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开国功臣封德彝是什么人?玩转两朝还能功成身退

唐朝开国功臣封德彝是什么人?玩转两朝还能功成身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00 更新时间:2023/12/9 19:46:41

大家好,说起唐朝开国功臣封德彝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他是大唐的尚书右仆射,尚书省的二把手,是唐朝的开国元勋,武德二年李世民请兵讨伐洛阳,只有他力力排众议赞成李渊出兵;突厥寇太原,以武力逼迫和亲,只有他主张先打再和,恩威并施令突厥胆寒,此人便得唐朝开国功臣封德彝。许多人把封德彝看成首鼠两端的投机分子、双面间谍,尤其是太子之争,他明里支持李世民,暗地里却鼓励李建成杀弟免祸,种种行为被后人唾弃,但细品历史此人做官之道却颇具特点,若非有大才大略,绝不可能善终。

巧附托,祸乱大隋

封德彝出身官宦世家,刚出仕时跟内史令杨素平定江南,因做事与众不同得到杨素赏识,后来替杨素大兴土木建造仁寿宫,仁寿宫的华丽让平素节俭的隋文帝大动肝火,杨素因此内心惶恐,然而封德彝却说:“公当弗扰,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果然杨素等来的是隋文帝夫妻的感激;事后杨素盛赞封德彝:“揣摩之才,非吾所及”。

得到杨素的举荐后,封德彝当上了内史舍人,然而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也许是他觉得按部就班升官太慢,于是眼光再次瞄向了朝中权臣,这次他选中了虞世基。虞世基虽然得到杨广宠信,但对于处理政务却不拿手,封德彝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又加入了虞世基幕僚中,果然善于理政的封德彝很快得到了虞世基的赏识,许多国家行政也都委托给他处理。

虞世基为官善于逢迎,对于杨广不喜欢的事情他一律不报,逐渐地呈到隋炀帝眼前的只有喜没有忧,天下都群雄割据了,杨广还是一味地享乐,然而造成这一切的真是虞世基吗?据《旧唐书》记载:“伦(封德彝)又托附之,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顺主心。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这段记载揭示了封德彝在替虞世基处理政务时的主要原则,那就是凡事以谄媚皇帝为主,有忤逆的奏章一律扣下不报,剖断刑狱一味苛求法律曲释诬陷,论功行赏时又想尽办法削减功劳,最终虞世基之宠与日俱增,隋政却日益腐败,而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封德彝。可怜的虞世基直到死时都在替封德彝背锅。

归大唐,屡出奇谋

江都之变后,虞世基被杀,封德彝又转投宇文化及,出任伪政府的内史令;中原争雄后宇文化及势力渐蹙,封德彝觉得宇文化及早晚靠不住,于是劝说宇文士及一起暂避风头,两人主动请缨为宇文化及到济北运粮,实际是准备投靠大唐。归顺大唐后,李渊看他是前朝重臣对他另眼相看。

投靠大唐后,封德彝像变了一个人,行事风格大变,在一些重大战略问题上眼光老辣,武德三年李世民大军陷于洛阳之争,随着窦建德的参战,唐军面临腹背受敌的风险,当时军中撤军呼声很大,远在长安的李渊也在犹豫,此时封德彝受李世民委托回京做汇报,朝堂上一番慷慨陈词彻底打动李渊及众臣,为李世民全歼王世充和窦建德争取了政治援助。拿下洛阳后李渊非常高兴,当众感谢封德彝“朕初发兵东讨,众议多有不同,唯秦王请行,封伦赞成此计。昔张华协同晋武,亦复何以加也”。

封德彝出身文职,但面对突厥的不断压迫却表现出了军人般的气概,他认为对突厥一味忍让不能换来和平,相反应该主动出兵,打痛了他再施加恩惠,这样突厥便不能轻视中国;武德年间突厥多次劫掠中原,大多数朝臣都是敢怒不敢言,像封德彝这样有骨气的着实不多。武德六年,封德彝出任大唐吏部尚书,因工作出色,甚获时誉。

看完上述内容,你还觉得封德彝仅仅是颗墙头草这么简单吗,此人着实有真材实料,处理行政是一把好手、军事上有独到的见解、人才管理也颇具建树,难怪当年杨素抚其床曰:“封郎必当据吾此座”;武德六年,封德彝官拜中书令。

翻旧账,降赠改谥

武德年间的良好表现为封德彝积累深厚的政治资历,再加上萧瑀的举荐,贞观初在大唐的第一批封赏中封德彝官居尚书右仆射;而李世民也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许多军国大事都认真听取武封德彝的意见。然而好景不长,年仅六十的封德彝突然于尚书省病倒,不久便逝世了;对于封德彝的死李世民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下令废朝三日,赠谥曰明,仅从这个谥法就能说明李世民对他有多信赖。

然而这一切直到贞观十年出现了喜剧性反转,时任治书侍御史的唐临追劾死了七年的封德彝,理由是封德彝有亏君臣之道,史书上唐临的弹劾原文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封德彝武德年间阴结李建成并阻止李渊废长立幼。

得知真相的李世民下令百官详议处置方案,毕竟人已经死了还赠了谥,最终民部尚书唐俭建议降赠改谥并追回所食实封。

封德彝的官道可以分两段讨论,前半生他在隋朝扮演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权臣幕僚,费尽心思揣摩上意,帮自己的主子把朝政打理得滴水不漏,让隋炀帝君臣生活在一个理想的政治氛围中,天下大乱的骂名却与自己无丝毫关系。《论语》云:邦无道危行言逊,这一点封德彝可谓炉火纯青了。

