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山西稷山县姚天福神道碑的来历 铁面御史”姚天福趣事

山西稷山县姚天福神道碑的来历 铁面御史”姚天福趣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427 更新时间:2024/3/31 6:21:56

著名的元碑《姚天福神道碑》,由元代著名文学家集撰写。元统元年(1333年)元顺帝诏命为姚天福在稷山县路村庄祖茔树神道碑一通,以表彰其生前的丰功伟绩。碑中记载了姚天福任职40余年间,“摧强扶弱,理冤肃化,所劾治的皆是权奸强酷之吏”的事迹。此碑在1984年由稷山博物馆移至青龙寺。青龙寺位于稷山县西十里马村,始建于唐龙朔二年(663年)。1967年,姚天福墓曾在破四旧运动中被封土夷平,只留下一块神道碑。

姚天福(1229年-1302年),字君祥,绛州(今稷山县)南阳村人,元初名臣,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是唐代宰相姚崇的后代。他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多次不畏强暴,弹劾权臣,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赞赏,赐名为“巴儿思”,意为猛虎。他担任地方官期间,兴利除害,为民造福,是一位难得的名吏。

其父姚居实,属未出仕的读书人,因避兵乱曾寄居雁门进士赵泰家,与其女结合生天福。

天福幼读

《春秋》,深通大义,及青年时,以过人才识被怀仁县推为县吏,不久被征召为县丞。至元初年(1264年),丞相塔察尔出使北国途经怀仁,代州太守杨阔阔推荐天福才干,深受丞相赏识。至元五年(1268年),元设御史台,塔察尔为御史大夫,任天福为架阁管勾兼狱丞。至元十一年(1274年),天福升任监察御史,进入当时最高政治集团。

不畏强悍的监察御史

姚天福幼年随父亲在雁门一带生活,喜欢研读《春秋》,精通儒家大义。成年后,因为才能过人,被辟为怀仁县丞,进入了仕途。至元五年,朝廷成立了御史台,姚天福被任命为

“阁管勾”,是一个基层小吏,后来被拜为监察御史,就是朝廷重要的监察官了。

姚天福有一位深明大义的好母亲,上任前,母亲对他说:“过去人们常说公而忘私,你现在既然做了朝廷的臣子,就要尽心守职,不要担心我这个未亡人。假如有一天你被人陷害,连累到我,我会像汉朝王陵的母亲一样,伏剑自刎,光荣地死去,绝不会责怪你。”姚天福是大孝子,他也向朝廷请示道:“监察御史的职责就是进谏和弹劾,很可能冒犯皇帝,得罪权贵。假如我犯了罪,请不要牵连我的母亲。”姚氏母子把担任监察御史看得比较壮烈,一方面说明元代官场比较黑暗,当监察御史很容易获罪;另一方面也说明,姚氏母子深明《春秋大义》,立志要与黑暗势力做斗争了。比较幸运的是,姚天福遇到的皇帝是英明的忽必烈,不但没有获罪,反而成就了事业和名誉。

丞相阿合马是回回人,在位期间营私舞弊,专权乱政,是一位著名的奸相。姚天福多次弹劾以阿合马为首的贪官污吏,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称赞,赐给他一个蒙古名字“巴儿思”。忽必烈赏赐给姚天福很多财物,姚天福推辞道:“我担任监察御史,只担心自己辜负了朝廷的爵禄,怎么敢贪图重赏,加重自己的过失呢?”

自姚天福奏揭阿合马后,阿合马视姚天福为祸患,便趁世祖巡幸上郡,大臣随驾北上的时机,突派兵马司率骑兵将姚天福捆绑至大都(北京),原想抄家搜其财宝,以贪处之,不料只搜出几升谷米。姚天福说:“宰相无旨相杀御史,岂想造反!”阿合马慌忙释绑,赔罪天福。阿合马虽然被姚天福弹劾,但也没有受到惩治,他后来是被一个叫王著的人用大铜锤打死的,大快人心。

