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经历五朝身居高位的马文升:为何不被党争影响?

经历五朝身居高位的马文升:为何不被党争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824 更新时间:2023/12/28 11:43:42

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负图,号约斋、三峰居士,晚年更号友松道人、三峰居士,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十五年任吏部尚书,位居一品。去世后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端肃。一生成绩显著,先后辅助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宋朱祐樘、武宋朱厚照,故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

虽说,“数朝元老”现象在当代看来,似乎早已见怪不怪,但像马文升身处中国封建帝制时期,要做到“五朝元老”颇为不易。因为,家天下的年代,帝王无疑是九五之尊,拥有对所有大臣子民的生杀大权,荣华富贵可以一念间,丢官砍头也能够片刻时。

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政治环境下,马文升成为“五朝元老”肯定有其内在奥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故今天笔者想就这个问题做些粗浅分析,谈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马文升有才。

马文升自幼聪明好学,为父兄及乡邻所称道。他在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人。景泰二年(1451)登进士第。在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马文升勤力自勉,为领台事王文、王翱所礼遇和器重。后来也是凭借才华与能力,步步高升,稳居高位。我们很难想象,若他无能焉会受到多位帝王欣赏?

马文升一生著作有《端肃奏议》、《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镇克哈密国王记》和《约斋集》等数十卷流传于世。他“为文不事雕琢,若大羹玄酒,自有喜味。声诗无媟嫚语,皆自忠爱中流出。海内之士,得其篇章者乐诵之”。可见其才过人。

尤其是在他的词作中,既有表现其个人高尚气节的内容,如《题壁》:“一枕清风枉自得,半瓢野菜不须求;看来世态浑无味,笑傲雪山天际头”。也有表达其要向海瑞学习高风亮节的情怀,如《留题察院》:“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春天一柱香,描得海公清廉府,不将山水带还乡”。还有表示其远大志向和高尚品格的篇章,《送子会试中》写到:“分守岷州便道归,沿装送儿赴春闱,车马到处须防险,爵禄随天每慎微;直道逊词真口诀,权门利路是危机,传家数世唯清俭,富贵休忘着布衣。”很值得我们敬佩。

其二,马文升有为。

马文升一生尽管坎坷,但大多时刻都是深受帝王器重的。

如成化年间,马文升在辽东任职时,因战功受到宦官汪直的妒恨,受到汪直的诬告,遂被宪宗捕下“诏狱”,又被谪戍重庆卫。二十年,汪直败,才再度起用巡抚辽东,极受当地各民族人民的爱戴。

再如弘治十八年,马文升主持吏部考查朝中官员,他采取果断措施,淘汰不称职的官员2000余名。由此触动了太监们的利益,正德二年(1507)权阉刘瑾乱政,因马文升年事巳高,只得连续上了二十一道奏章,辞官回乡。谁知三年后,太监刘瑾诬告他在吏部任上“朋党”,将马文升予以除名,其家小皆遭诛连。次年(正德五年,即1510年)六月八日,马文升含愤逝世,时年85岁。直到刘瑾伏诛,马文升之冤才得以昭雪,被追赠为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端肃”。嘉靖初年,又加马文升为左柱国、太师。

在中国古代,正直为官、执政为民者,不少人落得凄惨下场,但他们大多都像马文升一样被后人所缅怀所牢记,大多被后来政府所平反所赞誉。只是这些荣誉来得太晚了些。

其三,马文升有德。

何谓德?有不同看法和解读,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以为从政者能够为民做主、替民办事,就是最大的德。下面就说说马文升是如何为官一任造福百姓而深得欢迎的。

马文升刚出仕不久,就先后到山西和湖广任职。所到之处,翦暴除奸,震动甚大,素有“神君”之称。英宗天顺七年(1463),马文升任福建按察使,当他离开福建时,当地百姓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马使留来天有眼,冯公不去地无皮”,以表示对他的赞扬和怀念。

马文升在陕西任职数年,苦心经营,不仅灾年建议朝廷赈济百姓,减少群众痛苦,还平日亲力亲为,秉公执政,实现了西北地区的安定。成化十一年(1475)春,马文升为提督甘、凉、宁夏三镇军务。十四年(1478)又进为左侍郎。十九年(1483)再进为左副都御史。这期间辽东多事,马文升先后三次受朝廷派遣巡抚辽东,整饬辽东军务,安抚了辽东一带的女真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修城堡,练兵士,利兵甲。特别注意抚恤军民,整肃军纪,从而使百姓安居乐业。

到了弘治初年,针对赋税徭役日益繁重,百姓痛苦不堪的情况,马文升当面劝谏孝宗,并要求孝宗下旨,严令各部节省开支,不得向老百姓随意索税,立即停止修建各王府,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孝宗予以采纳,受到百姓的拥护。

