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有意提拔培养诸葛恪,诸葛亮为何反对?

孙权有意提拔培养诸葛恪,诸葛亮为何反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321 更新时间:2024/1/24 7:17:1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虽然没有像曹丕刘备那样登基称帝,但也被曹魏册封成了吴王,总算是有了一个实至名归的大号。回首跌跌撞撞的往昔,早先辅佐孙权打下半壁江山的老臣勇将们也都相继陨落,一批后起之秀在他刻意的提拔和培养之下接过了东吴大业的担子。诸葛恪,就是这众多后起之秀中被孙权最为看重的一个。

据《三国志诸葛恪传》中记载,诸葛恪是东吴重臣诸葛瑾的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论其出身的话也能算是名门之后吧。他机智善辩且很有才华,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很出名了,孙权对他也是非常的喜爱和重视。在注引《江表传》中,孙权对他有这样一个评价:“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诸葛恪还有一个众人皆知的著名典故,把他机智多谋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由于孙氏出身低微,祖上就是一个种瓜为业的农民,到了孙权这一代,虽然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总的来说身上还带着那么一点市井气息,调侃捉弄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行为之一。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除了有才之外,脸还长得很有特点,就是瘦长,说不好听点就是有点像驴脸。所以他也就成了孙权在闲暇之余常常用来捉弄取乐的对象之一。

有一次孙权大会群臣,说完正事儿之后就让左右牵进来一头驴,驴脸上还挂了一张纸,上面写了四个字“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这很明显是孙权又搞了一出恶作剧,借此来消遣取乐的。诸葛瑾很尴尬,群臣看到了之后也都笑得前仰后合,这个时候诸葛恪就站出来为父亲化解了尴尬。

诸葛恪跪俯在孙权面前说:“我请求借支笔往上面加两个字。”孙权同意之后,只见他在四个字后面加了“之驴”两个字。这一下子字面上的意义就明显不同了,既化解了父亲的尴尬,又不至于让孙权难堪,更不会破坏众人欢愉的氛围。通过这个典故就能看出诸葛恪的机智和应变能力,他身上的这一特点也是孙权决议要培养和提拔他的原因之一。

据《三国志孙登传》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随后又要册封孙登为东中郎将的时候被孙权谢绝。年底的时候,孙权册立孙登为东吴太子并精心为他挑选了一批人进行辅佐,诸葛恪就是当时被选中的辅佐大臣之一。这就是孙权对他刻意提拔培养的一种行为。

除此之外,孙权为了帮助诸葛恪稳固地位,还特意地让他在军事上也进行历练并从中建立了军功。据《三国志诸葛恪传》载,在东吴境内,山越叛乱一直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孙权极为头疼的一件事情,所以对于东吴的诸多名将来说,平定山越贼寇好像是必修课一样,差不多每个人都要经历那么几次平叛的战斗。当时丹杨郡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民风,使得这一地区的山越活动异常频繁,虽然孙权曾多次派兵征讨平叛,但是平定的都是地势较为平坦的外围县城,深远的山区则没能进行清剿。

诸葛恪对这一地区的山越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过之后,向孙权请命愿意前去平叛,保证三年之内平定完成并且收编四万精兵。当时的满朝文武都不看好诸葛恪,其中也包括他的父亲诸葛瑾。诸葛瑾得知消息之后痛惜的说:“诸葛恪不是要带着我家走上兴旺之路,而是要泯灭我诸葛一族呀。”但唯独孙权特别支持诸葛恪,晋升他为抚越将军并任命为丹阳太守,率部前去平定。

诸葛恪在这次平定山越的军事行动中没有辜负孙权的支持和信任,按照自己的承诺如期在三年之内悉数平定了丹杨山区的贼寇,并从中挑选了身强体壮的四万年轻人编入了军队的序列,自己统领一万,其它的分给了手下诸将。此时的诸葛恪才三十五岁,凭借此次平叛成了名震东吴的将领,从此开了扶摇直上的升迁之路,并最终成了东吴后期举足轻重的重臣。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抵制孙权提拔诸葛恪呢?这是因为诸葛恪身上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做事随意、玩世不恭。据《江表传》载,孙权被册封为吴王之后,在军中设置了主管粮草的节度官一职。最初由侍中偏将军徐详担任,徐详去世之后由诸葛恪接任该职。

诸葛亮得知消息之后,给陆逊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我家兄长年老体弱,恪儿做事又不是那么缜密,掌管粮草是军中大事,万一出现什么纰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虽在蜀汉,但是心里非常担忧,特意写了这封信望你转呈。”后来陆逊将此事上报给孙权,孙权觉得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改让诸葛恪带兵了。

