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忽必烈东征日本始末:诸将失和致军心瓦解

忽必烈东征日本始末:诸将失和致军心瓦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533 更新时间:2024/1/16 2:52:56

自唐代遣唐使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逐渐从向中国学习、遣使示好,转而自立门户、反客为主。到明代倭寇屡屡骚扰东南沿海时,中日两国关系已经开始恶化。那么,在明代之前的元代,两国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有《木兰花慢》词一首,词中提到“伏波勋业照青编。薏苡又何冤?笑葺尔倭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分明一盘棋势,漫教人、著眼看师言。为问鹍鹏瀚海,何如鸡犬桃源。”词中有“倭奴”二字,又称其“抗衡上国”云云,显然说明在元代,中日两国即有不睦乃至战事了。所谓“伏波勋业”,是以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征伐越南事,概指元军诸将东征日本。整首词隐约表达了元代征伐日本的战事,但“薏苡又何冤”之句又是何意呢?这就需要进一步联系《元史》,来作一番史料探寻与揣摩了。

网络配图

据《元史》卷二○八《外夷一》载:“日本在东海之东,古称倭奴国。或云恶其旧名,故改名日本”。事实上,白朴词中所言的“倭奴”古名,源自汉代。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遣使朝贡,欲借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故求汉皇赐封,而光武帝赐其为“倭奴王”。直到唐代咸亨年间,这受封于汉朝的“倭奴国”才改称“日本”,渐有自立门户之意。

继续查阅《元史》,不难发现,白朴词中的中日之战,有过两次,且发生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原本,忽必烈没有打算东征日本,至元三年到九年间(1266—1269),还屡屡派使臣出使日本,有通好睦邻之意。当时,对于铁蹄踏遍欧亚、一条马鞭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国而言,根本没有把弹丸之地的日本国放在眼里,以为日本必将臣服。于是乎,他没有挥动马鞭进军,而是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岂料好几次使臣东渡,要么因风浪巨大无法抵达,要么则因日本方面不作回应而不了了之,到后来,日本更直接拒绝忽必烈的使臣登陆,并明确声称不会向元朝纳贡称臣。忽必烈原本只是图一“虚名”,让所谓“海内之国无不臣服”的声名成为事实,并非真心想要日本的朝贡之礼;所以还一直耐着性子,按兵不动。多次遣使东渡,却屡遭拒绝之后,忽必烈忍无可忍,终于发兵日本了。

网络配图

至元十一年(1274)十月三日,元军大小战舰900艘、28000名士兵、15000名水手等,在都元帅蒙古人忻都、左副元帅高丽人洪茶丘、右副元帅山东人刘复亨等的率领下进攻日本。高丽国王也派金方庆率领大军随同出征。这次战役以元军占领日本两岛后,又莫名奇妙地撤军而草草结束。至元十八年(1281),元军再次东征日本,用兵达十万之众。而这一次则更为诡异,因为海上突起风暴,元军尚未登陆,已全军覆没。还有一种说法,则是称元军诸将不和,无法统令行军,最终不得不以全线撤军收场。这两次东征日本,元军撤军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无法确定。而白朴词中的“薏苡又何冤”,就正是认为元军东征日本之所以失败,源于诸将失和、群臣猜忌而致军心瓦解。

“薏苡”的典故,仍是出自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史事。《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称,马援征伐越南时,曾听说当地有一种“薏苡”的植物,其果实(即薏仁)可食用,有轻身健体的功效;服用后还可以避南方瘴气之害。于是归国途中,他便将这种植物的种子载了整整一车回来,以便在国内种植推广。可当时却有大臣向皇帝诬告,称马援载回国的车子里,曾经载有满满一车的珠宝。白朴词中的“薏苡又何冤”,正是以马援之冤代指元军内部的猜忌失和,也间接地暗示了元军东征日本失败之因。