江都兵变后,封德彝敏锐地觉察到宇文化及这棵大树靠不住了,于是借宇文士及的关系归顺大唐,因李渊早年与宇文士及相交,封德彝也备受大唐的重视,再次官拜内史舍人,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官途。巧于附托,这是史官给封德彝的评价,用现在的话说是借力,这个评价对他来说可谓无比贴切。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太子之争中,封德彝给我们展示了一次更大胆的尝试,他即没有投靠一方,也没有抽身于外,相反他如鱼一样游弋于权力之争的漩涡之中,甚至得到李世民数万财富赏赐;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李世民一向看人很准,再加上周边有房玄龄、长孙无忌协助,仍然没看破封德彝真实面目,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此人真可谓站在刀尖上跳舞。幸亏多年后,其劣迹得到举报,不然我们很难看出这一出出惊险绝伦的官场好戏了。

标签: 封德彝唐朝

更多文章

  • 杨恭仁战功介绍:竟能让叛军绑着首领来投降他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恭仁

    杨恭仁简介上提到杨恭仁,出生于568年,卒于639年字恭仁,弘农华阴人,即今陕西华阴。杨恭仁画像他担任过唐朝宰相,隋朝观王杨雄的儿子。杨恭仁原先是隋朝的打车你,担任过甘州刺史、吏部侍郎,曾经平定了杨玄感叛变,之后被裴蕴排挤出朝廷,担任过河南道的大使,兵败之后,逃到了江都。江都之变之后,他又升到了吏部

  • 杨恭仁的简介,该如何评价杨恭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恭仁

    杨恭仁简介杨恭仁简介上提到杨恭仁,出生于568年,卒于639年字恭仁,弘农华阴人,即今陕西华阴。杨恭仁画像他担任过唐朝宰相,隋朝观王杨雄的儿子。杨恭仁原先是隋朝的打车你,担任过甘州刺史、吏部侍郎,曾经平定了杨玄感叛变,之后被裴蕴排挤出朝廷,担任过河南道的大使,兵败之后,逃到了江都。江都之变之后,他又

  • 窦威生平简介,入仕隋朝当上唐朝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窦威

    窦威(?-618年),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太傅窦炽之子,太穆皇后堂叔。窦威出身于河南窦氏三祖房,雅好文史,早年曾出仕隋朝,历任秘书郎、蜀王府记室、内史舍人、考功郎中,后坐事免职。唐高祖太原起兵,窦威补任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参与制定朝廷典制。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窦威担任内

  • 文言文《旧唐书·窦威传》原文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窦威传

    旧唐书 窦威传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

  • 解析唐朝宰相温彦博为什么会羞愧做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温彦博

    温彦博,字大临,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生于574年,卒于637年。可以说,温彦博所处的时代正是隋唐时期,他见证了隋朝的灭亡,也看到了唐朝的建立,这两个朝代他都经历过,因此也没有办法为他到底是隋朝人还是唐朝人进行精准的定义,只能说他是隋末唐初的人吧。温彦博剧照温彦博的家族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温君悠学识

  • 温彦博是哪个朝代的人 温彦博惭而与官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温彦博

    温彦博,字大临,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生于574年,卒于637年。可以说,温彦博所处的时代正是隋唐时期,他见证了隋朝的灭亡,也看到了唐朝的建立,这两个朝代他都经历过,因此也没有办法为他到底是隋朝人还是唐朝人进行精准的定义,只能说他是隋末唐初的人吧。温彦博剧照温彦博的家族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温君悠学识

  • 唐朝时期的宰相温彦博为何会羞愧做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宰相温彦博

    温彦博,字大临,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生于574年,卒于637年。可以说,温彦博所处的时代正是隋唐时期,他见证了隋朝的灭亡,也看到了唐朝的建立,这两个朝代他都经历过,因此也没有办法为他到底是隋朝人还是唐朝人进行精准的定义,只能说他是隋末唐初的人吧。温彦博的家族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温君悠学识渊博,哥哥

  • 解析唐朝宰相温彦博到底为什么会羞愧做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宰相

    温彦博,字大临,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生于574年,卒于637年。可以说,温彦博所处的时代正是隋唐时期,他见证了隋朝的灭亡,也看到了唐朝的建立,这两个朝代他都经历过,因此也没有办法为他到底是隋朝人还是唐朝人进行精准的定义,只能说他是隋末唐初的人吧。网络配图温彦博的家族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温君悠学识渊

  • 温彦博是哪个朝代的人?温彦博惭而与官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温彦博

    温彦博,字大临,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生于574年,卒于637年。可以说,温彦博所处的时代正是隋唐时期,他见证了隋朝的灭亡,也看到了唐朝的建立,这两个朝代他都经历过,因此也没有办法为他到底是隋朝人还是唐朝人进行精准的定义,只能说他是隋末唐初的人吧。网络配图温彦博的家族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温君悠学识渊

  • 裴略讽刺温彦博和杜如晦,为何反而自己加官进爵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裴略

    仅就畅达诉求、伸展抱负而言,发牢骚也是个技术活。如果仅仅是发泄胸中闷气倒也罢了,若想通过牢骚求得实际上的好处,就要讲究方式方法了。单纯的抱怨,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冯驩,入幕之初,并无建树。他之所以一再弹铗而歌,不是对待遇不满,更不是贪得无厌,而是摸准了孟尝君的脾气,有意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