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旧唐书·苗晋卿传】原文及翻译,苗晋卿,上党壶关人

【旧唐书·苗晋卿传】原文及翻译,苗晋卿,上党壶关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850 更新时间:2024/1/2 15:08:54

旧唐书

原文:

苗晋卿,上党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晋卿幼好学,善属文,进士擢第。开元二十四年,与吏部郎中孙逖并拜中书舍人。二十七年,以本官权知吏部选事。晋卿性谦柔,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

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李林甫为尚书,专任庙堂,铨事唯委晋卿及同列侍郎宋遥主之。选人既多,每年兼命他官有识者同考定书判,务求其实。天宝二年春,御史中丞张倚男奭参选,晋卿与遥以倚初承恩,欲悦附之,考选人判等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奭在其首。众知奭不读书,论议纷然。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谓之“曳白”。上怒,晋卿贬为安康郡太守,遥为武当郡太守,张倚为淮阳太守。敕曰:“门庭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乃以托人。”时士子皆以为戏笑。

会入计,因上表请归乡里。既至壶关,望县门而步。小吏进曰:“太守位高德重,不宜自轻。”晋卿曰:“《礼》:‘下公门,式路马。’况父母之邦,所宜尊敬。汝何言哉!”大会乡党,欢饮累日而去。又俸钱三万为乡学本,以教授子弟。

禄山叛逆,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赴行在,即日拜为左相,军国大务悉以咨之。晋卿宽厚廉谨,为政举大纲,不问小过,所到有惠化。魏人思之,为立碑颂德。及秉钧衡,小心畏慎,未尝忤人意。性聪敏,达练事体,百司文簿,经目必晓,而修身守位,以智自全,议者比汉之胡广。永泰元年四月薨。

(节选自《旧唐书·苗晋卿传》)

译文:

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世代以儒学著称。苗晋卿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并进士及第。开元二十四年,和吏部郎中孙逖一起担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

苗晋卿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暂时掌管吏部选拔官吏的事务。苗晋卿性格谦逊柔和,参加选拔的人有申诉索要好的官职的,即使有的上书几千字,甚至有的人口气脸色都非常严厉的,

苗晋卿一定包容他,一点怨恨的神色都没有。

开元二十九年,担任吏部侍郎。前后主持官吏选拔达五年之久,政策很宽松,官吏多趁机做奸邪的事,贿赂之风盛行。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参加选拔的官吏有一万多人。李林甫担任尚书,在朝廷上专权,选拔官吏的事务都委托苗晋卿和与他同级的吏部侍郎宋遥主持。参加选拔的官吏很多,每年还任命其他有见识的官员一起考察参加选拔的官吏的书法和文理,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天宝二年的春天,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选拔,

苗晋卿与宋遥因为张倚正被唐玄宗器重,打算取悦依附他, 参加选拔被判定等级的共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

张奭被定为甲科。人们知道张奭不读书,所以议论纷纷。有个叫苏孝愠的人,曾经担任范阳蓟县令,侍奉安禄山,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安禄山。安禄山当时备受玄宗恩宠,朝见玄宗都不按照固定的时间,趁机向玄宗奏报了这件事。玄宗召集所有登科的人,到花萼楼亲自测试,合格的人十个中没有一二个。张奭手拿着试纸,一整天没有写一个字,当时人称他“曳白”。玄宗大怒,

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宋遥被贬为武当郡太守,张倚被贬为淮阳太守。玄宗下敕说:“在家中不能教育自己的儿子,选拔官吏的时候,却托人徇私。”当时的读书人把这件事当成笑谈。

恰好要进京听候考核,苗晋卿上奏章请求回故乡看看。他到了壶关之后,看见县门就开始步行。小吏进言说:“大人您是太守,德高望重,不应该轻视自己。”苗晋卿说:“《礼记》上说:‘到了君王的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王的马一定要行礼。’何况到了故乡,应该表示尊重。你说的是什么话!”苗晋卿和同乡人聚会,欢快地饮酒,过了好几天才走。他又拿出俸禄三万作为乡学的资金,来教授家乡子弟。

