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个皇子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为何他支持李治而不是李泰呢?

两个皇子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为何他支持李治而不是李泰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61 更新时间:2024/2/26 14:01:03

长孙无忌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自古以来,皇位之争都是一件大事,胡亥为了皇位和赵高等人密谋,杀死了公子扶苏;曹丕为了巩固皇位,逼弟弟曹植七步成诗;隋炀帝杨广为了皇位杀父弑兄;李世民则策划了玄武门之变。皇位之争很少有不流血的时候。

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太子之争再次在唐朝掀起了滔天大浪,李治和李泰为了皇位各施手段,各位大臣也不甘落后。但唐朝这场储位之争中,长孙无忌的站位很值得深思,两个皇子都是他的外甥,长孙无忌却站李治,而不站李泰,出现这种情况只因为李世民说过的两个字。

为了皇位,李泰用尽手段

在中国古代,皇位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嫡长子不行,则是嫡子。嫡子就是和明媒正娶的妻子生下的儿子,古代虽然有三妻四妾,但只有一位是明媒正娶,对于皇帝来说,就是皇后,理论上来说,也只有皇后的孩子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不过大多数时候,皇位之争是非常乱的,嫡子并不一定能够继承皇位。

前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后图谋反叛,东窗事发后被废为庶人,这样李世民的嫡子就剩下李泰和李治了。当时李泰23岁,和李承乾争了不知多少次。李承乾最后被废黜,也和李泰有很大关系。争夺储位,李泰早已经是老油条了。而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李治,则是一个小白,本身也比较优柔寡断,表现得非常弱势。

李泰在李承乾被废黜之后,立马到父皇李世民身边献殷勤。这种殷勤在现在看来都有点过了,李泰说,将来他死之前,会杀了自己的孩子,传位给弟弟李治。李泰的用意很明显,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与李治之间的兄弟情意。

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因为李世民最大的软肋就是兄弟情谊。当年他策划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逼李渊退位。虽然李世民得到了皇位,开创了盛唐基业,但却失去了亲情,所以他对亲情格外看重。而他自己,最怕的就是孩子们有样学样地也上演一出玄武门。李泰的这一做法,直接击中了李世民的软肋,一时间李世民就想把皇位传给李治。

长孙无忌站位李治

储君之争,从来都不是兄弟间的事,一定都有各自划分了派别的大臣插手其中。

李治虽然优柔寡断不怎么争取,但朝中大臣却不想让他放弃,特别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这一点很奇怪。从血缘关系上看,长孙无忌在储位之争中参与不参与并不重要,对他来说,主要矛盾是保证储君是嫡子。不管是李泰还是李治,都是他的外甥,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他参与亲兄弟的太子之争,很可能还会造成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后果。

但长孙无忌显然有另外一番考量。他想让自己的家族长盛不衰,想模仿历史上外戚干政的例子。所以,如果李泰当了皇帝,皇帝非常强势,外戚的话语权就低,这显然对长孙家族的发展不利;相比较而言,佛系的李治才是更好的选择。长孙无忌也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参与到储位之争当中。

长孙无忌对李治的看法,实际上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唐太宗曾说过两个字来评价李治——仁懦。李治是好人呐,但是太懦弱。这两个字就是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理由。

在李世民的几位儿子中,李治和李世民相差最大,完全没有李世民身上那股铁血气息,但好在人品还不坏。前太子刚强果断,先是策划刺杀李泰,被废后又谋划造反。李泰才华横溢,是当时的藏书家、书法家和鉴赏家,最得李世民宠爱。而李治不仅为人宽厚,还有点懦弱。对于一代君主来说,这并不算好事,但对权臣来说,却是最好的事情。

在长孙无忌的帮助下,李治算是在李泰阴影里站稳了脚。但李泰可不是那么容易罢休的,他跑去吓唬李治,拿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和李治做对比,本来他想让李治犯错,结果李治懦弱,只是担忧,根本不敢做任何动作,最后这份担忧还被李世民给看透了,结果李世民问清了原由,渐渐对李泰不满。

长孙无忌是当时的重臣,他支持李治,朝中大臣自然也有不少人跟着站队,觉得李治仁孝,当皇帝最好。支持李治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在长孙无忌操作下,李治成为皇帝。

李治成全了武则天

果真如长孙无忌规划的那样,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成为朝堂第一权臣。皇帝不管有什么事都需要先问一下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所上奏的任何事情,皇帝都悉数采纳。

不过长孙无忌最终还是遇到了克星。他阻止李治立武则天成为皇后,但没有成功。可能陷入感情的人,都是不理智的吧。在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下,李治将长孙无忌流放岭南。一代名臣,在黔州自缢身亡。他策划外戚干政,立李治为储君,最终成全了一代女皇武则天。

人都是会变的,就算人不变,事情也会变的。

标签: 唐朝长孙无忌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废掉李承乾太子之位后,为什么没有传给宠爱的李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泰,唐朝

    李世民废李承乾太子之位,为何不传位李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太宗不满意自己立的太子李承乾,最终把他的太子之位给废掉了。不过,在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的同时,唐太宗却也把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李泰的魏王也给废掉了,把他降封为东莱郡王。照理说,李泰是唐太宗最喜欢最满意的儿子,他在

  • 李世民为什么废黜李承乾和李泰,而立李治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李世民

    对唐太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册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同时大赦天下。并对宰执大臣们公开表态:“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

  • 长孙无忌早年经历是怎样的?长孙无忌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早年经历长孙无忌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他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嫁给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郎舅。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入关中,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长孙无

  • 武则天与长孙无忌之争背后竟有如此不可告人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长孙无忌,唐朝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成为高宗的皇后是她走向成功巅峰最重要的一步,然而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却被高宗的舅舅,当时的宰相长孙无忌阻拦,为什么长孙无忌偏要和武则天过不去呢?是因为他预先识破了武则天的野心?还是另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立谁做皇后,看起来仅仅是高宗的家事,但是实际上是

  • 揭秘:国舅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唐太宗,唐高宗,长孙无忌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后宫里的才人,太宗赐号“媚娘”。太宗去世后,高宗将其召入宫中封为昭仪。武则天以其非凡的本领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步步在大唐皇宫中站 稳脚跟。为了寻求更大的权力空间,武则天必须取得皇后的地位。但皇后并非想要就能要的。即使高宗想要封她为皇后,也必须征得一干大臣的同意。第一个反对的当然是长孙

  • 唐朝第一政治大案:长孙无忌除掉了多少皇亲国戚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长孙无忌,历史

    长孙无忌所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进一步剪除魏王李泰的党羽。岑文本、刘洎、马周虽然已经去世,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柴绍的儿子柴令武等李泰的支持者还在。长孙无忌最想害死的是李泰(此时李承乾已死)。但高宗素来友爱,不仅死活不肯答应,反而对这个落魄的哥哥极为照应。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二月,他下诏为濮王李泰开

  • 揭秘:长孙无忌是怎样的人?长孙无忌是奸臣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文德皇后同母兄。最开始,长孙无忌本只是李世民身边的一个脑子算得上好的谋臣,比之房杜二人,光芒被完全掩盖。但是,隐藏有隐藏的好处,李建成为了打击李世民,因此极力诬陷他身边的能臣——房杜二人,

  • 唐初宰相长孙无忌生平简介 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宰相,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

  • 唐初宰相长孙无忌的故事 长孙无忌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宰相,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

  • 宰相长孙无忌是怎么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长孙无忌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宰相,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