当时,御史台设两名御史大夫,都是蒙古人,一位叫玉速帖木儿,一位叫孛罗。两人都是长官,御史台的管理比较混乱。姚天福上书给皇帝说:“古人说:‘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现在御史台管理混乱,就是因为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时间长了就不好治理了。”忽必烈把玉速帖木儿和孛罗两人叫去批评了一通,孛罗自称年幼无知,造成了管理不善的局面,向皇帝认了罪。

姚天福在京城附近地区微服私访,发现有一位使者向百姓勒索财物,就上奏朝廷,判了这个人的死罪,斩首示众。这件事对京城一带的权贵们震动很大,违法乱纪的情况也有所收敛。

至元十二年(1275年),朝廷下诏罢除天下各道

“按察司”的设置,姚天福对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建议说:“按察司这个官职,是朝廷了解民意、预防变故的重要渠道,意义非常深远,并不只是为了监察、处罚官吏,所以不应该罢除。”玉速帖木儿是忽必烈的亲信,晚上闯进忽必烈的寝宫,汇报姚天福的建议,忽必烈立即下令,重设按察司。因为这件事,姚天福得罪了朝中的某些权臣,被贬了官职。

兴利除害的地方名吏

姚天福被贬为衡州路同知,没有上任,后来又被任命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当时,元朝在北方用兵,后方负责物资运输,差役繁重。河东一带的百姓深受徭役之苦,有动乱的迹象。姚天福担心酿成起义,就上书朝廷,一方面弹劾执政大臣的失策,一方面要求免除差役,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统一江南,姚天福被任命为淮西道按察使。当地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姚天福为了稳定民心,上任之后,雷厉风行地查处违法乱纪的将领和官吏,史称“悉铲除之,民大悦。”

翌年,转任湖北道按察使,查办了省臣阿老凡丁贪军粮一万余石大案,尽管阿老凡丁免死在东宫见裕宗哭诉冤枉,但裕宗言:“是你罪有应得。”嗣后,贪官权贵对天福更为惊惧。任湖北道按察使期间,姚天福调查到当地行省官员的贪污罪行数十桩,奏报朝廷。忽必烈不愿意惩治有军功的蒙古族长官,只把涉案的下属官员处理了一批,判处了流放。尽管如此,仍然起到了相当的震慑效果,湖北一带“州郡称治”。

至元二十年(1283年),姚天福调任山北道按察使。山北道大致在今东北一带,当时农业很不发达,百姓以渔猎游牧为生,不知道稼穑之事。姚天福向百姓传授了农业技术,教导百姓种植粮食。后来,当地百姓都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非常感激姚天福,为他建祠立碑,定时祭祀。

至元二十二年

(1285年),姚天福升任刑部尚书,不久调任扬州路总管。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复任淮西按察使。期间,姚天福很快逮捕淮西七名大盗,全杀头示众,并查获中书右丞宣慰使昂吉儿及子在淮西贪赃的大案,抄其所有家私,淮西大治。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天福任平阳总管,清理桑哥党徒。不久,转任甘肃行省参知政事,以母病不就。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姚天福担任真定道总管。真定在今河北一带,当时朝廷设置的“驿传”制度不合理,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姚天福制订了一套相对不扰民的新方案,经过一场争论,最后被朝廷采纳,并颁行天下,各地的“驿传”都采用了姚天福的方案。

大德二年(1298年),姚天福授江西行省参政,以病不就。大德四年,姚天福升任为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其地位相当于汉朝的“京兆尹”。史书中称,元朝的“京兆尹”中,姚天福的政绩最为突出。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姚天福病逝于大都,享年73岁,归葬于稷山南阳村祖茔,赠正奉大夫,追封平郡公,谥号忠肃。

天福死后三十年,即元统元年(1333年)三月,惠宗又为天福树神道碑一通,高四米,重十吨,诏命翰林学士虞集撰文,刻写天福五千言于碑上。此碑现存于稷山县西十里马村的青龙寺中。

标签: 元朝姚天福

更多文章

  • 姚天福是哪里人?元朝“包青天”姚天福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元朝,姚天福

    姚天福(1229-1302),字君祥,南阳村人,元初名臣,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其父姚居实,属未出仕的读书人,因避兵乱曾到雁门寄居进士赵泰家,与其女结合生天福。天福幼读《春秋》,深通大义,长及青年时,以过人才识被怀仁县推为县吏,不久被征召为县丞。至元初年(1264),丞相塔察尔出使北国途经怀仁,代州太

