废时,其弟孙亮的母亲潘夫人正得孙权宠爱。潘夫人是什么样的女人?《三国志·吴书

  •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何会被邓艾轻松打败?这又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邓艾,诸葛亮,刘备,诸葛瞻,廖化,刘禅,

    众所周知,诸葛亮乃蜀汉第一任丞相,刘备的托孤重臣,后主刘禅相父,同时诸葛亮也是刘备最重要的军师。公元208年,诸葛亮在刘备有盛情拜服之下,答应刘备出山帮助刘备一起完成匡复汉室之路。早在诸葛亮隐居卧龙岗之时,他的名声在荆襄之地已经是家喻户晓,到后来水镜先生总结出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可

  •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诸葛瞻临死自责,原因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姜维

    诸葛瞻虽然没做什么大事,但是作为诸葛亮之子,又娶了公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执掌尚书台,统领国事,是举足轻重的大臣。对于蜀汉亡国,自然要承担一定责任的。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带兵迎战,前锋被邓艾打败,情况紧急。邓艾劝降诸葛瞻说:“若投降,必上表封你为琅琊王。”诸葛瞻悲痛地说:“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 诸葛瞻长子——诸葛尚,诸葛尚的人物事迹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尚,三国

    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瞻长子,诸葛亮之孙。诸葛尚博览兵书且精通武艺,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出任先锋抗拒魏国大将邓艾,与其父诸葛瞻同战死于绵竹,时年十九岁。对于诸葛亮这位中华民族偶像级别的人物,《三国演义》当中却很少提及他的家人后代,似乎他真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

  • 诸葛瞻死前一句话,揭露了刘禅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

    刘禅,是三国中蜀汉后主,刘备之子。刘备我们知道,韬光养晦,知人善用,终于转变一路挨打的命运,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这样让人敬佩的人物,却也时常受到嘲讽,就是因为他的儿子是刘禅。刘禅被认为是昏庸无能愚蠢,他似乎不像曹操的儿子那样有魄力,而是胆小怕事。在曹魏大军到达成都时,他不思抵抗,而是投降,成为亡国

  • 诸葛瞻的御林军为什么连邓艾一小队疲弱之师都打不过?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瞻,三国

    一直很奇怪,邓艾虽然偷渡阴平成功,但是,一来,邓艾兵力很少。号称两万人,浮夸加减员,很可能只有几千人。二来,经过长途跋涉,邓艾只是一支疲惫之师。三来,邓艾因为翻山越岭,基本上抛弃了粮草辎重。四来,邓艾孤军深入,根本没有援军。反过来,蜀汉这边,力量则相当强大。其一,诸葛瞻率领的是保卫整个京师的御林军。

  • 诸葛瞻的军队处于全盛时期 为什么会败给邓艾所率的残兵之师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瞻,邓艾

    对诸葛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 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可知诸葛瞻在与邓艾相抗衡时确实战败。但是这样的结局又让人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因为毕竟诸葛瞻所率领的军队精力充沛,并不像邓艾的军队那样经历了艰苦跋涉,精疲力尽。况且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