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新唐书·郝处俊传】原文及翻译,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新唐书·郝处俊传】原文及翻译,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431 更新时间:2024/1/3 3:13:09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

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膊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刚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来上千细绢作为治丧的财物,处俊辞让不接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勣任浿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惶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东西,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退去,大家都认为他有胆略。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让)夷狄取笑,所以这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传位事就此作罢。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没有听从。裴炎为此禀告皇帝:“处俊病危时,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益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有诏书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治丧之物。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

标签: 郝处俊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郝处俊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郝处俊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其父为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迁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

  • 唐代名相卢承庆宠辱不惊的成语创造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卢承庆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画像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赤松与李渊

  • 历史上的唐朝著名宰相卢承庆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卢承庆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画像(网络图)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

  • 卢承庆简介 历史上卢承庆的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卢承庆简介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画像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赤松与李渊

  • 唐朝名臣于志宁的故事 于志宁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志宁

    于志宁出生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是唐朝名臣,被列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著有《于志宁集》等作品。家族原本出自鲜卑万纽于氏,后改汉姓为于。于志宁后裔子:于立政(太仆少卿)、于慎言。孙:于游艺(江都令)、于知微(兖州都督)、于光远(陵州刺史)、于大猷(明堂令)、于安贞(吴兴令)。于志宁出身于河南于氏。于

  • 【新唐书·于志宁传】原文及翻译。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原文: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

  • 唐朝戴至德厚道,却被人看不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戴至德

    戴至德,唐高宗时为右仆射,办事公正,从来不计较私人恩怨。另有一个刘仁轨,字正则,唐高宗时为左仆射。当时的人,都称道刘仁轨,而看不起戴至德。有一个老妇人,向他们呈上状子,当时,戴至德就在老妇人的近处,所以,戴至德便接过了状子。戴至德正准备下笔批示时,老妇人向旁边的人问:这位是刘仆射,还是戴仆射?旁边的

  • 戴至德人物简介,轶事趣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戴至德

    戴至德,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戴胄哥哥的儿子。乾封二年(667年)几次升任后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经过数十年,父子相继做宰相,世人惊讶他家的荣耀。唐高宗李治曾经写飞白书赏赐大臣,赐给戴至德的是“漂流大海,有待舟楫”,辞中都有寓意。升任尚书右仆射。当时刘仁轨任左仆射,有人来上诉,大都答应受理;

  • 【唐刘仁轨为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原文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朝

    唐刘仁轨为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人皆多刘而鄙戴。有老妇陈牒,至德方欲下笔,老妇顾左右曰:"此刘仆射?戴仆射?"曰:“戴仆射”因急就前曰:"此是不解事仆射,却将牒来。"至德笑,令授之。戴仆射在职无异迹,当朝似不能言。及薨,高宗叹曰:"自吾丧至德,无可复闻,当其在时,事有不是者,未尝放我过,因索其前后

  • 一生默默无闻创造许多功绩,揭秘唐朝宰相戴至德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戴至德,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戴至德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有许多人,生前一直默默无闻,被人所瞧不起,甚至有人还诋毁他们,认为他们一生无所作为,是个庸人,直到生后,其所做的一切被人所知,才发现,原来他们被非庸者 ,而是智者,一生做了许多功绩,默默无闻的,无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