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亡国之君的崇祯为什么能得到世人的同情?

揭秘:亡国之君的崇祯为什么能得到世人的同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921 更新时间:2024/1/23 5:51:0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崇祯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崇祯十六年,大明朝进入了风雨飘摇的关键阶段,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召集内阁六部九卿等高级官员的御前会议时,忽然颇为感慨地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将何面目见于地下?”《三垣笔记》。

此前,崇祯帝得知李自成的军队正在渡过黄河横扫山西,自登基以来,崇祯就急切地进行补救,希望大明能够在他疾风骤雨的拯救下能够起死回生,可是任凭他宵衣旰食,任凭他日以继夜,大明社稷的周围愈发动荡不安。除了不断的天灾人祸外,内有李自成,外有满洲兵的不断迫近,让崇祯隐约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绝非亡国之君能够做到,但是依旧呈现出亡国之象,在如此高级官僚的会议上,作为帝国当家人抛出亡国论调,可见形势紧迫和内心深处的无奈和焦灼。

然而在崇祯的身上发现了一股惊人的坚韧意志力,他的性格自尊极强,这也解释了为何多次说出“何面目于地下”自缢后也要疲乏覆面的原因。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他的臣下还发现这位忧劳的皇帝一直还在模仿唐太宗,从书法和风度上力求与李世民作为模仿标准。当时的给事中孙承泽记录了崇祯书法的风采:“上书法唐太宗,此谕尤秀劲,当时摩勒上石”《思陵典礼记》。

崇祯的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善于学习,不管形势如何危及,从未放下书本,某种程度上,他并非单独热爱读书,而是希望从经典里的祖宗之法找出挽救大明王朝的办法。“上喜读书,各宫玉座左右俱置卷帙,坐则随手批览。尝作《四书》八股,以示群臣,因而颁行天下,士子咸诵焉。

当时有个叫倪元璐的大臣,担任崇祯讲官之职,一次讲到经书中“生财有大道”借机崇祯阐述加派赋税的害处。这在当时也是崇祯最遭人非议的辽饷、剿饷、练饷的三饷加派,以至于当时百姓怨声载道,并借“崇祯“的谐音,戏称他为“重征”。崇祯听了果然大怒,训斥他,倪元璐听了不急不缓解释说:“臣儒者,所陈虽是本头书生语,然不敢怀利以事君。”说得崇祯一时语塞。第二天,崇祯竟然对着内阁辅臣的面向倪元璐表示歉意:“讲筵有问难而无诘责,昨日之言朕甚悔之。”

除此之外,崇祯心底还是希望在其不断努力下,能够挽回大局,在册封皇太子时后,更是苦心孤诣对其教育。一次与内阁辅臣议论到太子教育的问题时,他郑重地从一个黄匣子里拿出他亲自书写的《钦定官属约八条》,都是对太子和其身边人员管理条例,甚至细化到不得离间和结交,不得擅作威福,不得言动非礼等细节上。当臣下读完规定后,特意问崇祯“戒饬官属,是内是外?”崇祯颇为感慨动情地说:“是内员,此朕亲经历的。向朕在慈庆宫住,得知此辈情弊,专行离间,朕朝皇兄熹宗,并不交接一言。先帝朴实,被他蒙蔽。”说到伤心处,崇祯竟然流出眼泪。紧接着又对太子身边的服饰人员和伴读都一一作出安排。

越到最后,崇祯对自我约束越来越严格,甚至近乎于苛刻,他给自己定了一个长期斋戒计划,穿布衣吃素食《明史》,为此他发布了一道谕旨:“朕念皇考皇妣,终身蔬布”。内阁辅臣上疏劝说崇祯不必如此刻薄对待自己,有的臣下甚至以为崇祯这是作秀而已。

一直到崇祯十六年的时候,他还在坚持带头节约开支:“先自朕躬始,若祀典丰洁,仍旧不敢议减外,朕久服浣濯之衣,此无可议。”接着他又大量裁撤宫中吃用,减少宫女十分之三,自己的膳食开销减掉50%,后妃以及宫女太监减去40%和30%,这种大规模削减宫中开支目的在于带动地方上行下效,以此纠正奢靡之风和集中财力物力用于维护庞大军费开支。一个月后,当他知道内外大小官员未能按照他的标准依然“奢侈相高,贪僭嚣凌”,气愤非常,并再次重申“崇俭去奢,宜自朕始”的旨意,除了以前宣布的减去吃穿用度外,又宣布只有重大节庆典礼才可以使用金银器皿,其他日常生活一律改用锡器、木器、瓷器,希望内外文武诸臣能够效仿,并要见诸行动,如仍置若罔闻,依旧奢靡宴乐,拜谒馈赠一掷千金,必将严惩不贷《思陵典礼记》

