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为何知名度不高呢?

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为何知名度不高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882 更新时间:2024/1/18 8:57:07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史可法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孙兆奎,字君昌,江苏吴江人,生年不详,明末举人、抗清英雄。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孙兆奎投奔镇守扬州的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

不久,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肯投降清军被斩杀。

多铎率清军疯狂屠城,十天内,扬州城八十万人惨遭屠戮,史称“扬州十日”,孙兆奎转往吴江等待时机。

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孙兆奎与同县进士吴易率数千人起义,抗击清军,屯兵长白荡,出没于太湖、三泖[mǎo]之间,对外号称“孙吴兵”。

孙兆奎与吴易一个是举人,一个是进士,两个知识分子都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完全凭借一腔爱国热血而已,因此,手下部众战斗力很差,和训练有素的清军根本不在同一级别,等于学龄前儿童大战重量级拳击手。

当年八月廿四日,“孙吴兵”与吴胜兆率领的清军在塘口交战,斩获战船二十艘,廿五日,天降大雨,孙吴兵被清军大败,仅吴易一人逃脱,其父亲、妻子及女儿都溺水而死,孙兆奎等义军首领被俘。

隆武二年(1646年),吴易率残余势力在长白荡继续抗击清军,不久因寡不敌众被俘,拒不投降,被清军杀害,孙吴兵起义宣告失败。

回头说孙兆奎,他被俘之后,被押往南京白下城,由投降清军的原明朝大将洪承畴审讯。

《梅花岭记》记载:孙兆奎和洪承畴是老相识,洪承畴见了面问了一句:“先生在军中,可知道镇守扬州城的史公史可法,是活着还是死了?”

洪承畴的问话有点嘲弄的意味,因此前孙兆奎和吴易发动起义的时候,担忧自己威望不足,于是就效仿当年的陈胜吴广“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宣称是史可法率领的义军。

孙兆奎面对洪承畴的挑衅,毫不示弱地怒怼道:经略大人从北方而来,可否知道,传说在松山殉国的蓟辽总督洪承畴洪大人是真死了,还是活着呢?

这话如同一把锥子,深深刺痛洪承畴的内心,亦如同在他疼痛难忍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话得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说起。洪承畴以蓟辽总督身份奉朝廷之命,率明军与清军决战。

洪承畴得知援军将至,派六千人马趁夜色掩护,偷袭清军,结果反被清军大败。

松山已经被清军围困了半年多,城中粮草耗尽。

松山副将夏承德暗中勾结清军,以儿子为人质约定投降。

二月十八日,大将豪格率清军与夏承德里应外合,攻破了松山城。

夏承德俘获洪承畴等人,自此,明朝的锦宁防线彻底失守。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投降。

清太宗皇太极派多人去说服洪承畴投降,均被拒绝。

皇太极很有耐心,对洪承畴百般关照、礼遇。

有一次,皇太极还亲自看望洪承畴,脱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最终,洪承畴选择了投降。

当时,民间传说洪承畴为国捐躯,崇祯帝信以为真,亲自登十六坛拜祭,告慰英灵,纪念洪承畴“壮烈殉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崇祯帝在第九坛拜祭的时候,战报传来:洪承畴没有死,投降了清军。

崇祯帝仿佛被人当众啪啪打脸,朝野为之哗然。

人们痛恨洪承畴卖主求荣,苟且偷生,其行径深为诸多士人所不齿。

与洪承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可法壮烈殉国,人们不愿相信这一事实,民间疯传说:史大人没有死,还在继续抗击清军。

因此,很多抗清义军纷纷打着史可法的旗号,孙兆奎就是其中之一。

听了孙兆奎极为刺耳的讽刺,洪承畴大怒,令部下将孙兆奎推出帐外,斩首示众。

自古忠奸泾渭分明,孙兆奎虽名不见经传,却被后世称作忠义之士,而洪承畴投降的清廷,人家也看不起卖主求荣的货,乾隆帝在位时期,编修国史的时候,诏命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之中,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标签: 史可法明朝

更多文章

  •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史可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扬州从隋唐两朝开始,就是江淮流域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如果占领了扬州,就可以威胁从江南向北方输送粮食税赋的大运河。因而没有朝代会不重视对这座城市的保护。然而,在1645年的清军南下攻势中,扬州城以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攻陷。为什么一

  • 如何评价明朝宰相刘健?为什么刘健谥“文靖”而谢迁李东阳谥“文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健

    刘健是明朝孝宗和武宗两朝首辅,生于公元1433年,去世于公元1526年,1460年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洛阳人氏,字希贤,号晦庵。刘健明英宗一朝登进士第,但是却是在明宪宗一朝本身的才华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他在明宪宗时期任职东宫讲官,与太子朱佑樘,也就是日后的明孝宗相处融洽,培养了极佳的默契。明

  • 徐溥廉洁奉公的好首辅 却因何闹出黄河决口的大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

    咱都知道有个典故叫做《徐溥储豆》,今天咱就来说一说这位固执的清官徐溥。 弘治元年(1488年),清洗了前朝旧臣的明孝宗朱佑樘,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套内阁班子:刘吉,徐溥,刘健。三个人都是朱佑樘做太子时的老师,其中两个在前面已经露过面了,刘吉是根标准的老油条,刘健是门性格暴烈的炮筒子,露面不多的,却是徐溥

  • 明朝首辅大臣徐溥:大臣赠他《清明上河图》,他为何转手送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明朝

    对徐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字面意思是,曾子每天要自我反省三次,后来这句话也用来告诫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关于这一点,明朝有位重臣就做得很好。这位明朝大臣叫徐溥,他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就决定要效仿古人每日自省。不过他与曾子的自

  • 徐溥,明朝第十七位内阁首辅,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清明上河图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明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徐溥的故事。明孝宗朱祐樘在赶走刘吉后,终于将自己心仪已久的徐溥任命为首辅大臣,至此他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七位内阁首辅。徐溥(1428年——1499年),字时用,号谦斋,南直隶宜兴县洑溪(今江苏省

  • 明朝所有首辅里出身最差的,揭秘杨士奇的为官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杨士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明朝所有的首辅里面,杨士奇大概是出身最不好的一个了,他一岁丧父,母亲不得已改嫁,结果继父又得罪权贵被发配陕西戍边,且不幸死在了那里。杨士奇只能靠教书来维持母子生活,《明史》形容其“贫甚,力学,授徒自给”。但就是这样一个命途多

  • 已经过继给别人的杨士奇,为什么能复还姓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杨士奇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提起永乐年间的才子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大文豪解缙,解缙由于太高估自身能力,妄想干预立储君之事,最后惨死。然而这些不影响他的名气,甚至他的名气太大以至于盖过同时期的杨士奇。杨士奇比解缙大了三岁,但是解缙在洪武年间就中了进士,被朱元璋看中

  • 杨士奇有什么特别之处能成为三杨之首?他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杨士奇有什么特别之处能成为三杨之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今吉安)人,父亲早死,期间随着母亲改姓,再后来又恢复杨姓。由于家贫,所以读书很用功。青年时期的杨士奇,曾在湖、湘、汉、沔等地游学,做过塾师,喜欢交往当地的硕儒才俊,因此,阅历、学识和人脉都非常

  • 晚年失节讨好宦官,杨士奇晚年为何如此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对杨士奇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士奇是明代名臣,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明史》称其为明代贤相之首。然而,这位以贤能著称的杨士奇,晚年却有着不光彩的一面。正是他的纵容和退让,才造成了宦官王振专权,

  •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据说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