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髦聪明谨慎!为何鲁莽地带人和司马昭硬碰硬?

曹髦聪明谨慎!为何鲁莽地带人和司马昭硬碰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63 更新时间:2024/1/22 9:54:48

曹髦是个怎么样的人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曹髦是曹睿之后,又一位颇具血性的魏国国君。曹髦即位时只有13岁,但他早已对司马氏的专权感到不满。曹髦长大后,自己的权势却日益衰退,所以他有了除掉司马昭的打算。不过曹髦采取的方式可能让很多人都没想到,曹髦并没有派人暗杀司马昭,而是自己直接要跟司马昭正面对决,就等于是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下后路,最后曹髦失败被杀,死时还不满20岁。可能正是因为曹髦太年轻,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他能多隐忍几年,说不定还真有机会除掉司马昭。

魏国皇帝曹髦带着宫中的几个侍卫,想冲进司马昭家中杀司马昭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一件滑稽搞笑的事情。曹髦也就是几个侍卫,还那么大张旗鼓地做事,怎么可能杀得了司马昭呢?

说起来,曹髦虽然年纪很小,被杀的时候才20岁,但是从他一生行事来看,他其实是一个聪明而又谨慎的人。当司马师想废掉曹芳,借郭太后的名义,把曹髦召进京城立为皇帝的时候,他沿途做得都很谨慎。当别人要跪拜他的时候,他也向别人还礼。人家告诉他,你是皇帝,不用还礼。可他却说,太后召他进京,并没有说给他安排什么工作,也并没有说他就一定是皇帝,他不敢僭越。人家让他住在前殿,他说前殿是先帝住的,不敢住。人家让他上车乘轿,他偏偏要步行。

所有这一切,都是曹髦聪明而又谨慎的表现。可是,如此聪明而又谨慎的人,为什么却做出直接带几个侍卫去刺杀司马昭的鲁莽行动呢?这怎么一点儿也不像曹髦的作风呢?

或者说,刚刚当皇帝的曹髦是一个聪明谨慎的人,为什么后来变成了一个鲁莽愚昧的人呢?

曹髦刚当皇帝的时候,才14岁。他一当皇帝,就派出很多身边的侍从官员,到各地去巡视,了解各地人情世故,慰问老百姓,考察官员政绩。曹髦为什么要这样做,无非就是要和地方上的官员联络,以增进和他们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拥戴自己。

曹髦这一点,和当年刘贺进京时做的一模一样。刘贺做那样的事,被霍光高度警惕,霍光及时把他赶下台。曹髦这样做,虽没有被司马师赶下台,不过也引起了司马师的高度警惕,对他非常提防。因而,他和地方官员取得联系的行动,实际上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第一次行动失败后,曹髦紧接着迎来第二次行动。当时,镇东大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以司马氏祸乱朝廷为理由,起兵造反。司马师率军前往平叛。在此过程中,司马师眼睛受伤,惊吓而死。在死之前,他派人通知司马昭前来接掌兵权。

曹髦知道这是个机会,于是命令司马昭不准去,让尚书傅嘏把军队带回来。曹髦想的是,只要傅嘏把军队带回来,兵权回到自己手里,就可以打压司马氏了。可是,司马昭也很知道利害得失,并没有听曹髦的话,而是直接前去,带着军队回来见曹髦。这样一来,曹髦想夺权的愿望就落空了。

更为严重的是,司马昭由此对曹髦非常提防。凡事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主,根本不向曹髦请示报告。司马昭有理由,曹髦还小,他的根本任务是读书,先把书读好再说。

当司马昭不把政务给曹髦做,只让他读书的时候,曹髦所接触到的人,也就只有教他书的那些当老师的大臣了。

史料上详细地记载了曹髦在读书的时候,和他的老师们讨论《尚书》和《易经》的情况。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所谓曹髦和他的老师们讨论《尚书》和《易经》,实际上是曹髦在展开第三次行动。

在讨论《尚书》的时候,曹髦十分推崇的人是夏朝的少康。而他的那些老师们推崇的却是汉高祖刘邦。当时曹髦和他的老师们发起了一场大辩论。曹髦认为,少康中兴,其意义是很大的。但是他的老师们却说,少康虽然中兴,但还是建立在他的祖辈夏禹、夏、太康、中康基础上的。而刘邦是开创性的,意义十分重大。