其四,马文升有功。

提及马文升的功劳,可以枚举很多。上述我们在探讨其作为时,已经点到不少。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他在军事作为。

成化元年(1465),马文升为南京大理寺卿后,南征北战,先后平定平凉、固原满四叛乱和蒙古族叛乱,平定了西北一带与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声名大震。

弘治十四年(1501),马文升任吏部尚书,他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多有建策。

成化时,土鲁番部强大,据有哈密。明廷曾设法干预,没有结果。后来马文升于弘治八年(1495),调罕东等部兵,夜袭哈密城。土鲁番守将弃城而去,明军进入哈密。自明初以来,这是官军第一次深入其地。这也是马文升任兵部尚书以来,处置的最重大边事。

其五,马文升有智。

据史料称,马文升“长于应变”。在笔者理解,此评价的涵义当有两层,一是说他处事能力强,可以随机应变,可以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二是指他为人机敏,办事灵活。在许多时候,第二层涵义的意义更为重要、更为关键。试想,若马文升没这般能力的话,是不可能成为“五朝元老”的。

一般说,帝王喜欢的人器重的人不外乎两类,或能干,可以辅政做大事者;或能说,深得君心上意者。古代如此,现代也大多如此。会做事者可出政绩,没有领导不需要。会做人者可得亲信,没有上级不喜欢。就这个层面讲,若是为人与处世俱佳者,自然是“数朝元老”的理想人选了。

粗浅分析就到此,但愿没有生拉硬扯之嫌。

标签: 马文升刘瑾明朝

更多文章

  • 史可法的软弱与无能引来清军得寸进尺:南明败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史可法,南明,福王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直隶大兴县人,祖籍河南祥符。明末抗清将领、民族英雄。早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继续与清军作战。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史可法城破身死。五月十五日,福王称帝,改元弘光。第

  • 大明忠臣史可法:虽然忠义却能力全无的昏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史可法,南明,扬州

    1644年,中国向何处去?4月25日,已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帝国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一周后,本已归顺大顺的吴三桂反戈一击,投降关外的大清,大顺皇帝李自成兵败山海关;6月5日,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北京;同一天,史可法等在明朝实行双都制的留都南京拥立朱由崧为监国而后是为弘光皇帝。风云忽

  • 明朝忠臣史可法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好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史可法,吴三桂,多尔衮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被认为是造成李自成失败、明朝彻底灭亡的国家耻辱,可是在当时的残明人士史可法等人看来,却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因为清兵打败的人正是自己的仇敌李自成,因此,北京被清军占领他们并没有仇恨,反而要好好感谢清军。1644年,中国向何处去?4月25日,已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崇祯

  • 徐珵是什么人?他真的是奸臣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徐珵,明朝

    徐珵如何从文武全才沦落成一代奸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是儒家为茫茫众生指出的一条明道,这也是千年以来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然而,为何翻遍青史,被后世歌颂的士大夫少之又少。有些成就的能臣多少都遭人诟病:张居正为明朝续命几十年,却因奢靡无度遭

  • 明三杨之一杨士奇的个人资料及人物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三杨,杨士奇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 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扬他的志气,恢复其宗姓。 随后,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他一边教学一边侍母。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其间居住江夏的时间最

  • “答非所问”一词的来源 杨士奇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杨士奇,朱棣

    明永乐九年,朱棣北征回朝,一直觊觎太子之位的皇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在朱棣面前捏造了太子的数十条罪状。朱棣勃然大怒,赶紧传辅佐太子的大臣杨士奇来讯问。身为太子的老师,又是朝中重臣,杨士奇知道此事事关重大,自己不替太子说句公道话,那太子的前程恐怕就断送在今日了,可是,看朱棣怒发冲冠的样子,而自己又是与太子关

  • 明朝名臣杨士奇气度:巧劝朱棣宽免涉事官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杨士奇,明朝,朱棣,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

  • 刘宗周个人经历了哪些事情 刘宗周经历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八股文,东林党

    个人经历刘宗周受到外祖父的培育,学问日进。17岁时,又从鲁念彬学习制艺。由于他本人的努力,加上先生善于造就,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刘宗周的八股文就做得很好,为以后登第创造了条件。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刘宗周考中了举人,4年以后,考取了进士。但因母亲去世,他没有受官。后来经人介绍,他又师从湖州德

  • 明朝文学家蔡羽简介:所作洞庭诸记,欲与柳宗元争胜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蔡羽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袁中道《夜泉》:整首诗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写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袁中道,《夜泉》

    袁中道,(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袁中道的《夜泉》,一起来看看吧!夜泉袁中道〔明代〕山白鸟忽鸣,石冷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