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髦是个愚蠢的人吗?曹髦为什么敢向司马昭发难?

曹髦是个愚蠢的人吗?曹髦为什么敢向司马昭发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63 更新时间:2024/1/24 11:09:49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曹髦因为不满司马昭权倾朝野,专权秉政,因此决定带人亲自讨伐司马昭,只不过曹髦并没有成功。有人说曹髦这番行为缺乏谋略,不过曹髦敢弑杀权臣,已经是继曹睿之后最勇敢的魏国皇帝,而且曹髦也不可能什么准备都没做,就贸然对司马昭发难,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已无人知晓,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曹髦太过鲁莽。历史上皇帝诛杀权臣的例子不在少数,有成功有失败,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

高贵乡公曹髦,曹魏第四个皇帝,曹丕之孙,在历史上因为不满司马昭擅权,愤然带领身边的卫士向司马昭发动攻击,结果在战斗中被杀死,曾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关于曹髦,后世有很多争议,有人说他是以卵击石的愚蠢,也有人称赞他不屈抗争的精神,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类似曹操,聪明谨慎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曹髦绝对不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当时与后世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我这里摘录其中一些:

少好学,夙成。——《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魏氏春秋》

非常人也,武帝更生也。——《晋书》

少主相仍,唯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文心雕龙》

从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首先,曹髦很好学,而且学有所成,出口成章;其次,曹髦的气质很像他的曾祖父曹操。学问暂且不提,将曹髦比作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综合性的评价,如果一个很像曹操的人是个蠢人,那么不仅是对这个人的不公正评价,也是对曹操的一种抹黑了,所以曹髦不可能是一个愚蠢的人。

而且从他继承皇位的过程来看,这个人很明显是个聪明谨慎的人。当他从封国来到洛阳的时候,文武群臣都去迎接他,但他非常谦虚地要下车答拜百官,旁边掌管礼仪的官员告诉他,作为天子是没有必要向臣下行礼的,这时的曹髦以超高的情商回答了一句:“我现在也还是是臣子的身份。”于是下车向群臣答谢。随后来到止车门,左右的人告诉他按照惯例皇帝可以直接乘车进入,曹髦再次谦逊地说:“我被皇太后征召来此,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呢。”意思和刚才差不多,都是说还不是皇帝因此不能僭越,于是步行入宫门拜见太后。当天他便在太极前殿正式登基称帝,参与典礼的百官都很高兴(百僚陪位者欣欣焉)。曹髦刚来第一天,就以超高的情商征服了群臣,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蠢货呢?

借题发挥,志向远大

甘露元年(256年)二月丙辰日,曹髦在太极东堂宴请群臣,并和诸位大臣、学者讨论夏少康与汉高祖刘邦的高下,最终定论以少康为优。这次讨论明显是曹髦故意带节奏,本来开始讨论的是礼仪方面的事情,说着说着就被曹髦带跑偏了,开始讨论起了历代君王的功过得失,然后曹髦就引出了夏朝中兴之主少康和汉朝建立者刘邦谁更优秀的话题。

这个话题本身没有问题,将两个不同时代的君王进行比较,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经常这么干。但问题的关键是,少康是中兴了夏朝的君王,当时夏朝的朝政被寒浞篡夺,少康躲藏在民间暗中积蓄力量,最终夺回了国家统治权。当时曹魏大权旁落司马氏,魏帝曹髦讨论少康中兴,那就不是单纯的评价人物了,这其中应该有两层涵义:其一,曹髦通过推崇少康告诉大家,他是一个有志向的君主,立志成为少康,中兴大魏;其二,通过群臣们的反应,看看大家是不是仍然心向曹魏,赞成他的言论,以此来判断哪些人可以拉拢利用。

曹髦的这个手段可以说很巧妙,最终经过两天的讨论,群臣也至少在表面上赞同他的观点——少康强于刘邦。但在我看来,群臣似乎对于这个观点并不十分认同,只是碍于曹髦的身份,被曹髦近乎于强逼着表态了。这还不够,曹髦还命令钟会将这次讨论的过程记录下来,这就有点立字为证,拖人下水的感觉了,只要是最后赞成少康强的大臣,就可以被被人曲解为赞同曹魏中兴。

曹髦这次借题发挥,不知道收拢了多少曹魏大臣的心,但可以确定的是,必然会引起司马昭的警觉,这个小皇帝手段高明,确实有点像曹操。

井底困龙,孤注一掷

此后的曹髦,更多的只是和文臣学者讨论学术问题,并利用讨论学术,推行教化的由头,提拔了一些人,算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但和司马昭不断加快的篡权进程比起来,只能是杯水车薪。

甘露元年,“命大将军司马文王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甘露二年,诸葛诞不就征,发兵反,次年被司马昭平定,需要说明的是诸葛诞反的是司马昭而不是曹魏政权。甘露三年,平定诸葛诞后,“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加九锡那就是要彻底篡位的前奏了,在这之前王莽加了九锡,曹操加了九锡,然后汉朝两次被终结。

甘露四年的时候,“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黄龙是土德的征兆,而曹魏是以土德自居,取代了大汉的火德,本来应该是祥瑞,但曹髦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是时龙仍见,咸以为吉祥。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仍作潜龙之诗以自讽,司马文王见而恶之。——《汉晋春秋》