到安禄山叛乱时,

苗晋卿潜逃隐遁在山谷中,奔到南方的金州。正好唐肃宗到达凤翔,亲自写诏书追诏苗晋卿奔赴自己的所在地,当天就拜为左相,军国大事全部向他咨询。苗晋卿宽厚、廉洁、谨慎,处理政事从大处着手,不责问小的过错,所到之处都能使百姓受益。魏地的人思念他,为他立碑颂德。等到官至宰相,小心戒备谨慎,未尝抵触别人的意旨。他天性聪明敏捷,对事务熟练通达,各个部门的公文,看一眼就能知晓,而且用修身守住官位,靠智慧保全自己,议论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永泰元年四月去世。

标签: 苗晋卿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苗晋卿人物生平简介,轶事趣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苗晋卿,唐朝

    苗晋卿年轻时勤奋好学,善作文章,后考中进士,授为修武县尉,历任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度支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主持铨选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苗晋卿升任吏部郎中,后与孙逖一同被拜为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命苗晋卿主持吏部铨选事务。候选官员为求肥缺,有

  • 【旧唐书·李揆传】原文及翻译,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揆

    旧唐书《旧唐书•李揆传》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

  • 李揆是什么朝代的?李揆人物简介,轶事趣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揆,唐朝

    李揆(711-784年),字端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宰相。给事中李玄道玄孙。少聪敏好学,善于属文。开元末年,举进士,补陈留尉,累拜中书舍人。乾元初年,兼礼部侍郎,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姑臧县开国伯。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加左仆射。兴元元年卒,终年七十四

  • 他是唐朝宰相李揆,历史上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揆,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揆。李揆,字端卿,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生于公元711年,卒于公元784年,享年七十四,谥曰恭。李揆出名主要是在唐肃宗时期,因为肃宗对其的称赞。据史书以及《李逵传》对他的记载,可以看出李揆是一个风姿优雅,举止温文,容貌出色的男子,一举一动之间都能吸引不少人

  • 唐肃宗时期第五琦有什么建议?他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第五琦

    唐肃宗李亨,他是唐玄宗和杨皇后的儿子,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生于公元711年,在安史之乱期间,李隆基在四川的时候登基上位,为挽救唐朝的统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在有生之年没有平定安史之乱,但是他的历史功绩依旧是存在的。第五琦是唐朝时期的官员,字禹珪,今陕西人,出生于公元729年,享年70岁,曾

  • 【旧唐书·第五琦传】原文及翻译,第五琦,京兆长安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旧唐书

    第五琦,京兆长安人。少孤,事兄华,敬顺过人。及长,有吏才,以富国强兵之术自任。时太守贺兰进明甚重之。会安禄山反,进明迁北海郡太守,奏琦为录事参军。禄山已陷河间、信都等五郡,进明未有战功,玄宗大怒,遣中使封刀促之,曰:“收地不得,即斩进明之首。”进明惶惧,莫知所出,琦乃劝令厚以财帛募勇敢士,出奇力战,

  • 第五琦是什么人?第五琦人物生平简介,是哪朝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第五琦

    第五琦,唐朝理财家。字禹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以吏干进。天宝元年为陕郡太守韦坚从事,五载坚得罪,坐贬官。十三载为须江丞。十五载任北海录事参军,十月谒肃宗于彭原行在,请收江淮财赋,拜监察御史、江淮租庸使,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乾元元年加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创榷盐法。迁户部侍郎,专判度支,领

  • 李岘与李世民有何关系?李岘与李辅国有何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辅国,李岘,李世民,唐朝

    说到李岘就不得不说起李恪——李世民的第三子,是李世民儿子中最像他的一个,据史料《新唐书》中记载:“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由此可见李恪很有才,当时李承乾和李泰为了争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

  • 李岘人物生平简介,李岘是什么朝代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岘

    李岘乐于结交地位低下的贤士,少年时就十分有政治才干。李岘二十岁的时候,曾经跟大智禅师学习佛法,志向远大、刻苦修行,禅师告诉他:“你应该为国家尽力,缘分不在此处。李岘父亲信安王李祎军功卓著,因此依靠祖上的功勋,李岘从左骁卫兵曹做起,后改任太子通事舍人、鸿胪丞、河府士曹,直至多次担任高陵令,以处理政务有

  • 牵马牵出的宰相,齐映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齐映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五月大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时候。端午节也叫“端五”、“重五”节,“端”在古汉语里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端五”也就是“初五”,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而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五月正是“午月”,于是五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