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悲情英雄史涣,地位不低于五子良将

三国悲情英雄史涣,地位不低于五子良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84 更新时间:2024/1/14 20:58:46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朝是我国封建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汉朝分为东西两汉,汉高祖刘邦斩杀白蛇后和众人相约起兵造反,之后建立的汉朝,后又经文景两帝励精图治,终于在武帝之时汉朝达到顶峰,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打击侵略,使汉朝国土扩充一倍,极大的增强的了民族自尊心,直到现在我们仍以汉人自居,但是没有长治久安的国家,即使是汉朝也不例外,曾经辉煌的大汉朝以王莽夺权作为分界线,分为两段,相传,当年汉高祖刘邦起义时曾斩白蛇,曾遇见白蛇求饶,但是刘邦仍斩杀白蛇,白蛇怨气不散,对刘邦说到“今日你把我砍两块,他日我也要把你的大业变成两段”这就是后来的王莽篡汉,但终究汉朝气数未尽,刘家的布衣子弟刘秀起兵平叛建立了东汉,这就是后来的汉光武帝。

建立东汉的刘秀励精图治,一时间新生的东汉隐约已经有比肩西汉王朝的气势,这世间任何一件事如果到达了顶峰就一定会走下坡路,新生的东汉王朝也逃落不了桎梏,从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之后,东汉王朝也开始走下坡路,直到东汉末年,我们都知道东汉之后是一大段时间的分裂期,历史上称为三国,但很少有人知道三国在客观上也算是一个统一的时期,因为在东汉末年和三国之间还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这段期间群雄并起。

各地掌握兵权的人纷纷想要自立为王,这段时间和近代的北洋时期类似,军阀无数纷纷想要在动乱的天下中分一杯羹,这是天下大势,只要手中有人或有权的人谁不想御极天下、登顶至尊,当时身为第一宦官曹腾养孙的曹操也不能例外,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曹操成为了三国魏政权的奠基人,但是哪一个王朝不是踩着累累白骨建立起来的,这白骨中既有敌人,也有自己的同胞,三国时期,决定胜负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而是猛将,一群不畏生死的猛将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成功,可以说武将就是三国时期第一生产力。

知道三国的朋友一定清楚,魏国蜀国吴国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武将,蜀国的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而曹操的魏国同样有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他们五人在曹操一统北方的过程中立下赫赫军功,后人将他们称为五子良将,但世人却只知五子良将,殊不知五子良将背后,仍有许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猛将,而作为五子良将中徐晃好搭档的史涣就是其中的翘楚,史涣作为曹操手下的战将名声并不如五子良将,在历史上有关史涣的记载也只是寥寥几笔,但有关史涣的事迹却辉煌无比,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好搭档后将军徐晃,史书上记载史涣是豫州人,年轻时候的史涣是个好管不平事的游侠,,东汉末期,曹操起兵时史涣便跟随,任中军校尉,徐晃和史涣的第一次合作是在建安四年。

史涣和徐晃合作一起攻打犬城,当时守卫犬城的是眭固,眭固出身黑山贼,曾经和袁术合谋攻打东郡,但被曹操打败,后来的眭固驻守犬城,犬城地势易守难攻,且处于曹操和袁绍两方势力交界处,曹操派遣史涣、徐晃和曹仁突袭眭固,眭固疲于应对,想要投奔袁绍,却被史涣率领精兵追杀,因为眭固仓皇出逃,导致犬城城中无人,曹操一举拿下犬城继而吞并河内,正是这场战役让史涣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战役之后曹操一举吞并河内,袁绍唯恐曹操势力做大,于是发动了后来的官渡之战,可以说犬城之战是官渡战役的诱因,而正是犬城之战和后来的官渡之战这两场战役让史涣大放异彩。

对于官渡之战各位一定十分熟悉,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在官渡对峙,当时的袁绍有十万精兵,而曹操却以两万人拒敌,双方巨大的人员差距,却以曹操作为胜利者而结束,而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荀攸反叛,当时曹操粮草刚好用尽,荀攸给曹操指了一条明路焚烧袁绍的粮草,根据荀攸指示的地点,曹操派遣史涣和徐晃焚烧袁绍粮食,这一战中,史涣遭遇袁绍军队押解粮草的大将韩猛,韩猛可以说是袁绍手下一员虎将,只可惜他遇上了史涣,两三个回合的交锋,史涣便将韩猛斩于马下,至此史涣和徐晃不负曹操所托成功烧毁了袁绍的粮食,而这一战也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为曹操击败袁军一统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史涣在曹操一统中原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在官渡之战之后的几年,史涣患病逝世,史涣死时曹操流泪不止,惋惜自己痛失一员猛将,试想,如果史涣晚死十年,未尝不能像自己的好搭档徐晃一样成为五子良将,只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如果,英雄和猛将的逝去总是让人感到惋惜,历史上的史涣死于209年,而三国演义中说史涣并不是患病而死,而是被袁绍的儿子袁尚一箭射中左眼,坠马而死,但是袁尚在207年就已经死了,根本不可能和史涣交手,有关于一代猛将悲情英雄史涣的记载,历史上仅仅只记述了他犬城和官渡两场战役,但仅凭这两场战役也足以让史涣留名青史。

