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为什么废黜李承乾和李泰,而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为什么废黜李承乾和李泰,而立李治为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61 更新时间:2024/2/25 23:12:03

对唐太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册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同时大赦天下。并对宰执大臣们公开表态:

“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资治通鉴》

这段话,基本就把为何立李治为放弃李承乾李泰的表面原因说明了。

我们可以从头至尾将这件事分析一下。

1、 鹬蚌相斗

这事儿其实李世民要负责,由于李世民疼爱李泰,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李泰夺嫡的气焰。于是李承乾和李泰明争暗斗不断,这才让李承乾铤而走险。

贞观十七年三月,李世民第五子齐王李祐造反,其败亡后,马上牵扯出了太子预谋谋反一案,结果太子李承乾被废黜、汉王李元昌被赐死、功臣侯君集被斩。与此同时,李泰开始蠢蠢欲动,结果心急的李泰先是打悲情牌(未来杀子立李治)而后又恐吓李治(李治与李元昌交好),结果这让本属意李泰的李世民开始动摇。

2、 晋王仁厚

太子被废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只有李泰和李治了。结果引发了朝廷的大辩论,支持双方的都各执一词。结果褚遂良的一席话点醒了李世民:

“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资治通鉴》

禇遂良一针见血地点破了李泰的虚伪和矫情。他提醒皇帝,不会有人在当上皇帝后主动杀掉自己的儿子,让位给弟弟。这种说法绝对违背人性,所以不可听信。禇遂良又警告皇帝,一旦魏王当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会被李泰斩草除根,皇帝你想立魏王,可你有没有考虑过会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于是才有了李世民在本文开始的那一席话,李治的善良让他登上了太子之位。

3、 新旧之争

与其说李世民选择了李治,不如说李世民选择了其背后的政治集团。

支持李泰的势力,都是一些朝廷新贵。其中多有元勋子弟,如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可想而知,假如由李泰继承皇位,这帮少壮派就成了拥立新君的首功之臣,未来的天下将会是他们的。

有新人笑,就有旧人哭。老派势力是不会妥协的。于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战队李治。

褚遂良一生刚正不阿,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国家,这就不提了。

长孙无忌则认为李泰十分强势,且年龄较长,而李治年龄小,性格柔弱,易于掌控。他试图在日后掌握朝政大权,这就是长孙无忌拥立李治的深层动机。

而李勣呢,李治在六岁时治就被授予并州大都督一职,而负责代替李治行使职权的人就是李勣。他当时的职务是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所以严格说来,李勣算得上是晋王李治的“故吏”。他在并州取得的政绩,既是他自己的,也可以算是李治的,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二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在这场储位之争中,李勣站在了晋王这边的。后来这位李勣还在武昭仪立后的时期上帮助了李治,当然这是后话了。

长孙无忌是元勋老臣的代表,禇遂良是政治新秀的代表,而李勣则是军方人物的代表。所以李世民最终选择李治也就可以理解了。这样意味着,李泰背后的政治势力必然要打击,而打击李泰一个人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

李世民最终选择了这些老战友,其实也是为了实现贞观之治的路线能够执行下去,这是李世民主动选择的一种政治走向,也是他被迫接受的一种既成事实。

标签: 唐朝李世民

更多文章

  • 长孙无忌早年经历是怎样的?长孙无忌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早年经历长孙无忌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他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嫁给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郎舅。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入关中,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长孙无

  • 武则天与长孙无忌之争背后竟有如此不可告人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长孙无忌,唐朝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成为高宗的皇后是她走向成功巅峰最重要的一步,然而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却被高宗的舅舅,当时的宰相长孙无忌阻拦,为什么长孙无忌偏要和武则天过不去呢?是因为他预先识破了武则天的野心?还是另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立谁做皇后,看起来仅仅是高宗的家事,但是实际上是

  • 揭秘:国舅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唐太宗,唐高宗,长孙无忌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后宫里的才人,太宗赐号“媚娘”。太宗去世后,高宗将其召入宫中封为昭仪。武则天以其非凡的本领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步步在大唐皇宫中站 稳脚跟。为了寻求更大的权力空间,武则天必须取得皇后的地位。但皇后并非想要就能要的。即使高宗想要封她为皇后,也必须征得一干大臣的同意。第一个反对的当然是长孙

  • 唐朝第一政治大案:长孙无忌除掉了多少皇亲国戚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长孙无忌,历史

    长孙无忌所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进一步剪除魏王李泰的党羽。岑文本、刘洎、马周虽然已经去世,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柴绍的儿子柴令武等李泰的支持者还在。长孙无忌最想害死的是李泰(此时李承乾已死)。但高宗素来友爱,不仅死活不肯答应,反而对这个落魄的哥哥极为照应。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二月,他下诏为濮王李泰开

  • 揭秘:长孙无忌是怎样的人?长孙无忌是奸臣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文德皇后同母兄。最开始,长孙无忌本只是李世民身边的一个脑子算得上好的谋臣,比之房杜二人,光芒被完全掩盖。但是,隐藏有隐藏的好处,李建成为了打击李世民,因此极力诬陷他身边的能臣——房杜二人,

  • 唐初宰相长孙无忌生平简介 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宰相,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

  • 唐初宰相长孙无忌的故事 长孙无忌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宰相,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

  • 宰相长孙无忌是怎么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长孙无忌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宰相,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

  • 唐初宰相长孙无忌的主要成就 长孙无忌的作品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宰相,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

  • 长孙无忌有兄弟姐们吗 长孙无忌兄弟姐妹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孙无忌,宰相,唐朝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