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之所以会抵制,主要是孙权把诸葛恪提拔到了一个不太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这完全是一位长辈对晚辈的关心,既是出于私心,也是出于公义。

标签: 诸葛恪三国

更多文章

  • 诸葛恪:诸葛亮的侄子,用300人收服10万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恪,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恪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诸如吕布、关羽等武力超群之人纷纷于此时粉墨登场。而如"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等名家谋士也不甘示弱,崭露头角。刘备、曹操、孙权等统帅者更是拼尽全力,为自己的大业谋划出路。而在三国众多的人才

  • 诸葛恪在东吴的地位一落千丈,最后引来杀身灭族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恪,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恪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建兴二年(公元253年)春,诸葛恪不听劝谏、独断专行,亲率大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他的这一举措和种种表现,使得刚刚才树立起来的良好公众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东吴大军在合肥的新城经历了惨败之后,诸葛恪在东吴的

  • 诸葛恪明知危机重重,为何还要慷慨赴死?只因低估了峻小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

    诸葛恪明知危机重重,为何还要慷慨赴死?只因低估了峻小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建兴二年(公元253年)春,诸葛恪不听劝谏、独断专行,亲率大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他的这一举措和种种表现,使得刚刚才树立起来的良好公众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东吴大军在合肥的新城经历了

  • 诸葛恪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诸葛瑾会说“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诸葛恪,诸葛瑾

    诸葛恪是个怎么样的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三国时期有一句俗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说的是琅琊诸葛氏。诸葛氏分仕三家,而且都获得了重要的职权,看上去颇有些分散投资的味道(其实是巧合)。所谓的“吴得其虎”说的是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他的儿子诸葛恪的影响力更

  • 徐晃的儿子是谁?徐质是徐晃的儿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徐晃,徐质,三国

    徐晃的儿子是谁?徐晃的儿子叫什么?徐晃有几个儿子?徐盖,徐晃之子。徐晃死后,徐盖继承其父爵位,徐盖死后,徐霸继承。公元227年(太和元年),去世,谥曰壮侯,子徐盖继嗣。徐质是徐晃的儿子吗?魏将,辅国将军; 姜维北伐时司马昭的先锋,用一把“开山大斧”,司马懿对其武勇评价极高,魏之猛将也。交战中击败过张

  • 关羽和徐晃的两次交战是什么时候?结局是谁赢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关羽,徐晃,三国

    关羽和徐晃总共交过两次手,分别在建安十四年和建安二十四年。一:徐晃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先说明一件事:徐晃在战前就在江陵。所以不存在他打通北道来江陵支援的说法。【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三国志吴主传此战相对而言很明了,应该发生于南郡会战期

  • 揭秘三国中最被低估的大将:力战关羽不败的徐晃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大将,徐晃,

    导读:三国志里的徐晃,自从投降曹操后,履立战功,以勇猛和治军严厉著称,在官渡之战前从军破颜良,率军击杀河北名将之首文丑。先说说文丑,演义里以公孙攒为参照的话,他与吕布应相差不远,就是头脑太简单,中计后被徐晃率军击杀于乱军之中。徐晃确实在军队少于先锋颜良的情况下败退,当时颜良率领袁绍大军数万做先锋,而

  • 最有智慧的三国名将徐晃:首提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名将,徐晃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在故事情节上是三分写实七分虚构,但就徐晃这个人物形象而言,百分之九十是真实历史的再现。徐晃家在山西南部的洪洞县,年轻时投奔到车骑将军杨奉手下为国效力,努力打拼,很快成长为一员得力干将,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杀敌建功。徐晃不仅是一名勇将,而且颇有谋略,他为杨奉提供

  • 历史上徐晃和颜良到底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徐晃

    徐晃 颜良《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一部乱世英豪的古典文学作品,作品中文臣武将如恒河沙数。徐晃与颜良,分别是曹操与袁绍阵营的两员猛将,那么论武力值,这二人孰高孰低呢?熟读三国的朋友一定会回答,毫无疑问是颜良,就凭白马之战,颜良二十回合将徐晃打落马下,便不难得出结论。然而事实果然是如此吗?徐晃剧照白马之战初

  • 揭秘关羽和徐晃的两次交战是什么时候?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

    关羽和徐晃比哪个更厉害:可能是关羽更厉害,旁人看不出来,两位当事人心里是有数的,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中了毒箭,经过华佗大夫精心治疗算是保住了一条胳膊,箭伤还没有完全好的时候,曹操的援军到了,关羽听说率兵的是徐晃时,不禁哈哈大笑,对众将说道:“我素知此人的本领,待我出营去斩了他,”而徐晃之所以敢跟关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