标签: 史涣,三国

更多文章

  • 史涣少年时就已经有任侠之风,史涣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史涣

    史涣少年时就已经有任侠之风。在曹操开始发迹的时候,史涣就以门客的身份跟从曹操,任中军校尉。此后史涣就一直随着曹操东征西讨,多立战功。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后更名为中领军。史涣的地位约与韩浩相当,二人均为曹操的亲信随从,以忠勇闻名,共同掌管禁兵,被封为列侯。至于领兵征伐方面,史涣多从曹

  • 史涣曾为曹操统领亲兵,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史涣,三国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史涣的故事大家听过吗?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真正的乱世,那个时代,不但战乱层出不穷,让百姓流离失所,法律也没有完善,杀人和被杀,都是常事。因此,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特殊的人物,即游侠。他们个个勇武非凡,且具有侠肝义胆,最常做的事情,便是打抱不平,为民除害。当时曹操麾下,就有不少

  • 臧洪:东汉末年首倡讨董联盟的汉末忠义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臧洪,汉末,董卓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宰割天下,后来董卓造乱,很多人打着“除董卓,扶汉室”的名义发展自己,意欲称王称霸。他却首先号召并组织关东军,联盟讨伐董卓。他在演义中只字未提,殊为可惜,他是臧洪,堪称汉末忠义第一人。臧洪体貌魁梧,和常人不一样。灵帝末年,做过一些小官,后来弃官回家,张超聘他做了功曹。联盟讨董董卓入

  • 三国英雄臧洪有雄气壮节以兵弱敌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臧洪

    《三国志-魏书》共三十卷,记录汉末晋初这段时间内几百人的事迹,每个人在篇幅上大受限制。除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个皇帝人外,其他人都是多人合为一传,动辄三四个乃至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其中,汉末在群雄中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四人合为一传,公孙瓒、公孙度、陶谦、张杨、张绣、张燕、张鲁这七人合为一传,这还算

  • 在乱世中摇摆的昌豨:每次叛乱都在节骨眼儿上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乱世

    昌豨与臧霸等人,演义中称“泰山群寇”,实际上属于青徐一带地方豪强,乱世聚众自保,《武帝记》:“泰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聚众”(这种情形当时很多,许褚也是一例)。吕布占据徐州时,这几位都归附了吕布;吕布败,他们又都归降曹操,“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

  • 三国第一反骨仔昌豨 数次叛曹终被亲友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昌豨

    昌豨(chāng-xī),男,是一名汉末徐州东海太守,本名昌霸,后被人侮辱成昌樨。原为泰山群寇之一,后投降曹操,然而昌豨此人反复无常,屡次叛乱,最后被夏侯渊率兵击破,投降于禁,最后被杀死。人物简介“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见《后出师表》。案胡三省通鉴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谓昌霸即昌豨,

  • 昌豨做了什么让曹操忍无可忍?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昌豨,三国

    此贼3次背叛曹操,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为杀他还演了出戏,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熟知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不过七擒孟获究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有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在曹操的身上,却有一个人曾经3次背叛曹操,被曹操前后5次派兵攻打,结果4次投降曹操,

  • 揭秘诸葛亮为什么会痛哭庞统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庞统

    诸葛亮痛哭庞统的原因话说,庞统建议刘备攻打益州,占领川西地区。期间,诸葛亮写信劝告刘备不可鲁莽出兵,庞统没有理会诸葛亮的建议,便带着士兵前往雒县,准备攻打雒县。庞统行军至一半时,走入了一个崎岖蜿蜒的小道,四周丛林密布,这让庞统有点担心。庞统诸葛亮剧照随后,庞统便下令让士兵掉头按原路返回,不料张任已经

  • 庞会杀光关羽全家,现在关帝后人遍布全世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羽

    关羽活捉庞德,不懂得优待俘虏,把庞德咔嚓了。后来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邓艾、钟会伐蜀,蜀破之后,庞会觉得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就杀了关羽全家。此事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援引《蜀书》记载。网络配图《蜀书》记载庞会杀了关羽全家,《新唐书》却记载“蜀前将军汉寿亭侯羽,生侍中兴,其后世居信都。裔孙播,相德宗。”把这段

  • 庞会真的杀了关羽全家?陈寿:我《三国志》可没这样写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关羽

    《裴松之三国志》里有一句话“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这句话1000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充满争议的,学术界对于这句话,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笔者对于庞会杀关羽全家的说法,一直持怀疑态度,理由就是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根本没有记载这件事情。我们先来温习《晋书.陈寿传》,来看看陈寿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