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882 更新时间:2024/1/18 8:25:48

史可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扬州从隋唐两朝开始,就是江淮流域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如果占领了扬州,就可以威胁从江南向北方输送粮食税赋的大运河。因而没有朝代会不重视对这座城市的保护。然而,在1645年的清军南下攻势中,扬州城以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攻陷。

为什么一心挽救大明朝的忠臣史可法,就没有办法在扬州坚守更长时间呢?

扬州城的防御设施 其实并不算强

扬州城的迅速陷落,既是因为在史可法原本的战略布局中,就没有将扬州作为主要防御支点。更重要的是,明朝军队的武器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清军。

历史上,扬州从汉朝开始就是江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到了隋唐时期,更是成为了中原政权控制江南的必要基地。但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与北方经济的衰退,长江两岸的资源已经不可救药的向着南面倾斜。扬州因为大运河的存在而继续成为一个交通要道,却已经不再是重要的设防城市。

扬州在明朝的江南城市群中 并不突出

明朝建立后,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是南京。那里是朱元璋到建文帝时代的首都,也是后来明朝的留都。朱元璋从南京发家,所以一直将大量的资源堆砌到这里。明朝全国最重要的城市防御建设之一,就是南京的城墙工程。类似的事情在后来的北京和西安也有重现。

扬州则因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江都地位,所以不再被要求建立强大的城防。东亚集权帝国体制下的防御规划,往往是在几个大型城市上不惜巨资,而小城市则没有多少余额可供支配。扬州虽然要紧,但绝对比不上那些边境线上的要塞城市,自然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城防。只要能够抵御一般的盗匪即可。

扬州城防设施的水平 可以从这段残存的城墙中看出

史可法在设计南明的防御体系时,也没有将扬州视为重要的前沿。他将大量撤退到淮南的明军与投诚的农民军一起,布置成从淮河出海口到今天安徽境内的四个独立军镇。这就是历史上的江北四镇。而扬州则隶属于长江以南的南京管辖,是朝廷官员在长江以北的驻地。作用至多就是一个后勤补给站。

按照史可法的计算,江北四镇的几十万部队足以抵抗清军和农民军的强攻。而且在每个方向上,都有着类似双重防御的配置,扬州是非常安全的。但因为江北四镇的不愿意作战,他的计划很快就土崩瓦解。布置的地方军,不仅不能保护扬州与长江沿岸,甚至在加入清军后反戈一击。这就将扬州一下子推到了战争的最前沿。

江北四镇的瓦解 让扬州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随后进行的扬州战役中,清军的先头部队并没有进行强攻。史可法此时还有理论上的援军在江对岸的南京布防。只是混乱的弘光政权,根本没有人有魄力和精力来调集部队增援。清军则在几乎无人干扰的情况下,顺利的将红衣大炮运到了扬州城下。

虽然红衣大炮最初只是欧洲16世纪水准的海战舰炮,但在东亚却是可以摧毁城墙设施的超级攻城武器。因为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从远距离轰击敌船,所以较长的射程让东亚军队手里的土质武器都没有可以还手的射程。这就让清军在掌握了少量红衣大炮的技术人员之后,足以对任何明朝城市构成威胁。

16世纪的欧洲海战火炮 成为了17世纪的东亚攻城利器

由于明朝自己根本已经没有成规模的制炮队伍,也就发展不出可以同清军抗衡的炮力量。陆续从澳门再购买的武器数量,根本比不上加班加点开工的满洲工场。何况红衣大炮的巨大后坐力本身,也会对传统的城墙结构造成破坏。当年袁崇焕在宁远城使用这种武器,就要对城墙的局部做必要的改造。但史可法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也就没有提前做任何准备。

最终,在技术等各方面都落入下风的明军,等到清军的大炮到位,就迅速失去了对城市的控制。平日里用于防御盗匪、民变和应付检查的城墙,根本没可能挡住西洋火器的攻击。史可法也就只能带着很少的部队去坚持巷战。结局如何,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标签: 史可法明朝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明朝宰相刘健?为什么刘健谥“文靖”而谢迁李东阳谥“文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健

