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杨修并非死于恃才放旷 而是死于不忠?

揭秘杨修并非死于恃才放旷 而是死于不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561 更新时间:2023/12/18 1:16:17

杨修,何许人也?熟知三国的朋友想必对杨修都不陌生。杨修,字德祖,出自东汉名臣世家,其父杨彪,祖父杨赐,再往上数,杨秉,杨震皆为东汉时期的柱国名臣,堪称东汉时期的政治奇迹。那为什么传到杨修这,这种政治奇迹就嘎然而止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一探其中原由。

网络配图

关于杨修之死,史学界大多认定为死于恃才放旷。其实这个说法未免有些牵强,如果真认为杨修是恃财放旷而死,那很可能不是杨修死了,而是我们的政治智商已经死了。下面我们可以从正反两面解析杨修死因,并给出符合伦理逻辑的死因:

死于“恃才放旷”?非也。杨修有才不假,据《后汉书》记载,此人才华横溢,天赋异禀,诗词歌赋无一不通,其才决不在被奉为集“建安文学”之大成者——曹植之下。杨修的才华,也得到了他的主子曹操的充分肯定。《世说新语》里就描绘到,曹操也曾当面夸奖杨修,更以自叹不如表示赞美。当然,我们都知道,那只是曹操谦虚的说法。曹操这么做,其实是体现他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一种惜才爱才的表现。那杨修的恃才放旷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后人议论最多的就在“猜字谜”,关于什么,“合子谜”,“阔字谜”之类的故事,众人皆知,我们就不展开来讲了。但究其原因,这些所谓的猜字谜无非就是屡次挑战了曹操忍耐的极限。

如果我们要这样认为,那我们就彻底误解曹孟德了,这样也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与不客观。曹操对人才的爱远超过了我们想象的极限。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曹操不仅自己就是个杰出人才,而且他对广纳天下贤士的那种追求可谓是到了近乎疯狂的境界。据《三国志》记载,曹孟德在位时期,帐下的文臣武将永居三国之首。才华横溢者,岂止杨修一人,诸如荀彧郭嘉徐庶司马懿这些之才都在杨修之上,而这些人都能被曹操所接受。这些人中,严格来讲,比杨修恃才放旷有过之而不及者大有人在,然而这些人都会得到曹孟德的宽容。而且曹孟德不仅在于广纳人才,还精通人才派系的平衡,“红袍绿袍”之争就是个证明。他历来主张对待人才,不偏不倚,天下英才要做到皆为我所用。赤壁之败后,更是大发感慨,毫不掩饰地公开表达对人才的追忆:哀哉奉孝,惜哉奉孝!所以观其孟德言行,绝不是那种心胸狭隘的主。显然,杨修死于“恃才放旷”这一说法很难让人信服。

网络配图

死于不忠 ,参与子嗣之争

就曹孟德来讲,你下面的人恃才放旷,他还可以容忍,但你要是不忠,这就犯了历代君王大忌,必死无疑,历朝历代皆如此。那何为不忠?不忠就是不忠于主公。为人臣者,忠字当头,能力大小还是其次。特别是君王在位时的子嗣之争,稍有政治头脑的大臣都是唯恐避之而不及。他们最不愿意卷入的就是子嗣夺位之争。虽说帝王选接班人,既是家事又是国事。为人臣者理当进言,但此等险棋只要是棋差一着,必会满盘皆输。轻则被罢官夺爵,重则满门抄斩。所以历代史书上因为此等事情而锒铛入狱的教训是屡见不鲜。而杨修身为曹操之臣,不是在职时,为国事军事献计献策,而是醉心于曹孟德的家事,更是选边站队,加入到子嗣之争中。

网络配图

这算是忠臣所干的事吗?曹操屡次旁敲侧隐警诫杨修,可杨修就是不收手,这不是自投死路,是什么?作为帝王选接班人,为人臣者应该一致站在主公一边,切莫参与到‘准接班人“之中去出谋划策,这样会严重干扰帝王的判断,稍有偏差,选出一个昏君,这个历史责任是谁也付不起的,不仅误国误民,还误君,这岂是忠臣所为?杨修正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看似未雨绸缪,实则是为自己既得利益而“忙碌”。所以处死杨修是必然。俱往矣,自古不忠之臣,皆没有好下场,杨修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恃才放旷不要紧,只要你是忠心耿耿。切莫恃才放旷又不忠,步杨德祖后尘!

