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到底是什么样的 康熙为什么要除掉鳌拜

历史上的鳌拜到底是什么样的 康熙为什么要除掉鳌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079 更新时间:2023/12/19 13:42:16

你真的了解康熙鳌拜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鳌拜叛变?不存在的。

我们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就看看鳌拜死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是怎么对待鳌拜的。

鳌拜去世44年后,也就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一年康熙六十寿辰,康熙觉得“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便在畅春园举办千叟宴,邀请全国65岁以上年老者入京参加宴席。酒兴正酣时,康熙忆往昔,想起了曾经那些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辅佐他成就这不世功绩的功臣元勋们,遂心生万分感概,健在的老臣还可以与他同享这大好河山,然而那些逝去的老臣却再也无福享受。

康熙自觉应该给予这些逝去老臣一些奖赏,感谢他们帮助自己成就了如此伟业,于是乎,或给他们一些死后哀荣,或赏给他们后人些许恩典。

也就是在这时,康熙想起了鳌拜,下诏追赐他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爵,由其孙达福袭爵。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再次下诏赠鳌拜,以其功劳卓著,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并给予子孙后代世袭罔替。因此,鳌拜孙达福袭爵一等超武公。

清朝两代帝王都追赠鳌拜,并厚待其子孙,你说这是一个乱臣贼子能享受到的待遇吗?

显然,鳌拜能在死后被康熙、雍正厚待,这恰恰就说明鳌拜并非没有叛乱之举,对爱新觉罗始终是忠心耿耿。

对于顺治一脉的清帝来说,鳌拜的功劳绝对是卓越的。

若没有鳌拜、索尼等这些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两黄旗将领的坚决拥立,反对多尔衮继位,这帝位根本就轮不到顺治帝来坐。而若连顺治都做不了皇帝,又哪有康熙、雍正这些后继之君的事呢!

1643年,皇太极在没有留下任何遗诏的情况下,突然驾崩。因为没有遗诏,清朝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夺帝内讧,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幼弟多尔衮两人为争夺帝位,是大打出手,互不相让。而在当时,两派之间多尔衮派系实力稍强,隐约有了占得帝位的苗头,加之豪格又实在是太愚蠢,自己将自己的路给堵死,多尔衮更是大大增加了继位的机会。

就在这危急关头,鳌拜、索尼、谭泰等两黄旗将领站了出来,他们不惜与多尔衮开战,也要让皇太极的子嗣继承这帝位,最终多尔衮只得妥协,两派各退一步,选择拥立年近6岁的皇九子福临为帝,是为顺治。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专权,几乎等同于皇帝。这时,原先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为了活命,纷纷屈服于多尔衮,背叛顺治,如谭泰。然而,鳌拜却始终不屈服,纵然三次被多尔衮论死,他也誓死不从,始终忠于顺治。

正是这样矢志不渝的忠诚,鳌拜才换来了顺治的由衷信任,也才换来了辅政大臣这等重职。

康熙继位,鳌拜虽然也专权,大搞党同伐异、任人唯亲之举,可对康熙,始终是恪守君臣之道,未曾有过半分逾越。若鳌拜真的目无君主,少年康熙就不敢在鳌拜一定要处死三位违抗他的官员时,下诏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若鳌拜真的没有君臣之别,他就不会要置苏克萨哈于死地时,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

康熙明白鳌拜的忠心,也知鳌拜不会谋反。

他之所以要对付鳌拜,不是害怕鳌拜会反,只是太想快点掌权,不想被鳌拜束缚住,他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康熙这位皇帝,可以说是雄才大略,他很会做皇帝,也很能做皇帝,这类皇帝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极度在乎自己手中的权力,不容任何人替自己掌控这皇权,哪怕明知暂时替他掌控这皇权的对他并无替代之心,也绝不可以,汉武帝如此,明太祖如此,康熙更是如此。

康熙对皇权那是十分在乎,一旦有人妄图染指这皇权,不管是谁,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他也不会放过。皇太子胤礽、皇八子胤禩,他们最终会失去康熙的恩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威胁到了他的皇权。

皇八子胤禩,康熙朝有名的贤王,他之所以会失去争储的资格,就是因为满朝重臣皆推举他为太子,这就让康熙很是惶恐,他忌惮胤禩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最终是狠心地说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样绝情的话。

从康熙对待自己的儿子的做法,可以看出康熙对权力有着很强的掌控欲望,他不会容许任何人触碰到自己的皇权,更不会容忍自己被臣子所钳制。

而这就是康熙明知道鳌拜忠诚,却仍然处心积虑地要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因为鳌拜妨碍到他掌控皇权了。

鳌拜的失势,固然与他骄横跋扈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康熙想尽快拿回皇权,以康熙的性格,纵使鳌拜不专权,一心为康熙做事,只要鳌拜不放权,康熙总有一天还是会对付他,因为康熙不会坐视自己的臣子来钳制自己使用皇权,他要的是随心所欲地行使皇权。