崇祯在推进这项事情上果然能够做出严格表率,只是让他出乎意料的是,运作改变帝国风气比打一场胜仗更难,这样的时候,这个当家人以一人之力苦苦求索。甚至他将万历年间宫中所存的上佳野山人参,去换回几万两银子贴补国用。有一次他在讲筵,发现自己所穿的衣袖子已破损,露在外边很不雅观,不时地把它塞进去遮掩,感动的一旁官员为之流泪。崇祯的后宫风气较为端正,因为他平时不苟言笑,对身旁人很有约束力,这些后宫嫔妃们都能和崇祯一样吃粗茶淡饭,穿着布衣。“宫中常服布衣,茹素食,与先帝同尚节俭,一切女红纺织,皆身自为之。”

然而“上焦劳天下十有七年,恭俭似孝宗,英果类世庙(嘉靖帝),白皙丰下,瞻瞻非常,音吐如钟,处分机速,读书日盈尺,手笔逼似欧阳率更。有文武才,善骑,尝西苑试马,从驾者莫能及。”《绥寇纪略》。这是在崇祯死后,遗老们对其做出的高度评价,对其人格表示佩服。对于崇祯帝的遭遇历代史家均给予了同情和相对正面评价,《明史》更是认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明清史讲义》,类似这样的对于亡国之君一致的同情和理解,在李朝历代实属罕见,崇祯有知,想必也不必非要“以发覆面”而羞见祖宗了。

标签: 崇祯明朝

更多文章

  • 张绣为什么能能跻身三国二十四名将?他有什么实力?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绣,三国

    张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说起三国二十四将,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因为其排名朗朗上口,令人耳熟能详——“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 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 与姜维 。”这一排名,主要根据小说

  • 西汉八大异姓王唯一幸存的是谁?多亏了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邦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十年),韩信密谋造反,消息提前泄露,皇后吕雉利用韩信对萧何的信任,派萧何邀韩信入宫,最终在长乐宫诛杀韩信。一年后,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获罪被杀。又两年,燕王卢绾投奔匈奴,刘邦下令追杀。再加上之前已经去世的

  • 唐朝名将张亮被敌人偷袭,原地不动竟吓退敌兵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亮,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亮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凌烟阁供奉24名开国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在位期间,从不轻易诛杀这些功臣,但有两人例外,他们就是侯君集和张亮。其中,张亮更是一位传奇将军。隋朝是门阀士族的时代,张亮是

  • 乾隆的继后辉发那拉氏为什么要断发?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辉发那拉氏,清朝

    你真的了解辉发那拉氏为什么断发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乾隆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活的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漫长的一生中,有无数的嫔妃,而他一生只立了三位皇后,除了死去的令妃是死后多年才追封的皇后,其他两位皇后都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册封的,不过,这两位皇后最后的结局可谓是天差地别。乾隆的第一

  • 什么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刘邦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汉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刘邦。秦始皇开创了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伟大事业,可是由于对广大农民的残酷奴役和剥削,很快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始皇开创的事业后来由西汉王朝继承下来,并逐步得以实现。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建都于长安,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制度和政策,有些

  • 刘邦逃跑时真的狠心把自己的儿女推下马车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西汉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邦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前205年,刘邦率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进攻彭城,原以为胜券在握,不曾想项羽只带三万精骑兵,迅速回援,在半天之内,将刘邦大军击溃。刘邦惶惶如丧家之犬,被项羽追得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夏侯婴驾车,刘邦坐车,在逃亡的路

  • 朱元璋41岁建立大明,为何刘邦40多岁才开始发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邦,西汉

    刘邦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宋太祖赵匡胤三十四岁黄袍加身,明太祖四十一岁创建大明,秦始皇三十九岁扫灭六合,然而刘邦五十四岁才登基为帝。刘邦的起步较晚,四十多岁才开始起兵反秦,一路荆棘满地,他却能一一克服,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功业。那么为何刘邦四十多岁才崭露头角?一、

  • 蓝玉为什么不反朱元璋 蓝玉造反能打得过朱元璋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蓝玉,朱元璋

    对蓝玉和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1387年以前,蓝玉一直是跟着别人去打仗,比如跟随傅友德出征四川、跟随徐达出征漠北、跟随沐英出征西蕃,等等。虽然蓝玉征战无数,但蓝玉在1387年之前,根本就不没当过大军统帅,最多就是一个方面军司令。1387年的时候,蓝玉

  • 明武宗朱厚照已经是皇帝,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封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武宗,明朝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明武宗朱厚照的故事。明武宗朱厚照的生活习性之劣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高居榜首,他的私生活令人叹为观止,喝酒玩乐,喜好淫色,与他父亲明孝宗简直是两个极端。朱厚照其实本性聪颖,但是由于他一帆风顺的登帝之路

  • 李治如此软弱无能 李世民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李治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李世民和李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古代的时候皇位传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稳定,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非常有能耐的一个皇帝,可以说唐朝的建立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却把皇位传给了非常软弱的李治,有很多朋友对此都感觉到非常不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