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五代十国刘仁恭是谁?刘仁恭的发家史

五代十国刘仁恭是谁?刘仁恭的发家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528 更新时间:2024/1/3 16:55:04

今天本来准备先粗略介绍一下李茂贞,不过我转过头一想,都把幽帅李匡威“写”死了,不把他的弟弟李匡筹带过去,会不会不太合适?之所以在梁晋争霸之间插上刘仁恭和李茂贞,个人认为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前者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与李克用纠缠不清,而后者对于日后朱温插手朝廷之事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算是间接的影响了朱、李二人的前程。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景福二年(公元893年)2月底。

那一年李匡筹趁着哥哥李匡威出兵援助王镕,采取了十分和谐的方式夺取卢龙镇——自称节度使。对于手下人来说反正你们都姓李,还是亲哥俩,谁当老大都一样,关我们什么事?

再怎么和谐,也总会有不愿意和谐的人。

这一次发出不和谐声音的人是在蔚州(今河北省蔚县)戍边站岗的一群普通士兵和一个不知道是倒霉还是幸运的人。

刘仁恭,河北深州人,出生年月不详。自幼随父亲刘晟在卢龙军中效力,早年跟随李匡威父亲李全忠攻打易州(今河北省易县)的时候,以挖地道进入易州城内而得名“刘窟头”。

刘仁恭这个人有智谋,为人也颇豪爽,再就是爱做梦。

他曾经做了一个梦,梦到大佛幡从指间划过,预示着等到他49岁的时候就会领旌节就藩。

很不巧,这话传到了幽帅李匡威的耳朵中。

李匡威感到很恶心,你快拉倒吧,你49岁做节度使,那我去干啥?

李匡威直接就把刘仁恭撸到了文职工作上——出任景城令。

恰好卢龙治下的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发生了叛乱,刘仁恭在当地招募了一千人居然把叛乱给搞定了。

李匡威一看,这小子有点才啊,瞬间忘记了先前的恶心,让刘仁恭去镇守蔚州。

刘仁恭的命运从这里开始改变。

刘仁恭本人对于新领导上任没有什么看法,但是镇守蔚州的士兵发牢骚确实实在在是有原因的:

“幽州将刘仁恭将兵戍蔚州,过期未代,士卒思归。会李匡筹立,戍卒奉仁恭为帅,还攻幽州。”

所以,领导们,加班自古以来就是有风险的。

这帮人刚走到居庸关就被幽州军大败,刘仁恭眼瞅着情况不对,赶紧开溜投奔了李克用。李克用对刘仁恭也很好,给他分房子之外还让他去镇守寿阳(今山西省寿阳县)。

刘仁恭到了河东之后也没闲着,开始追逐当年的那个梦。

你李匡筹可以领卢龙节度,我就不能吗?

接下来刘仁恭不停的向李克用建言献策,怂恿李克用攻打幽州。甚至还夸下了给我一万人马即能荡平幽州的海口。

这会儿李克用正在攻打邢州,一万人马没有,几千还是有的。于是李克用就分出几千人马给刘仁恭让他去打幽州,并且给予了高度的期望:

“欲纳仁恭于幽州。”

刘仁恭打了很多次,不过几千人马去灭一个藩镇,这是不可能的。

打了胜仗的李匡筹愈发得意,不停的派人骚扰河东边界。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11月,暴怒的李克用亲自带人攻克了卢龙治下的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进而围攻新州(今河北省涿鹿县)。李匡筹,先前是没工夫,老子现在亲自收拾你!

涿鹿离北京城也就分分钟的事。

李匡筹终于意识到李克用这次是来玩命的,而不是像自己偷袭河东边界小打小闹玩似的。

12月,李匡筹派兵数万支援新州,幽州军刚到新州城东南的段庄,就被在此恭候多时的河东军大败,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将校300余人。

李克用似乎是为了侮辱李匡筹以及震慑新州城,把这300多人绑了之后挨个跪在新州城外游街示众。果然到了傍晚,新州城门不攻自开。

12月23日,李克用马不停蹄进攻妫州(今河北省怀来县),24日,身处幽州城内的李匡筹再次发兵出居庸关,李克用用自己的行动生动的给李匡筹上了一堂军事课。

李克用挑选出自己的精锐骑兵在居庸关前挡住幽州兵,然后派李存审绕到幽州兵的后面以达到前后夹击的目的,这样就能把幽州兵仅存的兵力全部剿杀殆尽!

26日,吃了几轮败仗的李匡筹带上金银财宝、妻妾歌妓弃城出奔沧州。

再不逃命都没了。可是,李匡筹,你以为你逃走就能活命了么?

沧帅卢彦威抢了李匡筹的钱财和女人还顺带要了他的命。

从景福二年到乾宁元年,李匡筹只做了两年的节度使。很神奇的是他的命运早早的就被人预料到了,这个预言家正是他的亲哥哥李匡威:

“兄失弟得,不出吾家,亦复何恨,但惜匡筹才短,不能保守,得及二年,幸矣。”

28日,李克用进入幽州城。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正月初三,刚过完新年的老百姓夹道欢迎河东军,李克用视察完工作后,旋即派刘仁恭和李存审带兵巡视了卢龙其他几州。无非就是告诉卢龙军民幽州易主了,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早死心,不然带兵干嘛?

