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史之乱吐蕃攻入长安,郭子仪是怎么让吐蕃自动撤走的?

安史之乱吐蕃攻入长安,郭子仪是怎么让吐蕃自动撤走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184 更新时间:2024/1/20 0:12:5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郭子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带来的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率军攻占了唐朝都城长安,这对于唐朝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了。

不过,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同年,也即公元763年,唐朝的都城长安,又一次被攻占。只是,这一次的发起方由安禄山变成了吐蕃。那么,问题来了,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入大唐都城长安,为何仅仅15天后就无奈撤走呢?

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很快,降将李怀仙就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师。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史朝义的被杀,意味着安史之乱的结束。自公元755年12月16日,到763年2月17日,唐朝花费了八年时间,历经三位皇帝,终于结束了这场内乱。可是,让唐代宗李豫没有想到的是,不过几个月的时候,自己却要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样搬家了。

众所周知,在安史之乱中,为了对付安禄山、史朝义等叛军,唐朝将原先驻守在西部的大军调回到了中原之地。于是,吐蕃乘虚而入,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八个月,吐蕃大军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一如当年安禄山直逼长安一样。

于是,因为手中兵力有限,唐代宗逃到陕州避难,至于唐朝的士大夫和百姓,要么奔荆襄,要么隐藏在山谷。既然长安已经城门大开了,吐蕃自然是却之不恭,只好顺势占领了长安。不过,对于吐蕃,却仅仅在长安呆了15天就无奈撤走了。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吐蕃攻占后,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劫掠府库市里,纵兵焚闾舍,萧然一空,这导致吐蕃大军在长安不得人心。比如唐代宗李豫的皇位继承,是名正言顺的。而吐蕃册立的皇帝,自然是名不正言不顺,毕竟唐代宗还在陕州呢。并且,吐蕃士兵的劫掠行为,自然引起长安百姓的愤慨,为吐蕃的撤离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关键时刻,唐代宗李豫还是保持了清醒,知道要使用正确的人。

当然,这个人就是妇孺皆知的郭子仪。在唐代宗的任用下,郭子仪全权负责击退吐蕃大军的事宜。在这场战役中,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蕃。当然,因为安史之乱的破坏,唐朝国力受损,长安城周边也没有多少军队。于是,郭子仪当机立断,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也即郭子仪这是要通过疑兵之计,以此来逼迫吐蕃退军。

当然,里应外合才能最大程度的迷惑吐蕃士兵,郭子仪又派遣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让城里的百姓到处散播假消息:“郭子仪亲率大军来了!”这些长安城内的百姓,因为受尽了吐蕃士兵的欺辱,自然愿意在城中传播这一消息,从而彻底蒙蔽了吐蕃大军。这说明吐蕃在长安城内,已经无法获悉准确情况了。

最后,就这样,在郭子仪的疑兵之计,加上长安城内的流言四起,所以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在此基础上,陷落15日的长安被唐军收复。而这,应该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快时间收复都城的纪录了。此外,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吐蕃想要长期占据长安,需要克服漫长补给线的运输压力,也即吐蕃到长安之间的山地阻隔,促使其占据长安的成本较大,并且,吐蕃士兵长期地处高原地区,来到长安地区后,迥异的环境也会令吐蕃士兵非常适应。

凡此种种,应该也是吐蕃迅速撤出长安的重要原因。但是,无论怎样,郭子仪等人,无疑立下了大功。广德元年(763年)十二月,唐代宗回到长安,对郭子仪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至于立下战功的长孙全绪等人,也被唐代宗加官进爵。

标签: 唐朝郭子仪

更多文章

  • 位极人臣功高盖主的郭子仪,最后为何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郭子仪,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郭子仪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名将郭子仪被称之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当安史之乱,大唐风雨飘摇,郭子仪是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郭子仪有多厉害,皇帝对他有多忌惮,《资治通鉴》里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

  • 功高震主受到猜忌怎么办?郭子仪告诉你如何福泽子孙!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郭子仪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郭子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康熙赞他是“其虚怀卓识过人远矣。”唐朝名将郭子仪被称之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当安史之乱,大唐风雨飘摇,郭子仪是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郭子仪有多厉

  • 历史上权倾朝野还能善终的名将!郭子仪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郭子仪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权倾朝野还能善终的名将郭子仪!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位及人臣、功高盖主的能人、强人、超人多去了,但能够权倾朝野、坐拥荣华、体体面面善终并受到尊崇者,还真找不出几位能跟郭子仪比肩的。郭子仪的辉煌是安史之乱造就的,当然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 郭子仪服侍过七代帝王,他为何能善终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郭子仪,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郭子仪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朝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个朝代,也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朝代,尤其是武将,唐朝可谓将星云集。唐朝可以讲述的武将实在太多,不管是意气风发的秦琼,还是运筹帷幄的李靖,亦或是初唐的那些隋唐英雄,都是在后世流传度很高的人

  • 郭子仪已七十高龄,唐代宗为何还赏他绝色美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子仪,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郭子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唐玄宗塑造了“盛唐”,也毁了“盛唐”。这个少年英锐的有为之君,在华清池的温柔乡中,成了唐朝中衰的罪魁祸首。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成了“天宝时代”的终结者:帝国东北的精锐,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大军,朝着

  • 郭侃:郭子仪的后代,蒙古帝国一代猛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侃,蒙古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郭侃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蒙古为何会信任一个中原人?就连成吉思汗都谦虚的亲自让郭宝玉为自己的战略指点迷津,这其中的原因,郭宝玉的才略能力必定是让人瞠目结舌的。而几代之后,郭家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战绩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数一数二,几乎没人能及

  • 同样是功高盖主,为何韩信身死族灭郭子仪却能造福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郭子仪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功高盖主的两个典型案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已经一贬再贬的韩信终究还是躲不过功高震主的祸端,被吕后、萧何骗到了长乐宫的钟室内处死。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灭”的感慨(

  • 郭子仪为什么将自己府中的大门打开 郭子仪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郭子仪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郭子仪开府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从古至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几乎已成“客观规律”,但凡功高震主,赏无可赏者,大都逃不过君主的“清算”,遇到仁慈一点的君主,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可能还会来个“杯酒释兵权”,把实权收回去也就算了,遇到心狠一

  • 郭子仪为什么要拒绝李世民给他的官职?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子仪,唐朝

    大家好,说起郭子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掉兄长逼退父亲,自己登基做皇帝。在他登基之前,担任的是尚书令一职,做了皇帝之后,这个职位也就空了出来,谁也不敢做。后来,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站出来力挽狂澜,使得战乱得到平定。郭子仪对于唐朝的贡献很大,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评价。有一次郭子

  • 郭子仪再造的帝国是怎么被自己后代毁掉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子仪,唐朝

    每当一提起郭子仪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欧阳震华与关咏荷出演的《醉打金枝》是TVB的代表作之一,那时候经常于各大电视台重播,盛况堪比现在的《还珠格格》。而这部电视剧也确有原型,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曾在酒后打过金枝玉叶的老婆——升平公主。闹剧之后夫妻俩相亲相爱,共育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