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为何会奖赏一面金镜子给宰相高季辅

唐太宗为何会奖赏一面金镜子给宰相高季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892 更新时间:2024/1/9 15:00:33

高季辅简介上提到高季辅是唐朝的宰相,生于公元596年,字季辅,祖籍在德州的蓚县级今天的河北景县。公元654年,高季辅病逝,,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并赐谥号为宪。

高季辅剧照

高季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好学,孝顺母亲,还精通各种武艺。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汲县的百姓发生叛乱,高季辅的哥哥当时在汲县担任县令,在这场叛乱中不幸遇难身亡。于是高季辅带领士兵出城迎战,手刃敌人,为兄长报仇,最后将叛军首领的首级祭祀在兄长的坟墓前。后来高季辅参加了起义军并集结了一千多号人马和李厚德一起投降唐朝了,朝廷封高季辅为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

唐太宗即位后,高季辅被拜为监察御史,在朝中,高季辅大力弹劾大臣积极进谏,不久后就被封为中书舍人。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高季辅便被拜为天子的右庶。公元644年,高季辅被封为银青的光禄大夫,还兼任吏部侍郎。高季辅当时主要负责主持铨叙,并以允当著称,唐太宗对高季辅非常赞赏,专门奖励了高季辅一面金镜子来表彰他的清鉴。

公元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唐太宗命高季辅等人执掌军及药物,共同辅佐太子。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后,高季辅和张行成拥立李治登基,高季辅被李治任命为中书令。651年高季辅担任光禄大夫和侍中,652年成为太子李忠的太子少保。

高季辅的评价

高季辅(596年-654年),名冯,字季辅,以字行,是德州蓚县人,唐朝时期担任过宰相。高季辅是唐高宗的东宫属官,职务是辅佐唐高宗出谋划策,帮助唐高宗治理国家。

高季辅剧照

唐高宗继位后高季辅被提携为宰相,成为中书令,兼执掌吏部尚书,赐封号蓚县公,后来又任职侍中,加太子少保。永徽四年十二月,高季辅不幸生病逝世,他死了以后被追封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赐谥号为宪。

唐太宗继位后,被受命为监察御史。他上任后,弹劾大臣,不畏豪官贵臣,深得唐太宗的器重。后来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贞观八年,唐太宗召集众臣为当时的时政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看法。当时高季辅为当时的朝廷提出五条建议:一.提拔、重用正直清廉的官员。二.最大化地减少对百姓的徭役税收。三.压制皇亲国戚的奢靡不良之风。四.提高地方官员的薪俸待遇。五.提高皇弟在皇子面前的威严。唐太宗看完奏疏以后,深深地感觉高季辅的话很受用。

贞观年间,高季辅多次上奏疏奏唐太宗,为唐太宗分析当时时政得失。唐太宗因此特意赐他一块钟乳石,说:“你大胆进谏的忠言,就像那能救人于水火之间的药石一样,能救治国家。我今日便赐你一块药石,以此作为回报。”后人便用“药石之言”来比喻诚意劝人改过的良言。而药石之言也是后人对高季辅的评价中使用最多的词汇。

标签: 高季辅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高季辅的简介:他的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宰相

    高季辅简介上提到高季辅是唐朝的宰相,生于公元596年,字季辅,祖籍在德州的蓚县级今天的河北景县。公元654年,高季辅病逝,,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并赐谥号为宪。网络配图高季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好学,孝顺母亲,还精通各种武艺。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汲县的百姓发生叛乱,高季辅的哥哥当时在汲

  • 唐朝高季辅人物简介,及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季辅

    早年经历高季辅年轻时勤奋好学,精通武艺,以孝母闻名,隋末时纠集数千人,参与农民起义。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高季辅与李密部将李育德(一作李厚德)、刘德威、贾闰甫等一同投降唐朝,被授为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累职升迁贞观元年(627年),高季辅被擢拜为监察御史。他弹劾大臣,不畏权贵,后又升为中书舍人。贞

  • 杜如晦和杜淹的故事,本为死敌却同朝为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

    提到杜如晦,大家就会想起“房谋杜断”的典故来。说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

  • 杜淹人物简介,隋朝为官却当上唐朝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淹

    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对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时被征辟为美职。”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隋文帝听闻,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累迁至御史中丞。武德二年(619年

  • 唐代崔仁师坚持查明案件真相,慎断谋反大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仁师,唐代

    中国古代皇权政治,最忌讳谋反之事,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往往捕风捉影,见风是雨。尤其是在皇帝下达对案件的指示后,有些司法官员往往极力迎合君上心理,将嫌疑人犯屈打成招,把鸡毛蒜皮之事办成大案要案,然后大肆株连,揪出一撮又一撮的谋逆案犯。在这种情况下,能顶住层层压力,坚持查明案件真相,就事论事不随意扩大打击

  • 【崔仁师平反】原文及翻译,崔仁师是怎么平反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仁师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脱去底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

  • 崔仁师人物生平,一生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仁师

    崔仁师,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武德初年考中制举,调任管州录事参军。武德五年(622年),陈叔达举荐崔仁师有才能可以担任史官,升任右武卫录事参军,参与修撰梁、魏史。贞观初年,改任殿中侍御史。当时青州有个男子图谋叛逆,有关官员逮捕他的党羽,囚犯关满了监狱,诏令崔仁师审问。刚到青州,为所有囚犯除去刑具

  • 谏臣刘洎说了什么话导致杀身之祸且永不被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谏臣刘洎

    刘洎简介提到刘洎字思道,是荆州江陵人,即今湖北江陵,担任过唐朝的宰相,是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的曾孙子。刘洎出身在南阳刘氏,隋朝末年,曾担任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后来他归顺唐朝后,担任过南康州都督府的长史、给事中、黄门侍郎等,向来以直言进谏而闻名。贞观七年,刘洎被授予为给事中。贞观十一年,刘洎又担任了治书

  • 宰相刘洎为什么到武则天的时候冤情才被洗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宰相刘洎

    刘洎简介提到刘洎字思道,是荆州江陵人,即今湖北江陵,担任过唐朝的宰相,是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的曾孙子。刘洎出身在南阳刘氏,隋朝末年,曾担任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后来他归顺唐朝后,担任过南康州都督府的长史、给事中、黄门侍郎等,向来以直言进谏而闻名。贞观七年,刘洎被授予为给事中。贞观十一年,刘洎又担任了治书

  • 刘洎的冤情为什么到武则天的时候才被洗刷掉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洎

    刘洎简介提到刘洎字思道,是荆州江陵人,即今湖北江陵,担任过唐朝的宰相,是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的曾孙子。刘洎出身在南阳刘氏,隋朝末年,曾担任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后来他归顺唐朝后,担任过南康州都督府的长史、给事中、黄门侍郎等,向来以直言进谏而闻名。贞观七年,刘洎被授予为给事中。贞观十一年,刘洎又担任了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