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无毒不丈夫: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好哥们杨修?

无毒不丈夫: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好哥们杨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561 更新时间:2023/12/18 1:16:20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被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书里面提到杨修犯了六次“忌”;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其中,前三件事情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后三件事情属于政治活动的范围。前三件事既是杨修向曹操证明自己才华的过程,也是杨修了解曹操其人的过程。通过前三件事,杨修不会不忧伤而惶恐地发现:在妒才忌能的曹操治下,其官也只能是做到主簿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网络配图

才华横溢的杨修又怎甘自己的仕途凋零呢?因此也才有了后三件事:杨修做出了自己人生一次无比重大的决定,他毅然地转身投靠了更欣赏其才的曹植,并且积极地辅助曹植竞选曹操的继承人。因为只有这样,他的仕途才是无量的,才有出人头地之日。对于杨修不再热衷于曹操赏识的另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在前线,当杨修知道了“鸡肋”的夜间口号(也知道了曹操内心的纠结,也知道了曹操将要退兵的想法)时,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忙着跑到曹操的帐里去证明自己的才华,而仅仅是教手下的军士做好归程的准备而已。从才华的肆意张扬到才华的低调处理,这不能不充分地说明了杨修的政治立场的剧烈转变。这个“鸡肋”事件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

杨修生于官宦世家,杨家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太尉”在汉代是管理全国军政的要员,从杨修的高祖到他的父亲,出了四个太尉,很厉害!那么,这么厉害的官宦世家对于后代的教育和培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一定会传授很多为人和为官的规则。杨修如此聪明,从小耳濡目染,长辈言传身教,要说他不懂得官场的规矩,要说他世事不洞明、人情不练达,显然是不可能的。

网络配图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在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说,等我考虑一下。”结果行了三十里地,曹操才猜出是“绝妙好辞”,于是曹操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其实这句话一方面表示了曹操的谦虚,另外一方面还透着一股两人关系很铁的味道呢!可惜由于后人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祟,总认为是曹操在嫉妒杨修的才智。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他有特别值得骄傲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曹丕,另一个是曹植;父子三人并称建安文学界的“三曹”,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曹丕和曹植这两个人都进入了曹操接班候选人名单。曹操还是很开明的一位君主,没有“立长不立幼”的讲究,一开始就让两个儿子自由竞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杨修在文学界声名卓着,而曹植更是聪明绝顶的文学天才,也许惺惺相惜吧,杨修投靠的是曹植这一方。《三国演义》也提到杨修帮助曹植出谋划策、写“答教”等等。《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说到:“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曹植很有才学,而且又有丁仪、丁廙、杨修等左膀右臂辅佐,曹操犹豫了很久,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曹操发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做事情任性而为,不知道节制,还是个酒鬼,他怎么放心将自己打下的江山交给曹植呢?然而,曹操发现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曹丕很懂得权谋之术、御下之道,所以曹操觉得自己百年之后,曹丕应该能够撑得起曹氏天下。于是,曹操决心立曹丕为太子,这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十月的事了,此时曹操封为魏王已经有一年又五个月了——封为魏王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五月份。

网络配图

历史上的“立嗣”之争是非常残酷的,杨修既然站在了曹植这边,按照官场的说法是“站错了队”,那么就是曹丕的死敌了。而这曹丕刚好又是曹操亲自定下的太子。

所以杨修之死并非因为他道破曹操”借梦杀人“,也不是什么“一合酥”等鸡毛小事,曹操雄才大略,肚量恢豁,张绣于曹,有不共戴天之仇恨,可曹操都容的下,况一杨修乎。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

标签: 曹操杨修

更多文章

  • 揭密:曹操那么爱才为什么还要杀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

    在这个世界上,有聪明的聪明人,也有自以为聪明其实并不聪明的聪明人。同样一件事,在前者手里,做得挺漂亮,挺圆满,在后者手里,以为手到擒来,结果逮不着狐狸,惹一身骚,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了。《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却是个糊涂笨伯。他的聪明,不过孔雀尾巴

  • 杨修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 落得惨死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修

    学史可以明志。聪明人是会做人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人,而喜欢耍小聪明的人看起来如天才睿智的模样,事实上却是蠢不可及,靠着点小聪明取胜,在别人眼里只是一跳梁小丑罢了,甚至会葬送性命。网络配图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

  • 魏武帝曹操终选择杀死秘书杨修的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被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书里面提到杨修犯了六次“忌”;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

  • 历史上的杨修真的是一个善使阴谋手段的小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修

    近日,由吴秀波主演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事联盟》,火遍网络和荧屏,引发了广大历史爱好者的追剧热潮。然而,与此同时,剧中的部分情节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尤其是那些与历史真相有所出入的剧情。网络配图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杨修本人的素质和修养。剧中,杨修为了救自己的父亲杨彪,竟然使用阴险的手段陷害司马懿的

  • 杨修之死的原因是咎由自取,太懂曹操被嫌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

    杨修是曹操阵营当中的一名军师级人物。杨修从上倒下都帮着曹操治理。按说这么一个聪明的人物怎么会被主公所杀呢?其实杨修之死的原因怪他自己,太能读懂主公的心思又不知变通还大肆宣扬,冒犯了主公必然要死。杨修之死是被曹操斩了史书记载杨修之死是被曹操所斩。杨修经常教曹植怎么回答的好曹操的问题,只要曹操问他问题,

  • 曹操一生最大败笔 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留大祸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

    三国曹操既是大英雄又是大奸贼,让人既爱又恨,曹操一生成功之处很多,但失败之处也不少,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留下了司马懿,祸害曹魏,对于人才,曹操的眼光一向很准,信奉不用就杀的原则,为什么曹操晚年杀了杨修,却独独不杀司马懿呢?关于杨修之死,恐怕大家在高中课本里都学过,大意就是,杨修这个人太自作聪明了,当

  • 《军师联盟》曹操为何要执意杀杨修?原来这里牵扯到谋反大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军师联盟,杨修,曹操

    曹操爱才,而且不问出身,所以吸引了大批谋士,如二荀、贾诩、程昱、郭嘉、戏志才等等。但他杀起文人来也毫不手软,惨死其刀下的至少有许攸、娄圭、孔融、崔琰等等。当然,还包括一个杨修。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最广为人知的原因便是“鸡肋”一事了。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攻打汉中,频频告捷,引得曹操亲率大军来战。然而两军

  • 曹操为什么要在用人之际杀死才高八斗的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修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杨修出身于世家望族,《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而杨震正是“四知”拒贿(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故事的主角,以清廉彪炳历史。所以杨修则凭官宦世家

  • 解密:曹操找了什么理由从而杀死了才子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

    说到杨修,估计不少人都有点印象,就是那个恃才傲物最后被曹操给找理由杀死的人,而这基本上都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面的杨修形象,杨修字徳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以知识渊博,文采斐然著称,他的才华在当时是得到公认的,可惜他的不少作品都已经遗失了没有流传下来。他是“四世太尉”的杨家的继承人,也是一个杰出的

  • 军师联盟中的杨修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军师联盟

    《军师联盟》中让观众看到了历史上许多旷世奇才,杨修就是其中之一,是曹操府上的贤才。历史上的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剧中杨修前半部分人生活得潇洒,最后却死的悲凉。杨修为什么被杀?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一起来了解下吧。网络配图杨修是曹操府主簿,字德祖,颇受争议的旷世奇才。与魏朝军师司马懿分别辅佐曹操的两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