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仁愿举报王孝杰,建立三受降城

张仁愿举报王孝杰,建立三受降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922 更新时间:2023/12/25 19:35:09

张仁愿原名仁亶,年轻时文武全才,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邀请张仁愿在表章上署名。张仁愿严辞拒绝,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

王孝杰关系不睦。夏官尚书王孝杰担任吐刺军总管时,张仁愿为监军,派人去向皇帝告状,使王孝杰被削官为民,而张仁愿则升为侍御史。

697年,任命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698年,武则天命他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702年武则天命张仁愿负责幽州、平州(今河北卢龙)、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檀州(今北京密云)四州防御,与薛季昶互为犄角,共拒突厥。706年,唐中宗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因政绩突出为人称赞道:“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707年,张仁愿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御史大夫,屯边防御突厥。

漠南腹地修筑三城,建立三受降城体系,掘墓后突厥。

当时,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而在黄河北岸有一拂云祠。突厥每次出兵,都要在祠中祈祷,然后再发兵南下。708年,默啜统帅全军西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后方兵力空虚。张仁愿便上奏朝廷,请求乘机夺取漠南之地,并沿黄河北岸修筑三座首尾相应的受降城,以断绝突厥南侵之路。

奏疏送至京城后,唐中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太子少师唐休璟表示反对,并道:“两汉以来,朝廷都是北守黄河,如今在敌虏腹地筑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最终只怕还是要被敌虏占据。”张仁愿执意请求,最终得到中宗同意。

张仁愿又上表请求留下戍边岁满的兵士,以加快工程进度。当时有二百多咸阳籍士兵不愿筑城,集体逃走,结果被张仁愿抓回,全部斩于城下。从此,筑城军民无不尽心尽力,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将三城全部筑成。

三座城池中,拂云祠为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对朔方,而西城南对灵武,东城南对榆林,三城相距各有四百多里,北面都是沙漠。张仁愿又向北拓地三百多里,并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东)北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从此,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每年节省军费上亿,裁减镇兵数万人。

后突厥汗国非常强大之时,唐朝张仁愿在漠南突厥之地建立三受降城体系,三受降城体系是唐朝建立的进攻型军事重镇体系,使突厥汗国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区成为唐朝北疆内的军事地区,被唐朝控制。后突厥默啜可汗无力返回漠南,不得不返回漠北。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自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后,后突厥汗国的国力大为削弱,最后被唐朝与回纥联合攻灭。后突厥汗国的衰弱与灭亡,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是其重要原因。

不久,张仁愿回朝任职,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并拜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同年秋,张仁愿再次返回边地,唐中宗还亲自赋诗饯行,后又加镇军大将军。唐中宗李显评价:“持节朔方道大总管右屯卫大将军张仁愿,器宇端雅,风神秀杰,谋韬玉帐,寄重金坛。故得累司文武,历参边镇。蓟州作牧,既纾东顾之忧;榆塞总兵,方释北垂之虑。”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张仁亶(张仁愿)。唐朝名将,我们记得李靖、记得侯君集,谁还记得张仁愿,然而他的丰功伟绩不输给凌烟阁的任何一位功臣。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凭着一张面孔逃过一劫,王孝杰为何最后还是难逃厄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王孝杰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有位大将军王孝杰,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唐朝和武周朝的名将,也是位比较倒霉的将军,在他身上充分印证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王孝杰少年时便投军入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公元678年,他作为行军副总管,跟着工部尚书刘审礼领军西进,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大战于青海大非川

  • 李绛人物生平介绍,唐代名相李绛固守直道行终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绛

    李绛(764-830),中晚唐之交名臣,历仕德、顺、宪、穆、敬、文宗六朝。史称其仪表俊伟,气质高洁,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固守直道,表里澄澈。《新唐书》赞其“伟仪质,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是一位“巨德大臣”。直言谏君忠国事李绛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

  • 《新唐书·李绛传》原文及全文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新唐书·李绛传》

    新唐书原文: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擢进士、宏辞,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俄知制诰。皆不离内职,孜孜以匡谏为己任。六年,拜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尝称太宗、玄宗之盛。绛曰:“陛下诚能正身励己,尊道德,远邪佞,进忠直;与大臣言,敬而信,无使小人参焉;与贤者游,亲而礼,无使

  • 李绛逸闻趣事,说得皇帝把自己立起来的碑拽倒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绛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权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国寺。他依仗权势,气焰熏天,说一不二,擅自动工,立了一个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与华岳碑相同。碑立起来了,碑文却还没有着落。碑文自然是要歌颂皇帝圣明,天下太平,皇恩浩荡,河清海晏,但这种御制文章也不好作。吐突承璀放出大话:谁能撰写碑文,就给谁一万贯钱。有人

  • 郭知运的战功有哪些?对郭知运生平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知运,唐朝

    郭知运简介记载他出生在瓜州晋昌,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安西县。唐知运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大将,一生战功赫赫。根据郭知运简介可以得知,郭知运身高七尺有余,虎背熊腰膀大腰圆,郭知运极其擅长骑射和马上战斗,而且他很有谋略。年轻的郭知运因功被封为秦州三度府。之后又因他的战功被封为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等职位,然

  • 解析唐朝大将郭知运世人的文采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知运

    郭知运简介记载他出生在瓜州晋昌,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安西县。唐知运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大将,一生战功赫赫。郭知运画像根据郭知运简介可以得知,郭知运身高七尺有余,虎背熊腰膀大腰圆,郭知运极其擅长骑射和马上战斗,而且他很有谋略。年轻的郭知运因功被封为秦州三度府。之后又因他的战功被封为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

  • 解析世人对唐朝名将郭知运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知运

    郭知运是唐朝名将,他作战勇猛果敢,但在生活中却喜欢诗词歌赋,那么世人对郭知运评价如何呢?郭知运画像世人对郭知运评价是较高的。史料文献中关于郭知运评价是这样记载的: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郭知运因病在军中离开人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追封他为凉州都督,赏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碑

  • 能文能武的唐朝名将郭知运不平凡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名将郭知运

    郭知运是唐朝名将,他作战勇猛果敢,但在生活中却喜欢诗词歌赋,那么世人对郭知运评价如何呢?世人对郭知运评价是较高的。史料文献中关于郭知运评价是这样记载的: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郭知运因病在军中离开人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追封他为凉州都督,赏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碑文,与王侯

  • 作战勇猛果敢的唐朝名将郭知运征战沙场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作战勇猛果敢的唐朝名将郭知运征战沙场的一生

    郭知运是唐朝名将,他作战勇猛果敢,但在生活中却喜欢诗词歌赋,那么世人对郭知运评价如何呢?世人对郭知运评价是较高的。史料文献中关于郭知运评价是这样记载的: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郭知运因病在军中离开人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追封他为凉州都督,赏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碑文,与王侯

  • 镇守八年边关,三次大败吐蕃,郭知运在历史上为何不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知运,唐朝

    郭知运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提及郭知运,大多不为熟知,比起唐朝名将如李靖、徐世绩、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赫赫战功,郭知运三次大破吐蕃略显暗淡了些许。郭知运出生于瓜州常乐,瓜州在唐朝时期不仅是商贾重镇,还是西进西域的交通枢纽,此地居西北民风彪悍,史书记载郭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