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宰相韩瑗遭陷害原因:言辞直接不怕得罪皇帝

宰相韩瑗遭陷害原因:言辞直接不怕得罪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839 更新时间:2023/12/31 13:55:40

韩瑗简介中提到,韩瑗606年出生于南朝,是南朝刑部尚书韩仲良的儿子。他年轻的时候德行非常出众,博览群书,并且对政治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贞观年间,他被调派为兵部侍郎。

652年,他因出色的表现被升为黄门侍郎。第二年,他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的三品官员,并让他监督修改国史。他在自己的职位上表现出色,又被追加为银青光禄大夫。永微六年,韩瑗被提升为侍中,并兼任太子的宾客。后来,唐高宗要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他曾两次上书进谏,都没有成功。显庆元年,韩瑗为潭洲都督进谏讼冤,因为言词太过直接,高宗没有理会,韩瑗对此感到忧愤难忍,便上书请求辞官归隐。高宗念在他早年对朝廷的贡献,没有批准。

显庆二年,武则天暗中指示许敬宗李义府上奏诬陷韩瑗勾结诸遂良,企图祸害朝廷。唐高宗听信了他们的话,将韩瑗贬为振州刺史,并命令他终身不能回京城。显庆四年,韩瑗在振州生病死了,年仅五十四岁。他死后,许敬宗又污蔑长孙无忌企图谋反,并上奏说长孙无忌谋反是受了韩瑗等人的挑拨。于是,唐高宗派御史前往振州押韩瑗回京审问,并让当地的县令抄了韩瑗的家产。御史到达振州后得知韩瑗已死,便将他的家人降为奴籍,流放到岭南为奴。直到神龙元年,韩瑗才被赦免,并恢复了官爵。

韩瑗的故事

韩瑗(606——659)字伯玉,京兆三原人,是唐朝的宰相。韩瑗年轻时品行出众,博学多才,才富五车且通晓吏治。高宗初期官至宰相,永徽中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拜侍中兼太子宾客,为许敬宗、李义府所谮,左授振州刺史。显庆四年被处死,死的时候五十四岁。神龙元年,武后遗制复其官爵。韩瑗的故事要从武则天说起。

武则天得到高宗宠爱,威胁到王皇后在后宫的地位。永徽三年七月,王皇后的娘舅、中书令柳奭和长孙无忌、韩瑗等一起上疏,奏请高宗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永徽六年秋,高宗提出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受到韩瑗等一致反对。韩瑗为此上书泪奏,他举出“妲己倾覆殷王”和“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历史故事,断言高宗如果宠武则天,必会重蹈历史悲剧。高宗大怒,将他斥退。

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韩瑗又上疏替褚遂良辩冤,他说:“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但高宗并不理睬他的意见。韩瑗见疏奏无效,便又上奏要求解职归乡。显庆二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陷韩瑗与褚遂良同谋不轨,借口是说他和来济等人将褚遂良改调为桂州刺史。因为桂州向来是用武之地,把褚安插在桂州目的是搞里应外合。当年八月韩瑗被贬为振州刺史,“终身不许朝觐”,使他无望再调入京。

显庆四年,韩瑗病逝,又被抄没家产。

韩瑗的评价

韩瑗年轻的时候,因为自身的才华,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来又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官拜宰相。中年的时候,因为遭人诬陷,被贬,直到死后好几年,冤情才得以洗刷。那么人们对韩瑗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韩瑗,初唐时期的大臣,家乡在京兆三原,位于今天的陕西三原。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因为自身的才华,对政治的敏锐直觉,官至宰相。永徽年间,唐朝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韩瑗所在的派系被武则天一派打压的十分严重,最后因为遭人诬陷,韩瑗被贬到了振州。直到死后,才被唐高宗恢复了官爵,并将他的画像挂在了凌烟阁。韩瑗在历史上最经典的事就是他曾多次上奏,请求皇帝不要立武则天为宸妃,说历史上没有宸妃这一封号,并且言辞直接,不怕得罪皇帝。