九月,唐昭宗正式下令封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至此刘仁恭终于实现了他年轻时的梦想。

不过从后面的事态发展来看,刘仁恭似乎有点飘飘然。他不知道不是幽州军民选择了他,也不是唐昭宗选择了他,更不是命运选择了他,把他从陆地推向高空的一切动力全部来自于李克用。

捧得起你,自然也摔得死你。

标签: 五代十国刘仁恭

更多文章

  • 土皇帝刘仁恭、刘守光:竟是五代十国中最淫荡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仁恭,唐朝

    刘守光是深州(今河北深州)乐寿人,乃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算是标准的高干子弟。唐末节度使是雄踞一方的割据势力,是地方的土皇帝。既然是土皇帝,按照惯例,就有了欺压百姓、唯我独尊的资格和权力。刘仁恭也不例外,好在他的爱好只有两个,一个是喜欢享受荣华富贵,另外一个就是喜欢结交一些道士炼丹,期望能够长生不老

  • 晚唐宦臣马元贽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晚唐宦臣马元贽

    马元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介绍并没有很多,我们今天主要来看一下宫心计马元贽。马元贽从小就进入宫中当太监,几年的宫中生活,让他认定权力就是一切,一生都在追逐权力的巅峰。后来,马元贽执掌了神策军大权,更是成为了能左右帝王之位的第一人。唐宪宗逝世后,马元贽拥立第三子李宥为帝,李宥即位后,是为唐穆宗。那时候的马

  • 晚唐宦臣马元贽究竟是怎么死的?马元贽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元贽,唐朝

    马元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介绍并没有很多,我们今天主要来看一下宫心计马元贽。马元贽从小就进入宫中当太监,几年的宫中生活,让他认定权力就是一切,一生都在追逐权力的巅峰。后来,马元贽执掌了神策军大权,更是成为了能左右帝王之位的第一人。唐宪宗逝世后,马元贽拥立第三子李宥为帝,李宥即位后,是为唐穆宗。那时候的马

  • 马元贽为什么要将痴呆的李忱拥立上位,却不想李忱当上皇帝后成为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元贽,唐朝

    武宗病重时,因五个儿子年幼未立太子,但怎么也轮不到李忱,大宦官马元贽趁机矫使诏命,特立李忱为皇太子,全权处理国事。他以为弄个呆子当皇帝,自己将来好控制朝廷,那里想到,李忱既为以后,待人处事有规有矩,一反痴呆性格,这才知道李忱的痴呆是假装的。登基之后的李忱得节俭表露无疑,首先是他对自己的衣食住行用度方

  • 马元贽想专权立了个“傻王”当皇帝,结果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元贽,唐朝

    在古代帝王之争,往往是即残酷又现实,各皇亲国戚为了权势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招数都能用上,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为了保命不惜装疯卖傻,最后顺利的从朱允炆手里夺得皇权,但这招他不是第一次用,早在晚唐时期,唐宣宗李忱就凭借此计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后被册封为光王,其母亲身份卑微,原

  • 李忱是怎么被推上皇位的?跟马元贽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忱,唐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李忱是怎么被推上皇位的文章。众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可以说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代名词。有一句话正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在唐朝,却发生了例外。在唐朝中后期,有些宦官的权利大到甚至能够废立皇帝的地步,也就是说皇帝看到宦官要战战兢兢的行礼。你说好笑不

  • 盛唐名将哥舒翰的尴尬结局:被安庆绪仓皇逼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哥舒翰,安禄山,安庆绪,

    公元756年六月,潼关。这里见证了辉煌盛唐的落幕,也见证了一代名将哥舒翰的尴尬人生结局。时运的无情,个人的无奈,都化作尴尬无言的曲终人散。公元756年以前,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已然延续了几十年,国家承平日久、安逸已极,李唐王朝的君臣们,一天天沉浸在乱伦、专权与贪腐的泥沼中,混吃等死,全然看不到危机就在

  •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和沈珍珠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安禄山

    唐朝安史之乱的凶手之一的安禄山有十一个儿子,安庆绪则是他的第二个儿子,是安禄山的原配夫人康氏所生的次子。安禄山性格暴躁,对手下的几个儿子要求均十分严格,他不是很喜欢康氏的两个孩子安庆宗和安庆绪,而是喜欢后来的段皇后以及她的孩子安庆恩。安庆绪由于不满父亲的偏爱,和对母亲的疏离,为了报复安禄山,最后联合

  • 安庆绪杀掉安禄山真的是因为帝位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安庆绪,唐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安庆绪的文章。安史之乱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对唐朝的政治来说,标志着唐代由盛转衰;而安史之乱的影响并不仅仅于此,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热爱历史或者热爱文学的人,对唐朝都有着天然的好感,对于唐朝的衰败,都有着天然的惋

  • 安禄山作为安庆绪的老爹 安庆绪为什么杀死自己的父亲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安庆绪,安禄山

    对安庆绪杀老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共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