标签: 杨修

更多文章

  • 无毒不丈夫: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好哥们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被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书里面提到杨修犯了六次“忌”;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

  • 揭密:曹操那么爱才为什么还要杀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

    在这个世界上,有聪明的聪明人,也有自以为聪明其实并不聪明的聪明人。同样一件事,在前者手里,做得挺漂亮,挺圆满,在后者手里,以为手到擒来,结果逮不着狐狸,惹一身骚,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了。《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却是个糊涂笨伯。他的聪明,不过孔雀尾巴

  • 杨修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 落得惨死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修

    学史可以明志。聪明人是会做人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人,而喜欢耍小聪明的人看起来如天才睿智的模样,事实上却是蠢不可及,靠着点小聪明取胜,在别人眼里只是一跳梁小丑罢了,甚至会葬送性命。网络配图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

  • 魏武帝曹操终选择杀死秘书杨修的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被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书里面提到杨修犯了六次“忌”;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

  • 历史上的杨修真的是一个善使阴谋手段的小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修

    近日,由吴秀波主演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事联盟》,火遍网络和荧屏,引发了广大历史爱好者的追剧热潮。然而,与此同时,剧中的部分情节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尤其是那些与历史真相有所出入的剧情。网络配图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杨修本人的素质和修养。剧中,杨修为了救自己的父亲杨彪,竟然使用阴险的手段陷害司马懿的

  • 杨修之死的原因是咎由自取,太懂曹操被嫌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

    杨修是曹操阵营当中的一名军师级人物。杨修从上倒下都帮着曹操治理。按说这么一个聪明的人物怎么会被主公所杀呢?其实杨修之死的原因怪他自己,太能读懂主公的心思又不知变通还大肆宣扬,冒犯了主公必然要死。杨修之死是被曹操斩了史书记载杨修之死是被曹操所斩。杨修经常教曹植怎么回答的好曹操的问题,只要曹操问他问题,

  • 曹操一生最大败笔 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留大祸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

    三国曹操既是大英雄又是大奸贼,让人既爱又恨,曹操一生成功之处很多,但失败之处也不少,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留下了司马懿,祸害曹魏,对于人才,曹操的眼光一向很准,信奉不用就杀的原则,为什么曹操晚年杀了杨修,却独独不杀司马懿呢?关于杨修之死,恐怕大家在高中课本里都学过,大意就是,杨修这个人太自作聪明了,当

  • 《军师联盟》曹操为何要执意杀杨修?原来这里牵扯到谋反大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军师联盟,杨修,曹操

    曹操爱才,而且不问出身,所以吸引了大批谋士,如二荀、贾诩、程昱、郭嘉、戏志才等等。但他杀起文人来也毫不手软,惨死其刀下的至少有许攸、娄圭、孔融、崔琰等等。当然,还包括一个杨修。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最广为人知的原因便是“鸡肋”一事了。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攻打汉中,频频告捷,引得曹操亲率大军来战。然而两军

  • 曹操为什么要在用人之际杀死才高八斗的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修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杨修出身于世家望族,《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而杨震正是“四知”拒贿(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故事的主角,以清廉彪炳历史。所以杨修则凭官宦世家

  • 解密:曹操找了什么理由从而杀死了才子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

    说到杨修,估计不少人都有点印象,就是那个恃才傲物最后被曹操给找理由杀死的人,而这基本上都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面的杨修形象,杨修字徳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以知识渊博,文采斐然著称,他的才华在当时是得到公认的,可惜他的不少作品都已经遗失了没有流传下来。他是“四世太尉”的杨家的继承人,也是一个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