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恪:诸葛亮的侄子,用300人收服10万人

诸葛恪:诸葛亮的侄子,用300人收服10万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321 更新时间:2023/12/9 13:34:36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恪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诸如吕布、关羽等武力超群之人纷纷于此时粉墨登场。而如"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等名家谋士也不甘示弱,崭露头角。刘备、曹操、孙权等统帅者更是拼尽全力,为自己的大业谋划出路。而在三国众多的人才俊杰当中,个人觉得诸葛亮才是最有谋略,最擅计策那一位。

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七擒孟获,亦或者是草船借箭。无一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智慧。而其的侄子,更是在三年时间内,便用300仪仗队收服了10万人马。那此人是谁,他又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首先此人便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

诸葛恪自小才华出众,又因其父之故,深得东吴政权器重。个人认为上文提到的3年用300人收服10万人的人,应该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三国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

而至于所说的,诸葛恪以300仪仗队收服10万人这件事。我认为应该是指诸葛恪征服山越人的过程。此事在《三国志》中也有详细记载。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的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

而诸葛恪又因为是诸葛瑾之子,诸葛瑾本身就是东吴的得力部下。而作为妻子的诸葛恪,在东吴政权里面也是有些话语权的。虽然诸葛恪提出这个想法时,其父诸葛瑾哀叹:"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但是诸葛恪本身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他从小就才华出众,幼小时便以神童著称。成人之后更是拜骑都尉,在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之时,担任左辅都尉。而有这样的职位,诸葛恪可以说,也是在东吴政权中成为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既有才华,又有想法,还得到了东吴政权的器重,给了此举成功的一个机会。

第二,诸葛恪或许受到诸葛亮的影响,也想要在东吴成为如诸葛亮一般的巨头。

众所周知,诸葛亮与诸葛瑾乃是血缘至亲。在当时那个年代,即便血缘抵不过忠君大义,但是亲情联系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虽然当时诸葛瑾与诸葛亮二人并未同侍一主,甚至于说二者所奉政权相互对敌。

但是这也并未影响到诸葛恪对其舅舅诸葛亮的仰慕。诸葛恪也可能正是受诸葛亮的影响,想要成为和诸葛亮一样的人。而其自年轻时就十分渴望领兵打仗,建立战功,甚至是被人认为是好战的人。

而诸葛恪为了让孙权看到自己的军事才能,便向孙权"画了个大饼"。虽然诸葛恪说的是可以在丹阳征召许多士兵,但实际上,丹阳山民虽然常被征兵,但是也只是靠近外围的一些山民被征。东吴并没能对丹阳进行充分的利用。

诸葛恪毕竟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儿子,而诸葛瑾作为一个外来户,依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东吴集团到核心位置。身为妻子的诸葛恪,也或多或少的因为这样的身份得到了某些便利。进而通过这些便利,做起相关的事来也会比较方便。

第三,诸葛恪在收服过程中,得到了孙权支持,且其政策灵活,目的明确,做到了也不足为奇。

虽然诸葛瑾对诸葛恪的提议大为失望,并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诸葛恪却十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屡次向孙权请命。或许孙权也是被诸葛恪烦的不行了。最终同意了他的提议。据《三国志》记载:

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

有了孙权的支持,诸葛恪在收服丹阳的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保证。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孙权虽然同意了诸葛恪的请求,但是拨给他的,却是"棨戟武骑",也就是仪仗队,并非正规军队。然而令孙权出乎意料的是,诸葛恪居然还真的实现了他许下的承诺。他先限制了丹阳的进出关口,使得丹阳山民不得随意进出。

又收割粮食,丹阳百姓无新粮,只能依靠旧粮生活。又依靠怀柔政策,一面安排好愿归顺人的生活,一面尽力取得百姓信任。久而久之,诸葛恪就通过自己的谋略,顺利用300仪仗队收服了10万丹阳山民。

由此可知,诸葛恪正是通过自己的谋略和规划,刚柔并济,步步为营的取得了自己的胜利,也用300仪仗队,收服了10万人。

标签: 诸葛恪三国

更多文章

  • 诸葛恪在东吴的地位一落千丈,最后引来杀身灭族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恪,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恪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建兴二年(公元253年)春,诸葛恪不听劝谏、独断专行,亲率大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他的这一举措和种种表现,使得刚刚才树立起来的良好公众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东吴大军在合肥的新城经历了惨败之后,诸葛恪在东吴的

