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应星简介 明末科学家,晚年拒不出仕而在贫困中度过

宋应星简介 明末科学家,晚年拒不出仕而在贫困中度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30 更新时间:2023/12/29 7:24:12

宋应星生平经历是怎样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宋应星是怎么死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宋应星简介: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

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宋应星生平经历介绍:

早年经历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和庆是隆庆三年(1569)进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进广西柳州府通判,未几辞官归里,在本乡兴办教育事业。宋应星在家塾中初投师于族叔宋国祚,继而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1558—1638)。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

稍长,考入本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等书。

此外,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今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1558—1636)。

舒日敬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是个有成就的教育家,“一时名公巨卿皆出其门下”。万历四十七年(1619)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天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县学教谕

崇祯四年(1631)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任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仕途生活

崇祯十一年(1638)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他任期未满,于崇祯十三年(1640)辞官归里,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

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

四月,清兵人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甲申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为弘光元年。南明时,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

宋应星是怎么死的?

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宋应升于1646年服毒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大约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80。

宋应星代表作品介绍: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美利笺》、《乐律》等著作,多已失传。后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野议》是一部议论时局的政论著作,对明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思怜诗》包括“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愤世忧民的感情。《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从这两篇的标题来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种》中的部分篇章。

标签: 宋应星明末

更多文章

  • 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青年时也曾科举失意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

    我们勤劳而勇敢的中华民族曾经取得过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无论是在科技,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我们都曾经领先于整个世界。在那些创造过惊人成就的人当中,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领域都取得过惊人惊叹的成绩,而由他所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整

  • 宋应星的著作对后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应星的著作

    宋应星,生于公元前1587年,卒于1666年,字长庚,出生在现今的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的生产实践,他因此查阅和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众多资料,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还编写了许多的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了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当然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 浅谈明朝杨溥:即使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鬼魂,最后也翻盘!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

    明宣宗元年(公元1426年9月),一位老人低头沿着红色的宫墙慢慢的走着,他的背后是宏大的文渊阁,已经被夕阳涂抹成了一片金黄色,他叫杨溥,今年55岁,现在是一品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这两个昔日的老上司共同打理内阁,也就是宰相。回想起12年

  • 明三杨之南杨 杨溥的艺术造诣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明三杨,杨溥

    人物评价总评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个性恭敬谨慎,每次上朝,都顺着墙跟走。即使对隶属小官,也不敢怠慢。 大臣们论事时争辩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秽言,杨溥却平心静气地处理,大臣们为之叹服。当时人们说杨士奇有学者风范、杨荣有才干见识、杨溥有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是别人比不上的,史称其“安贞履节,酿醴调

  • 明三杨之南杨 杨溥的人物生平及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三杨,杨溥

    人物生平东宫僚佐洪武五年(1372年),杨溥出生在湖广石首。他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杨溥任太子洗马,成为皇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太子有一次读《汉书》,称赞张释之有贤才。杨溥说:“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如果不是汉文帝宽厚仁爱,他也无法施展他的抱负。”于是摘取汉文帝的

  • 明朝官员耿裕简介:任职期间能因势利导,力纠时弊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耿裕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年少有“神童”之誉的李东阳 为何仕途中却碌碌无为被称为“伴食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李东阳

    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唐玄宗开元初年,卢怀慎与姚崇同为宰相,怀慎自知才能不及姚崇,所以遇事不敢作主,都推给姚崇决定。按照唐代的制度,大臣们上朝完毕,由宰相率领百官在尚书省都堂会餐,故当时人们戏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此种现象在封建社会中并非绝无仅有,明代的李东阳就曾

  • 明朝最能忍的首辅李东阳:熬死了“立皇帝”刘瑾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东阳,刘瑾,明孝宗

    李东阳运气很好,他碰到了明朝年间可以称得上好皇帝的朱祐樘。朱祐樘的父亲朱见深有恋母情结,专宠骄横凶残的万贵妃,把朝政搞得很糟,留下一副烂摊子。朱祐樘即位后不仅自己拼命工作,而且让刘健、李东阳、谢迁入阁,组成三驾马车。刘健处事果断,李东阳长于谋略,谢迁口才了得,在君臣齐心努力下,明朝弘治年间,国力强盛

  • 六扇门第26集剧情介绍 觅良机刘吉反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六扇门

    孙乾赶到刘吉府中,向刘吉报告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推测。通过细细的分析,不推断出齐王府中的那对老夫妇对齐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吉忙指使曹懿恩开始行动,实现她自己复仇的愿望。不久后,六扇门就接到了报案,说是万花楼发生了命案。捕快申力行和言亦冬赶赴万花楼,把犯人曹懿恩押回。曹懿恩痛痛快快地一口承认自己是

  • 六扇门第2集剧情介绍 坠崖幸存 刘吉灭口抹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六扇门,历史剧

    皇帝听闻齐王遭追杀一事,龙颜大怒,命赵无极彻查此事,然后将齐王安置在他的敕宅潜龙邸中。齐王十分担心养女苏溢清的安危,请赵无极帮忙找寻。皇后与刘吉听说皇帝已知晓齐王赴京途中的险情,慌乱不已,如若事情进一步泄露,彼时两人都将人头不保。于是他们决定抹去痕迹,杀人灭口以求自保。坠崖的申力行和苏溢清侥幸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