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诗西塞山怀古如何鉴赏,刘禹锡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唐诗西塞山怀古如何鉴赏,刘禹锡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838 更新时间:2023/12/10 0:06:24

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标签: 唐诗西塞山怀古

更多文章

  • 刘禹锡郊外踏青写了一首诗,为何被贬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禹锡,唐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刘禹锡,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刘禹锡是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被称为“诗豪”。刘禹锡年少时饱读诗书,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他21岁便高中状元,由此步入仕途。此后的数年里,他因为政绩斐然,仕途平步青云,从基层一路飙升到监察御

  • 虞世南出身望族却德行淳备 实在是一位良谏纯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虞世南,隋唐

    江都之变,宇文化及除掉杨广后,随即率禁卫军闯入大隋内史侍郎虞世基家,将虞世基拖出来就要斩首时,他的弟弟虞世南流着泪向军士求情,让自己来代替兄长。宇文化等人当然不会允许,将虞世基一家迅速杀个精光,却唯独没有动虞世南,可能是这些士兵们往日里对这位知书达理的公子印象不多,才没痛下杀手。虞世南说到虞世南,爱

  • 凌烟阁功臣虞世南的人物简介,虞世南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凌烟阁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为什么能上李世民功臣榜?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虞世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为什么能上李世民功臣榜?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作为大奸臣虞世基的同胞兄弟,同父所生,居然性格和修为判若两人,却还能和平共处,生死相依,这简直就是人伦奇迹。而作为初唐著名诗人(其共历南陈、隋和初唐三朝),其诗风和做人风格一样,都是清新脱俗、刚健有力(一

  • 虞世南:不上战场不打仗,却成了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虞世南,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虞世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大多数人,都是为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但是也有一个例外,此人没有和李世民南征北战过,没有陪李世民一起经历过生死,他没有盖世的武功,也没有久经沙场,他就是虞世南,那么为何他还可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呢

  • 伴君如伴虎 唐开国功臣唐俭棋高一筹险丧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俭

    唐俭是李渊起兵时,太原首义的参与者,为李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网络配图唐武德元年(618年),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率唐军攻伐刘武周时,不幸被俘获。狱中,唐俭意外得知独孤怀恩欲谋反。当时的独孤怀恩被刘渊委以重任,镇守战略要地蒲州,一旦独孤怀恩起兵造反,刚刚建立的李唐王朝将面临灭顶之灾。事关重大,唐俭说服看

  • 唐初贞观名将唐俭:曾作为李世民长史平定突厥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世民

    唐俭(公元579年—公元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祖父唐邕任北齐尚书左仆射。父亲唐鉴,出任隋戎州刺史,与李渊友善,曾同掌禁卫。因此唐俭素与李世民交游,同在太原。唐俭爽直豪迈,不循规矩,但侍奉亲人以孝闻名。见隋朝政局渐乱,暗地劝说李家建立大计。李渊起兵时,授职为记室参军、渭北道元帅

  • 唐俭下棋赢了唐太宗 差点被诬陷谋反全家丧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俭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那个皇帝都不是好相与的。对于皇帝来说,你让他失去了面子,他让人失去了性命。就是史书上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是如此,君不见玄武门之变的淋漓鲜血,连亲兄弟、亲父亲都下得去手的人,如果你触及他的底线,一定会死得很惨。网络配图唐俭,早先年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人,是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他

  • 凌烟阁功臣唐俭的人物简介,唐俭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凌烟阁

    唐俭,祖父唐邕,任北齐尚书左仆射。父亲唐鉴,隋戎州刺史,与唐高祖友善,曾同掌禁卫。因此唐俭李渊太原起兵素与李世民交游,同在太原。 唐俭爽直豪迈,不循规矩,但侍奉亲人以孝闻名。他见隋朝政局渐乱,便暗地劝说李世民建立大计。唐高祖曾招访过他,唐俭说:“您长相有日角龙廷,姓氏又合乎图谶,久系天下人望。如果外

  • 莒国公唐俭第21世孙 悦斋先生唐仲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唐仲友

    唐仲友(1136—1188年),字与政,号悦斋,学者称悦斋先生,浙江金华人。莒国公唐俭第21世孙。绍兴甲戌进士,父亲唐尧封官至五品龙图阁朝散大夫,其兄唐仲温,1151年进士,兄唐仲义,1160年进士。与宰相王淮同乡,并有姻亲关系。著有《六经解》《帝王经世图谱》《悦斋文集》等著作八百余卷。因被朱熹所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