正是康熙的这种想法,最终让鳌拜走向末路。

标签: 康熙鳌拜

更多文章

  • 誓死不从官的文人,揭秘嵇康的一生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嵇康,曹魏

    竹林七贤之名在魏晋时期中依然成为那个时期的才人的代表,不仅代表着那是文人骚客的文学态度,亦或是生活方式,都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而作为竹林七贤中最富盛名的阮籍嵇康两人,受尽世人对于其的崇拜。在承接烽火连天的三国群雄时代,魏晋作为其一个延续者,不仅有三国时期的戾气,也有独属于自己朝代的一番风味。作为文人

  • 四十岁才入仕,嵇康为何拒绝皇帝的封赏?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嵇康,三国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在名列在前的两位阮籍,嵇康的华丽的事迹遮盖下,显得有些暗淡无光。但能够在魏晋时期的动乱社会背景下所脱颖而出,名留青史,所后人学习,成为魏晋时期的标志"竹林七贤"之一,必定有所凭借依靠。在嵇康为了自己至交好友吕安,出面作证求情时,被一直以来就嫉恨嵇康的司马昭所治罪,在临死前

  • 刘备临死前说过马谡不死蜀汉必亡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听进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刘备,马谡

    你真的了解马谡和诸葛亮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刘备虽然是前朝的皇亲贵族,但是到了刘备这一代就没落了,所以刘备早年为了谋生,便在街边卖草鞋。后来遇到关羽张飞二人,并结拜为兄弟,这才开始了自己的征战之路,后来也是凭借武将以及谋士的努力,成功为刘备闯下了一片天地,而刘备也是顺利登基

  • 赵云临死前到底说了什么 诸葛亮听了为何会脸色大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赵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赵云遗言,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赵云身为刘备身边的一名大将,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在陪着刘备一起打拼江山,并且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令人可惜的是,赵云一生都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直到公元229年,赵云去世,一代战神陨落。然而赵云在死之前曾说过四个字遗言,这遗言让刘禅感觉无

  • 汉宣帝刘询死后为何没有跟许皇后合葬?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询,汉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汉宣帝刘询的故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众多妃嫔,对于女性都看不过来,都是用情不深的。其实,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感情。历史上专情的皇帝并不少见,比如明孝宗甚至履行了一夫一妻,仅有张皇后

  • 刘备临死前有给赵云密诏吗 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赵云

    你真的了解刘备和赵云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三国时期的刘备,可以称得上是当时最传奇的一代枭雄,从织席贩履之徒,刘备历经二十多年的打拼,终登基于西川,继承了汉室正统。这一切都值得让人敬佩,尤其是乱世之中,刘备依旧是以仁义待人,深得民心。但是刘备虽然拥有一大批人才,可依旧是没有曹

  • 两岁时就被立为当朝太子,朱厚照为何没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厚照,明朝

    从古至今的皇权更迭,大都伴随着一股血雨腥风,经历过重重考验、躲得过明枪暗箭的皇子,才能成为一片大好江山的继承人。皇子们之间的争夺激烈,为能够夺得继承人的位置,心狠手辣的手段层出不穷,拿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来看,四子胤禛养精蓄锐,才能够在八爷党和太子党之间明哲保身。直到四王爷胤禛继位,雍正帝的登基,那些

  • 司马光砸缸家喻户晓,被救的那个小孩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司马光,北宋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好友司马光:“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嗜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就说司马光正直诚信忠义两全,况且是天生如此。此外,司马光少年时期就很老成,从来不说不做与身份不符合的事情,且将学习看作与吃饭一样重要,对于金

  • 和珅死了之后,丰绅殷德和固伦和孝公主感情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固伦和孝公主,清朝

    于敏中:“此人奸险古来稀,吾欲除之而后快。惟其善测上意,宠冠诸臣,难以除之。”在乾隆皇帝的身边,有个十分出名的宠臣存在。他就是我们熟知的贪官和珅,曾于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犯下了累累罪行。而正因为当时颇得乾隆皇帝宠信,所以才能免于受到相关律法的制裁。甚至在乾隆皇帝的关照下,他的儿子丰绅殷德还得以迎娶最受乾

  • 顺贵人钮祜禄氏是什么出身?乾隆朝唯一连降两级的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顺贵人,清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顺贵人。顺贵人,钮祜禄氏,生于乾隆十四年(174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其父为总督爱必达。钮钴禄氏其父为总督之职,而总督则为所管辖区域的最高行政长官,地方权力极大,而且官阶一般为正二品官员。单论钮钴禄氏的父亲,钮钴禄氏的出身在后宫之中便算得上是佼佼者,而她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