    刘健是明朝孝宗和武宗两朝首辅,生于公元1433年,去世于公元1526年,1460年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洛阳人氏,字希贤,号晦庵。刘健明英宗一朝登进士第,但是却是在明宪宗一朝本身的才华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他在明宪宗时期任职东宫讲官,与太子朱佑樘,也就是日后的明孝宗相处融洽,培养了极佳的默契。明

  • 徐溥廉洁奉公的好首辅 却因何闹出黄河决口的大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

    咱都知道有个典故叫做《徐溥储豆》,今天咱就来说一说这位固执的清官徐溥。 弘治元年(1488年),清洗了前朝旧臣的明孝宗朱佑樘,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套内阁班子:刘吉,徐溥,刘健。三个人都是朱佑樘做太子时的老师,其中两个在前面已经露过面了,刘吉是根标准的老油条,刘健是门性格暴烈的炮筒子,露面不多的,却是徐溥

  • 明朝首辅大臣徐溥:大臣赠他《清明上河图》,他为何转手送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明朝

    对徐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字面意思是,曾子每天要自我反省三次,后来这句话也用来告诫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关于这一点,明朝有位重臣就做得很好。这位明朝大臣叫徐溥,他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就决定要效仿古人每日自省。不过他与曾子的自

  • 徐溥,明朝第十七位内阁首辅,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清明上河图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明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徐溥的故事。明孝宗朱祐樘在赶走刘吉后,终于将自己心仪已久的徐溥任命为首辅大臣,至此他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七位内阁首辅。徐溥(1428年——1499年),字时用,号谦斋,南直隶宜兴县洑溪(今江苏省

  • 明朝所有首辅里出身最差的,揭秘杨士奇的为官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杨士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明朝所有的首辅里面,杨士奇大概是出身最不好的一个了,他一岁丧父,母亲不得已改嫁,结果继父又得罪权贵被发配陕西戍边,且不幸死在了那里。杨士奇只能靠教书来维持母子生活,《明史》形容其“贫甚,力学,授徒自给”。但就是这样一个命途多

  • 已经过继给别人的杨士奇,为什么能复还姓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杨士奇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提起永乐年间的才子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大文豪解缙,解缙由于太高估自身能力,妄想干预立储君之事,最后惨死。然而这些不影响他的名气,甚至他的名气太大以至于盖过同时期的杨士奇。杨士奇比解缙大了三岁,但是解缙在洪武年间就中了进士,被朱元璋看中

  • 杨士奇有什么特别之处能成为三杨之首?他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杨士奇有什么特别之处能成为三杨之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今吉安)人,父亲早死,期间随着母亲改姓,再后来又恢复杨姓。由于家贫,所以读书很用功。青年时期的杨士奇,曾在湖、湘、汉、沔等地游学,做过塾师,喜欢交往当地的硕儒才俊,因此,阅历、学识和人脉都非常

  • 晚年失节讨好宦官,杨士奇晚年为何如此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对杨士奇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士奇是明代名臣,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明史》称其为明代贤相之首。然而,这位以贤能著称的杨士奇,晚年却有着不光彩的一面。正是他的纵容和退让,才造成了宦官王振专权,

  •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据说原书

  • 民族英雄瞿式耜为复兴明朝做了怎样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民族英雄瞿式耜

    瞿式耜简介:瞿式耜字起田,号稼轩、伯略,江苏常熟人,明代末期的诗人、官员和民族英雄。瞿式耜早年师从钱谦益,二十七岁中了进士,后来担任了江西永丰的知县,颇有政绩。1628年,瞿式耜担任户科给事中,多次弹劾掌权的佞臣,皇帝也多次采纳他的言论。关于瞿式耜的介绍:瞿式耜家住在常熟藕渠乡,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