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玄武门之变的大功臣,张公谨最后结局怎么样?

玄武门之变的大功臣,张公谨最后结局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217 更新时间:2024/1/7 17:19:4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公谨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我们都知道唐朝凌烟阁功臣中无一不是为大唐天下或者李世民登基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名单会发现,在程咬金、李勣、秦琼、唐俭等功臣宿将之前有一位名气似乎不是很大的功臣,他就是张公谨。一说起张公谨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又有些耳熟。这其实和张公谨处在的位置和经历有莫大关联,他的人生履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精彩,立下的战功也远不如李勣等人的多,但是却在李世民心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归根到底还是得从玄武门之变说起。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剖一下张公谨此人,为何名气不大却地位如此之重呢?

降将出身,却成为地位甚高的功臣

张公谨的资历要是同前面所说的几位来比都要浅,他早年在河南跟随王世充闹革命,后来同崔枢一起投靠了唐朝,担任别驾,这个官职其实并不大。但是当时的张公谨也没有办法,一方面他是个降将也没有太大的名气,如果像尉迟恭那样即便是降将也会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另一方面他当时没有显现出来太过人的才能,在人才云集的李世民帐下根本露不了头。这样不尴不尬的处境直到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当时刘黑闼再次搞事情,其中徐圆朗也参加了,张公谨率军拼力抵挡,最终守住了虞城,这一举动得到了尉迟恭、李勣的察觉。他们认为张公谨是个人才,既然是人才就得给老大秦王"掳"走。

所以这样一来张公谨就得到了李世民的目光,当时的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矛盾已经很激烈了,双方明争暗斗不断,就差真枪实战地打一仗了。但是李世民自知李建成乃是太子,有大义在身,更是得到老爹唐高祖李渊的信任宠爱。长此以往自己的位置不稳先不说,就连小命都可能保不住,因此就询问身边的人,这其中就有张公谨。老张对李世民讲,秦王殿下,现在的局势我不说你也很明确了,如果殿下安坐不为,那么太子那边必然会先下手以除后患,因此我认为殿下非但不能忍让,还应主动出击,动手除掉祸患,自然大事可定。其实李世民心中早早地就有这种打算,只不过这种话不能自己说出来而已,这样好了,张公谨替自己说了,得,就按老张说的办。

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打算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夺得太子位。但是行事之前却又想要先占卜一下确保稳妥,老张一看自己老大都到这时候了还相信这占卜巫术,二话没说直接踢翻了占卜盘,告诉李世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并且咱们现在没有疑惑也没有问题,直接干就完了,一定能成功。李世民也被这一套话给壮了士气,同意直接动手。而接下来真正动手时发现,自己这一边的实力太小了,虽然大将多,但是兵少啊,所以就只能速战速决,在太子党羽率军来救之前干掉他们。

当时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就在众人的拥护下朝李渊处奔去,毕竟杀掉李建成只是第一步,最终目的还是登基为帝啊。但是此时太子一党冯立、薛万彻等人已经率领卫兵赶到了,张公谨大袖一挥大喊,秦王你们快去,这边有我把守。果如其言,老张还真不是吹的,不仅脑子好使,而且还孔武有力,把冯立等人一一拦截在玄武门之外,使其无法冲进去斩杀秦王。所以后来李世民稳定住局势后,对于张公谨的这一举动是大为感动,这功劳几乎就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如果没有他,那么就不需要提登基称帝了。所以事后李世民封赏时,张公谨被封为定远郡公,虽然爵位不如程咬金等人高,但是他的食邑是一千户,要远远高于程咬金等人的七百户,可见李世民对其的重视程度。

生荣死哀,大唐功臣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张公谨被任命为代州都督,负责西北边境的事务,老张在边疆数年,积极发展屯兵、屯田,对当时的边疆实力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一些做法更是为唐朝后来边疆事务提供了案例典范。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张公谨劝告李世民要尽早对突厥用兵,现在是对付他们的最好时机,他认为此时东突厥内部混乱,内讧严重;另一方面北方边境汉人势力不少,可以利用。事实上也果然和他说的一样,李世民命李靖和他率军进攻东突厥后,内部分裂严重,一年左右的时间就灭掉了东突厥,为唐朝边疆清扫了一大隐患。

只可惜,这样一位人才却英年早逝。公元632年贞观六年,张公谨去世,享年三十九岁。当时恰逢辰日,按照风俗那一天不能哭诉,在古代那个极其讲究日子风水的时代对于这方面看的是很重的。但是李世民却没有顾忌这方面,他认为张公谨和他关系就像是父子关系一样,情分很重,不能因为一个风俗而影响我对他的怀念之情,这也能看出来李世民对于张公谨的情义是很强烈的,毕竟当时李世民刚刚继位没多久,革命友情尚浓厚,更何况自己能够得到这个皇位,人家是立下大功的,心中能不感激吗?