曹髦这基本上就已经是半公开化地在抱怨了,司马昭听说后感到很厌恶,觉得小皇帝有些不知好歹了,两个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到了甘露五年,被困在井中的黄龙——曹髦,终于忍耐不住了,发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的呐喊,发动了兵变,说起来既幽默又残忍,居然是皇帝要对臣子发动兵变。他当时是对三个大臣说的这话,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这三个人中只有王经出言劝谏皇帝继续忍耐,发动兵变胜算极小,并不适合。但曹髦这时已经忍不了了,留给他的时间也确实不多了,终于还是出征了。另外两个人,赶紧去给司马昭告密,这才使得司马昭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在战斗中杀了曹髦。

事件评价

后世有人评价此处,如果不是王沈、王业的告密,面对没有准备的司马昭,曹髦的成功几率很大。但我想说,即使侥幸成功了,曹髦也不过就是他后世粉丝元子攸的下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诛杀权臣尔朱荣前,曾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虽然他杀了尔朱荣,但尔朱荣的的侄子替叔叔报仇,随后就杀了元子攸)。司马氏势力已成,死了一个司马昭还有好多姓司马的会继承政治遗产,继续掌权。

而更多的人都是在指责曹髦做事急躁,愚蠢,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上一段说了,司马氏势力已成,如果不发动兵变,无非就是多苟活几年而已,已经没法翻转局面了。曹髦作为大魏的皇帝,流淌着的是太祖武皇帝曹操的血,他有他的高傲。陈胜吴广都能说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种话,曹髦为何不能慷慨赴死?汉献帝是一种人生境界,高贵乡公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可以赞同汉献帝的选择,但不能指责曹髦的决断。

曹髦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也理所应当赢得后世人的尊重。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标签: 三国曹髦

更多文章

  • 司马昭才灭掉蜀国,为何几十年后司马家的江山就没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昭,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昭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遣大军大举进攻蜀国,一举攻破成都,活捉刘禅,蜀汉江山就此灭亡。仅仅三年之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掉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一代奸雄司马懿的后代,经过几代人努力,终于实现称帝梦想。公

  • 邓艾和钟会怎么死的?他们之死司马昭早有预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邓艾,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邓艾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景元四年秋,魏国举兵攻打蜀汉,当时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的钟会命邓艾率三万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出兵,来牵制姜维,诸葛绪率三万多人向武街、桥头等地来截断姜维的退路,而他自己则统兵十余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战事初期进展并不

  • 司马昭第一个消灭的国家为什么不是东吴 而是第一个挑蜀汉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昭,蜀汉

    对司马昭灭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立晋国。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在弑杀曹魏皇帝曹髦后,司马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

  • 司马昭不愿意称帝是因为遗嘱吗 司马懿的遗嘱只是其中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懿,司马昭

    对司马昭不称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据《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前前后后分别打了将近60多年的仗,如此漫长的战争,耗死两代人,以及花费了不少人的心血。但是令曹操、孙权与刘备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最后赢得这场战役的竟然是一直在魏国,连续两代人在曹操手上做事的司马

  • 司马昭不杀刘禅真的是因为乐不思蜀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昭,三国

    司马昭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辛弃疾有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即三国的三大英雄: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后,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司马氏攫取了曹魏的权力,并短暂地统一了天下。在统一过程中,最先灭亡的是蜀汉。因姜维被猜忌,为自保,其接受了郤正

  • 三国里兄弟内斗屡见不鲜 司马昭两兄弟为何不发生内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司马昭

    司马昭兄弟为何不内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国历史中,兄弟内斗屡见不鲜。比如最早的袁绍家族,顶着四世三公的名头,却也免不了手足之间的兵戈相向。先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之间,因为嫡庶之别而互相看不惯,明明是一家人,却势如水火。要知道,当时的袁绍和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为什么自己每当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昭,三国

    三国中有句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相信大多数人都熟知,意为阴谋野心非常明显,所有人都知道。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有个疑问,既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为何不自己去做皇帝呢?为此小编查阅史料,总结出以一下几点原因:大家都知道,三国后期,魏国大权基本全被司马家所掌控。有人说司马昭生性阴险和狡诈,有极度高的

  • 司马昭对皇位近在咫尺 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昭,曹魏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权臣司马昭,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公元264年5月,曹魏权臣司马昭被朝廷册封为晋王,加九锡,进位相国。此时的司马昭,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与当时司马昭的实力和条件,登基称帝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司马昭却止步于晋王,并没有“更上一层楼”的打算。曾经,司马昭为了当皇帝而做

  • 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马昭=的发妻,晋武帝司马炎的生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元姬,晋朝

    王元姬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生母,一生德行兼备,贤惠恭敬,而且祖父王朗就评价王元姬说,能够兴亡我们家族的一定是这个女孩,可惜就是她不是个男孩,足见王元姬自小就与众不同。那么王元姬的生平是怎么样的呢,王元姬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王元姬简介王元姬是司马昭的的发妻,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生母。王元姬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 司马昭为什么不敢夺取司马师的权 其实道理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昭,司马师

    对司马昭不篡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古以来,王权的争夺都是残酷无情的,哪怕是骨肉手足,在至高无上的权利面前,都不值一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内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哥哥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最终登上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