为什么说这是曹髦的第三次行动呢?因为曹髦想要做的,就是像少康推翻把持朝政的后羿,从而振兴夏朝一样,也推翻司马昭。他想在那些老师们那里获得共鸣,然而,那些老师们其实是司马昭给曹髦派去的,他们根本就不听曹髦的拉拢暗示。他们赞扬开国皇帝刘邦,其实就是在为司马昭篡权做准备。

在讨论《易经》时,那些老师们还给曹髦讲舜之道,实际上是暗示曹髦,希望他能把皇位“禅让”给司马昭。

可以说,曹髦在那时候,已经完全没有自己的任何空间,完全被司马昭包围了起来。一般来说,师徒感情是最深厚的。但是,那些老师却没有一个人附和曹髦。这样的曹髦,当然陷入了绝望之中。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曹髦会孤注一掷。他在那一刻,所抱的应该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想法。也因此,他做出了那样一种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事情。

标签: 三国曹髦

更多文章

  • 司马昭为什么到死都没有称帝 只因为司马懿对他说了四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昭,司马懿

    还不知道:司马昭为什么到死都没有称帝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情还得从司马懿的起家史说起,当时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得知司马懿有才华之后,下令征召他到丞相府任职。但当时司马懿不想入仕,而且也反感曹操的所作所为,于是装病拒绝。曹操自然知道司马懿的

  • 灭亡蜀汉谁的功劳最大?司马昭为什么要满门抄斩邓艾一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司马昭,邓艾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昭为什么要满门抄斩邓艾一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君王无能,奸臣当道,朝政腐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遂发动起义,天下大乱。一些有野心有志向之人趁着乱世拥兵自立,并通过厮杀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比如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他们便奠定了三国鼎立

  • 钟会和邓艾作为灭掉蜀国的大功臣 为什么司马昭会杀死这两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钟会,邓艾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钟会和邓艾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钟会、邓艾,都是三国后期,曹魏一方的大将官员,他们在司马昭时期做出过的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灭掉蜀国,使得三国局面终于得到了改变,失去了来自蜀国的骚扰和攻击,剩下的也就只有东吴这一个对手了。但是,作为灭掉蜀国的大功臣,邓艾和

  • 司马懿为什么不将权力交给司马昭 而是交给司马师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懿,司马师

    司马懿为什么将权力给司马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司马懿的众多儿子当中,司马师和司马昭最为出名,而且他们兄弟俩也是少有的,没有因为权力的归属问题最终打起来的,否则的话司马家族最终恐怕根本就没有任何篡位的可能。不过在司马懿临死之前,却还是把权力交给

  • 司马昭灭蜀成功之后 益州又是被怎么处理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昭,蜀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司马昭灭蜀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仅仅四个月后刘禅就主动投降了。那曹魏灭蜀后,司马昭是如何处理益州的呢?当时钟会还藏有私心,他打算在蜀中谋反,还陷害邓艾,不过钟会并没有达成他的目的,最后是死于乱军之中。当然就算钟会计划得逞

  • 司马昭纵容手下杀了曹髦,他为何没被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昭,三国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司马昭的故事。曹髦被杀,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一件既高兴又棘手的事情。高兴的是,这个最大的威胁被剪除了,司马家族又朝皇位胜利挺进了一步。棘手的是,曹髦毕竟是皇帝,杀曹髦可是一件弑君的事情。处理不好,

  • 曹髦是个愚蠢的人吗?曹髦为什么敢向司马昭发难?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曹髦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曹髦因为不满司马昭权倾朝野,专权秉政,因此决定带人亲自讨伐司马昭,只不过曹髦并没有成功。有人说曹髦这番行为缺乏谋略,不过曹髦敢弑杀权臣,已经是继曹睿之后最勇敢的魏国皇帝,而且曹髦也不可能什么准备都没做,就贸然对司马昭发难,当时究

  • 司马昭才灭掉蜀国,为何几十年后司马家的江山就没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昭,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昭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遣大军大举进攻蜀国,一举攻破成都,活捉刘禅,蜀汉江山就此灭亡。仅仅三年之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掉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一代奸雄司马懿的后代,经过几代人努力,终于实现称帝梦想。公

  • 邓艾和钟会怎么死的?他们之死司马昭早有预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邓艾,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邓艾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景元四年秋,魏国举兵攻打蜀汉,当时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的钟会命邓艾率三万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出兵,来牵制姜维,诸葛绪率三万多人向武街、桥头等地来截断姜维的退路,而他自己则统兵十余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战事初期进展并不

  • 司马昭第一个消灭的国家为什么不是东吴 而是第一个挑蜀汉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昭,蜀汉

    对司马昭灭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立晋国。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在弑杀曹魏皇帝曹髦后,司马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