  • 吴澄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说上的行走者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澄,元朝

    美国垮掉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有一部名作叫《在路上》。在路上,可以引申为一个文化命题。打开中国文化史,在路上的文化苦旅者屡见不鲜,最早的儒家创始人孔丘先生就是一个行走在路上的学人,他的学说、主张、见解、一路形成,一路阐述,一路讲学,一路传播。从孔子开始,为学在路上,就有历代学者挥汗如雨,奔走

  • 元代吴澄简介,人物生平介绍,与许衡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代,吴澄

    早年生活吴澄出身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据危素《吴文正公年谱》和虞集《吴公行状》记载,其祖父吴择为人宽厚,不屑细务,擅长于诗赋写作,又粗通天文星历之学。父亲吴枢性格温纯,对人诚实谦让,与世无争;平日乐善好施,热心帮助他人。有一年,其乡瘟疫流行,医生惧怕疾病传染,居然不敢为患者治病,以至于病灾日益严重

  • 元代杰出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澄,元朝

    吴澄终生治经,孜孜不倦,从年轻时校订“五经”,到中年又“采拾群言”,“以己意论断”,再“条加记叙”,并努力探索朱熹研究五经“未尽之意”,直至晚年方才修成《五经纂言》。除了《诗纂言》而外,其余《易纂言》《书纂言》《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四种以及《易纂言外翼》《仪礼逸经传》《孝经定本》《道德真经注》等书

  • 元朝仁德王后为何会远嫁高丽?仁德王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元朝,仁德王后

    或许有人问?仁德王后是谁啊,怎么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仁德王后,就是元朝鲁国大长公主,名孛儿只斤·宝塔失里,汉名王佳珍,初封承懿公主。是元代的蒙古公主,嫁入高丽为恭愍王的王妃。下嫁之后,生活可是相当的一波三折,然而却是上演了一场不离不弃的感情剧。剧目一:命中注定,下嫁高缗王一般皇室公主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

  • 和高丽王相爱的仁德王后,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仁德王后,元朝

    仁德王后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元朝从建立到灭亡,一共有98年的历史,98年的故事。在这98年之中,元朝和高丽的关系很不错,一共有7位公主嫁入高丽,为和亲,为联姻,为两国的友谊。在这么多嫁入高丽的公主之中,很惨,只有一位元朝公主是和高丽王真心相爱,两人之间有着爱情,而不是全

  • 王颛和仁德王后:高丽国王与蒙古公主的感人真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颛,仁德王后,朝鲜

    在古代世界,跨国恋就是新鲜事,即使古代很多国家之间会进行所谓的“和亲”,但这都是政治性的联姻,根本没有任何真爱可言。在大元王朝时期,很多蒙古公主会跟高丽王朝的国王联姻,但这些蒙古公主实际上是大元王朝派去监督高丽王朝的“太上国王”,高丽国王跟这些蒙古公主不可能有真爱。但是历史总是有例外的,今天中国历史

  • 元四家倪瓒究竟洁癖有多严重 世界上真的因洁癖而死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元四家,倪瓒,元朝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常州无锡梅里(今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等,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三人并称为“元四家”。倪瓒的洁癖究竟有多深?我们看看古籍中的记载就知道了。No.1 高层厕所厕所一般是家中比较脏乱差的地方之一。倪瓒身为洁癖人士,当然格外注重厕所的位置和卫生。他

  • “元三家”倪瓒: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元朝,元三家,倪瓒

    如果说,徐渭很狂很酷,唐伯虎既炫且衰,王维幻灭静寂,那倪瓒却酷炫狂拽外加从容不迫地好自在。生在大地主家里的倪瓒自小清高孤傲,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古来文人就好高洁,但倪瓒确是身心俱洁的艺术家范例,正是他的干净通透,后人透过历史的迷雾,给他贴上了各种错乱的标签。就像

  • 元四家倪瓒个人简介 及绘画作品特点解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元朝,元四家,倪瓒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