后世中有很多著名人士对他做出了评价。例如刘昫、宋祁、司马光等,他们都对韩瑗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韩瑗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是值得人们赞扬的。在面对武则天一派跟皇帝威胁时,他仍直言进谏,不怕因此被贬,哪怕面对死亡的威胁,韩瑗也坚持守护自己所信奉的道义。王夫之曾这样评价过韩瑗,说他一生都以国家为重,直到被贬至振州的时候,仍为国家的发展担忧着。屈大均曾将他与张九龄作对比,说他是继张九龄之后,又一个能直言不讳的人。

标签: 韩瑗

更多文章

  • 《新唐书·韩瑗传》原文及翻译,韩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韩瑗

    新唐书韩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人。父仲良,武德初,与定律令,建言:“周律,其属三千,秦、汉后约为五百。依古则繁,请崇宽简,以示惟新。”于是采《开皇律》宜于时者定之。终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瑗少负节行。博学,晓吏事。贞观中,以兵部侍郎袭爵。永徽三年,迁黄门侍郎。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 韩瑗是什么人?韩瑗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韩瑗

    韩瑗年轻时操行出众,博学多才,且通晓吏治,贞观年间累迁至兵部侍郎,袭爵颍川县公。永徽三年(652年),韩瑗升任黄门侍郎。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任命韩瑗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后又加其为银青光禄大夫。永徽六年(655年),韩瑗进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当时,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宰相

  • 鉴真末次东渡未完全失明 或患有老年性白内障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鉴真,东渡,日本,

    备受关注的鉴真东渡群雕像揭开面纱,由鉴真和他的六名随从组成,水浪、巨石成为点缀,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他们为弘扬佛学文化,不惜生命,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据悉,这组群雕将于4月18日在鉴真广场惊艳亮相,届时市民可前往一睹鉴真容颜和风采。昨天,记者在制作现场看到了期待已久的鉴真群雕,由鉴真和他的六名随从组成

  • 鉴真和尚是谁?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何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鉴真和尚,日本,东渡,唐朝

    鉴真和尚,中国著名的佛学传播者,中国唐朝时期时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他最为伟大的成就就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鉴真和尚在年少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极大的慧根,但是却缺乏耐心,他的师傅让他做了很长时间的行脚僧,最后终于成就了他坚韧的品格,这些在他未来的东渡日本中体现出了极大的作用,也就是因为这段经历,所以即

  • 唐代著名高僧鉴真东渡到日本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鉴真,鉴真东渡日本

    在1263年前的今天,0753年12月20日 (农历冬月廿一),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江

  • 历史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有名的圣僧,他们一个西行,而另一个东渡,虽然目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佛学的信仰却是相同的,这两人就是玄奘和鉴真。那么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呢?玄奘画像玄奘出生

  • 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圆寂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僧人

    763年10月4日,(唐代宗广德癸卯)中国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圆寂于日本奈良。鉴真(687~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网络配图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 鉴真东渡的目的是什么 日本人为什么要邀请他去日本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鉴真,唐朝

    古时候鉴真东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日本人为什么要邀请他去日本?他把什么带去了呢?说起来疑问数不胜数。我们下面先从已知的历史记录说说,然后再来探究真实的历史。他在佛教的建筑、雕塑方面,也颇多成就。鉴真传授佛法戒律,时常在讲经之余出去做好事。 那时,日本留学僧邀请他去日本教授戒律,鉴真爽快的答应了,随后

  • 鉴真东渡简介 鉴真东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鉴真

    鉴真东渡,是指僧人鉴真前往东瀛传授佛教。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

  • 鉴真是谁?鉴真六次东渡有什么作用和历史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鉴真

    鉴真是谁?鉴真六次东渡有什么作用和历史意义?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鉴真东渡,是指僧人鉴真前往东瀛传授佛教。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