  • 诸葛恪明知危机重重,为何还要慷慨赴死?只因低估了峻小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

    诸葛恪明知危机重重,为何还要慷慨赴死?只因低估了峻小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建兴二年(公元253年)春,诸葛恪不听劝谏、独断专行,亲率大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他的这一举措和种种表现,使得刚刚才树立起来的良好公众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东吴大军在合肥的新城经历了

  • 诸葛恪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诸葛瑾会说“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诸葛恪,诸葛瑾

    诸葛恪是个怎么样的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三国时期有一句俗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说的是琅琊诸葛氏。诸葛氏分仕三家,而且都获得了重要的职权,看上去颇有些分散投资的味道(其实是巧合)。所谓的“吴得其虎”说的是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他的儿子诸葛恪的影响力更

  • 徐晃的儿子是谁?徐质是徐晃的儿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徐晃,徐质,三国

    徐晃的儿子是谁?徐晃的儿子叫什么?徐晃有几个儿子?徐盖,徐晃之子。徐晃死后,徐盖继承其父爵位,徐盖死后,徐霸继承。公元227年(太和元年),去世,谥曰壮侯,子徐盖继嗣。徐质是徐晃的儿子吗?魏将,辅国将军; 姜维北伐时司马昭的先锋,用一把“开山大斧”,司马懿对其武勇评价极高,魏之猛将也。交战中击败过张

  • 关羽和徐晃的两次交战是什么时候?结局是谁赢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关羽,徐晃,三国

    关羽和徐晃总共交过两次手,分别在建安十四年和建安二十四年。一:徐晃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先说明一件事:徐晃在战前就在江陵。所以不存在他打通北道来江陵支援的说法。【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三国志吴主传此战相对而言很明了,应该发生于南郡会战期

  • 揭秘三国中最被低估的大将:力战关羽不败的徐晃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大将,徐晃,

    导读:三国志里的徐晃,自从投降曹操后,履立战功,以勇猛和治军严厉著称,在官渡之战前从军破颜良,率军击杀河北名将之首文丑。先说说文丑,演义里以公孙攒为参照的话,他与吕布应相差不远,就是头脑太简单,中计后被徐晃率军击杀于乱军之中。徐晃确实在军队少于先锋颜良的情况下败退,当时颜良率领袁绍大军数万做先锋,而

  • 最有智慧的三国名将徐晃:首提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名将,徐晃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在故事情节上是三分写实七分虚构,但就徐晃这个人物形象而言,百分之九十是真实历史的再现。徐晃家在山西南部的洪洞县,年轻时投奔到车骑将军杨奉手下为国效力,努力打拼,很快成长为一员得力干将,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杀敌建功。徐晃不仅是一名勇将,而且颇有谋略,他为杨奉提供

  • 历史上徐晃和颜良到底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徐晃

    徐晃 颜良《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一部乱世英豪的古典文学作品,作品中文臣武将如恒河沙数。徐晃与颜良,分别是曹操与袁绍阵营的两员猛将,那么论武力值,这二人孰高孰低呢?熟读三国的朋友一定会回答,毫无疑问是颜良,就凭白马之战,颜良二十回合将徐晃打落马下,便不难得出结论。然而事实果然是如此吗?徐晃剧照白马之战初

  • 揭秘关羽和徐晃的两次交战是什么时候?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

    关羽和徐晃比哪个更厉害:可能是关羽更厉害,旁人看不出来,两位当事人心里是有数的,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中了毒箭,经过华佗大夫精心治疗算是保住了一条胳膊,箭伤还没有完全好的时候,曹操的援军到了,关羽听说率兵的是徐晃时,不禁哈哈大笑,对众将说道:“我素知此人的本领,待我出营去斩了他,”而徐晃之所以敢跟关羽对

  • 曹操为何要收降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徐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徐晃

    徐晃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第一次出场就让曹操赞不绝口:行不到数程,前至一高陵。忽然喊声大举,杨奉、韩暹领兵拦路。徐晃当先,大叫:“曹操欲劫驾何往!”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曹操是个爱才的人,立刻动了收降徐晃的心思。网络配图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