其实我们讲张公谨这个人,虽然资历比不过人家,就算是战功也比不得别人。但是他会做事,知道老大喜欢什么,他能够做出让老大满意的事情,这就是本事。玄武门之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能够把李世民心中想说而不能说的话说出来,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劝说李世民,并且能够在危险的时候挡在李世民身前并做出实际效果来,这就是他能够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十八位的原因。有唐一代对于张公谨的评价都很高,不单单是太宗凌烟阁,还有高宗时期被评为第一等功臣,德宗期间被定为功臣上等。可见后世对张公谨的认可吧!

标签: 张公谨唐朝

更多文章

  • 柴绍是怎么被封谯国公的?唐王朝著名的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柴绍,隋朝

    还不知道唐王朝著名的武将柴绍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柴绍出生在隋朝时期,是晋州临汾人。柴绍从小就对侠士非常的向往,所以柴绍长大后经常做一些事情。让大家都记住了晋州临汾有一位大侠士柴绍,所以,柴绍得到了唐国公李渊的赏识。唐国公李渊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了柴绍,希

  • 柴绍是什么人?他是怎么当上驸马爷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柴绍,唐朝

    每当一提起柴绍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话说,如果我们提起隋唐驸马柴绍,相信知道的人也许没有几个。但是,他在隋唐时期却是十分了得。不仅仅是大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还是大唐王朝的当朝驸马——平阳公主的老公。那么,隋唐驸马柴绍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会被平阳公主所看中呢?下

  • 柴绍是什么身份?曾是隋朝太子的护卫,后成为唐朝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柴绍,唐朝

    大家好,说起柴绍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能够位列凌烟阁的,莫不是有开国定土之功,而位列这凌烟阁功臣第十四名的,正是柴绍。除了凌烟阁功臣以外,柴绍还有一个显赫的身份,他是李渊的驸马,平阳昭公主的丈夫。至于为何柴绍能够位列凌烟阁,可

  • 揭秘武则天毒杀儿子章怀太子李贤不可告人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则天

    作为替身的李贤,原来是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之子。韩国夫人早年守寡,因武则天而入宫,得幸于高宗。如果武则天的早产孩子死了,正巧这前后韩国夫人也临盆生子,那么悄悄地抱来私生子顶替,也是可能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字明允,武则天所生,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武则天亲生了四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

  • 大唐女皇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死亲生太子李贤?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唐女皇武则天

    古代封建王朝严禁女子参政,众所周知,武则天能称帝离不开她的阴狠毒辣,可以说忘掉了她自己,宁愿牺牲亲情来成就霸业,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在走上帝王的血腥之路上,杀姊屠兄,害女杀女婿,残杀李氏室宗。在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首杀长子李弘,原因不单单是在纳妃的事情上违背母亲的意愿,在政治上的一些作为,显然也

  • 太子李贤把他逼死的真的是他的亲身母亲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太子李贤

    永徽五年十二月的一天,身怀六甲的武则天在与唐高宗李治祭拜昭陵的途中腹痛不已,高宗惶恐不已,当季命太医产婆接生,不多时,武则天诞下第二子,是为李贤。李贤壁画永徽六年,尚在襁褓之中的李贤即被高宗封为潞王,后太子李忠被废,其皇兄李弘被立为太子,李贤迁任歧州刺史,同年加封雍州牧与幽州都督,龙朔元年改封为沛王

  • 太子李贤:集万千荣誉与不幸于一身的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太子李贤

    永徽五年十二月的一天,身怀六甲的武则天在与唐高宗李治祭拜昭陵的途中腹痛不已,高宗惶恐不已,当季命太医产婆接生,不多时,武则天诞下第二子,是为李贤。永徽六年,尚在襁褓之中的李贤即被高宗封为潞王,后太子李忠被废,其皇兄李弘被立为太子,李贤迁任歧州刺史,同年加封雍州牧与幽州都督,龙朔元年改封为沛王。李贤从

  • 众说纷纭武则天第二子李贤是被母亲赐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贤

    关于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李贤是怎么死的,至今学术界都有很多猜测,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被人迫害,有人说是被武后赐死……众说纷纭。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唐高宗在位时期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在其太子位期间才能显著,多次受高宗赞赏,得到大臣们的称赞,自身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品相端正俊秀,行为举止庄重,更有

  • 揭秘女皇武则天废杀儿子李贤的根本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武则天

    李贤,字明允,史称章怀太子,唐高宗李治的第六个儿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据史料记载,李贤被母亲武则天废杀;同时,他那首脍炙人口的《黄台瓜辞》似乎更是母子相残的写照: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网络配图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杀害亲生儿子呢?对此正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 一代天子唐代宗李豫: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代宗李豫

    安史之乱将沉浸在太平繁华美梦中的大唐猛然拉下神坛,老朽没落的唐玄宗在无奈失落中死去,悲愤的唐肃宗苦苦支撑了六年也一命呜呼,这爷俩将一个超级大乱摊子扔给了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762年),专权的宦官李辅国杀死了张皇后,唐肃宗也受惊吓而死,李俶于唐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时年36岁,是为唐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