网络配图

此后,忽必烈虽还有东征之意,但因种种客观原因,及群臣谏劝,最终未能再举战事。元朝人大都认为,没有必要为此弹丸之国大兴讨伐之事;且元军只擅骑兵攻伐,并不擅海上征战。白朴曾作有《西江月》词一首,为之感叹道:“白石空销战骨,清泉不洗飞埃。五云多处望蓬莱,鞭石谁能过海。”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是因何故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吉思汗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他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虽然不是嫡长孙,但最后还是继承了汗位,是第五位可汗,因为后来在位时改了国号所以也同时是末代大汗。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一位历史上著名杰出的军事家。他先是一个一个地打败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在120

  • 元朝的开国君主忽必烈:东方帝国的创立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

    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君主,也是少数民族皇帝中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在位35年(1260—1294),创建了一个具有空前规模的东方大帝国。结束了中国数百年来南北对峙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东临大海,西至中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南到南洋群岛,北抵北海,成为疆域最辽阔的一个朝代,为统一的多

  • 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汉族读书人对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元世祖忽必烈

    许衡是元代的著名学者,他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起过不小的作用。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骄阳似火。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喉咙干得像要冒火。忽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棵梨树,不禁高

  • 世界十二大水底发现:忽必烈舰队比欧洲先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水底

    导读:如今海底考古工作的挖掘工作已经并非想象的过去的那样,《考古学》杂志从成千上万的考古发现中选择的这12个中,正如考古学杂志所说,不敢说没有遗漏掉一个你所钟爱的,但这12个海底考古发现的确是在海底考古史上令人振奋的重大发现。网络配图在1981年日本考古学家毛书(ToraoMozai)在九州东岸海里

  • 揭秘忽必烈是个打仗天才吗?究竟打到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是个打仗天才吗

    打仗天才忽必烈是一部由胡军主演的影视作品。该剧以忽必烈为主角,全面讲述了元朝开国皇帝的一生。成吉思汗的三儿子窝阔台对汗位野心勃勃,他的妻子更是阴狠毒辣。拖雷是窝阔台的四弟,战功赫赫,深得大汗信任。不久后,拖雷的四儿子忽必烈降生。忽必烈自幼展现了聪明机警胆识过人的一面。成吉思汗非常喜欢这个孙子,曾经想

  • 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为何都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北京)。他即位后很快开始进攻日本。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性,对忽必烈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

  • 忽必烈曾出台房产“禁购令”:不许当官的买房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曾出台房产“禁购令

    房产“限购令”,从东汉到民国的官民,对这个“时髦词汇”,其实早已“耳熟能详”。如今的方法是限套数,目的是抑房价,而延续2000多年历史的“限购令”采取的方法是“有条件成交”,购房者“求田问舍,先问亲邻”,即购房者购买前,必须征得出售方的亲戚、邻居的同意,否则成交无效。然而,从元到清政府对官员采取的不

  • 中国最大版图的缔造者忽必烈最远曾经打到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忽必烈

    忽必烈是历史上中国最大版图的缔造者。蒙古王朝的天下都是忽必烈打下来的。忽必烈打到哪里呢?北至俄罗斯北部,南至越南南部,西至维也纳,叙利亚也不曾放过,蒙古铁蹄可以说踏遍了整个欧亚大陆。那时的中国疆域有三千多平方公里,几乎是现在疆域的四倍。至于东方,忽必烈最远打到日本。忽必烈在登位不久之后又征服了朝鲜,

  • 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皇后是什么样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察必皇后

    蒙古族自古实行一夫多妻制度,而作为大汗更是有许多的后妃。而在历史上,成吉思汗除了以军事才能著称外,他的好色也是在史书上留名的。作为他的孙子,忽必烈也是风流成性,后妃大约有十个,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察必皇后。虽然在忽必烈登基了30年后,察必才正式被封为皇后,但她一直是忽必烈深爱的妻子。察必生性聪明,是忽必

  • 元世祖忽必烈为何选择先消灭大理再灭南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忽必烈

    忽必烈进征大理国向来被描绘成是蒙古对南宋所实施的“斡腹”之谋。然而这一段历史的记载却有矛盾之处,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2年(壬子年)从漠北出发征伐南宋,又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3年(癸丑年)受命从河西出发攻打大理,两个说法在时间、地点信息上都有抵牾之处,究竟孰是孰非?网络配图13 世纪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