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费祎的才学如何?为何诸葛亮会很看重他呢?

费祎的才学如何?为何诸葛亮会很看重他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06 更新时间:2024/1/24 19:41:15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费祎少时丧父,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伯仁之姑,正是益州牧刘璋之母。刘璋遣使迎接费伯仁,费伯仁便带着费祎游学入蜀。后来刘备平定蜀中,费祎便留在益土,并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其时许靖丧子,董允与费祎正要一起到功出席葬礼。董允向其父董和请求车驾,董和便遣一乘开后鹿车给二人。董允见此,面有难色,费祎却从容走前先上鹿车。及至丧所时,诸葛亮及国中诸贵人均已齐集,而备有车乘的人甚少,董允神色犹未泰,而费祎却晏然自若。驾车人回来后,董和问及备细,知其如此,于是向儿子道:“我常常以为你跟文伟(费祎字)之间的优劣未可分别,但从今以后,我对这个问题不再有疑惑了。”

【公元221年】蜀昭烈帝章武元年刘备立太子时,费祎与董允俱为太子舍人,迁庶子。

【公元223年】蜀昭烈帝章武三年,蜀后主建兴元年刘襌继位后,以费祎为黄门侍郎。

【公元225年】蜀后主建兴三年丞相诸葛亮征讨南中而还时,朝中众官数十里设道迎逢,这些官员的年位多在费祎之上,而诸葛亮却特请费祎同载,由是众人对费祎莫不改变其看待。诸葛亮以刚从南归之由,遣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以通款好。在招待宴上,孙权为人性既滑稽,向费祎嘲啁无方,而诸葛恪、羊茞等吴臣以才博果辩,也纷纷论难,辞锋不绝,而费祎以顺畅的言辞及笃信的义理,据真理以作答辩,终不为所屈。费祎别传载道:孙权与众吴臣别酌好酒以灌费祎,视其已醉,然后问以国事,并论及当世之务,辞锋问难累重而至。费祎便辞以酒醉,退而撰想其所问之事,然后事事条答,最终并无所失误。

孙权曾大醉问费祎道:“杨仪、魏延,皆为牧竖小人。二人虽常有鸣吠之益于时务,但既已任之,其势必不得为轻,若一朝无诸葛亮,二人必为祸乱矣。你们这样胡涂,不知防虑于此,如何为将来打算呢?”费祎愕然不能即答。其时襄阳人董恢以宣信中郎副费祎使吴,于是看着费祎说:“可速指杨仪、魏延之不协纯起于私忿而已,二人并无黥布、韩信等难御之心。如今正要扫除强贼,混一国内,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果舍此不任,辄尔防其后患,那不就等于害怕风波而废其舟楫吗?这并非长计。”孙权方才大笑而乐。(《董允传》引《襄阳记》)

对于费祎使吴时的应对,《吴书》亦有相关记载:费祎使吴,于廷上受接见,东吴公卿待臣皆在坐。酒酣时,费祎与诸葛恪相对嘲难,言及吴、蜀。费祎问道:“蜀字云何?”诸葛恪便道:“有水者浊,无水者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费祎复问:“吴字云何?”诸葛恪道:“无口者天,有口者吴,下临沧海,天子帝都。”(《薛综传》引《江表传》)

孙权曾设食招待蜀使费祎,先逆令群臣:“蜀使来时,伏食勿起。”不久费祎来到,孙权停食迎之,然而群下却自不起。费祎嘲之道:“有凤凰飞来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驴骡无知,只是伏食如故。”诸葛恪便答:“我们种植梧桐,本欲等待凤凰,现下一些甚么燕雀,竟也自称来翔?我们何不弹而射之,让它返回故乡!”费祎停食饼,索笔而作一篇麦赋,诸葛恪亦请笔作磨赋,互相称善。(《诸葛恪传》引恪别传)

孙权对费祎甚表器重,向费祎道:“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将来必成为蜀朝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来东吴了。”费祎别传载:孙权以手中常所执宝刀赠予费祎,费祎答道:“臣不才,何堪当明公之任命?然而刀是用以讨不庭、禁暴乱之物,但愿大王可以勉建功业,同扶汉室,如此则臣虽暗弱,也不负这次东顾贵国之行。”费祎回国后,迁为侍中。

【公元227年】蜀后主建兴五年诸葛亮北伐汉中,请费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常出使东吴。

【公元230年】蜀后主建兴八年费祎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对方,每次并坐皆争论,魏延常举刀刃指向杨仪作威吓,杨仪则泣涕横集。费祎常介入二人坐间,为他们谏喻分别,以释其意,因此诸葛亮在世之时,可以各尽魏延、杨仪之所用者,全赖费祎从中匡救之力。

【公元234年】蜀后主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故,密与费祎、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安排身殁之后退军的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死后,军中秘不发丧,杨仪便使费祎往揣魏延之意。魏延道:“丞相虽亡,我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都入葬,我自当率领诸军击贼,岂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甚么人,会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吗!”便与费祎共作行留部分,令费祎与他手书连名,告下诸将。费祎知其不妙,便讹道:“我当为君回去劝解杨长史,长史是文吏,甚少管知军事,他必不违命。”于是出门驰马而去,魏延寻悔,但已追之不及了。

【公元235–236年】蜀后主建兴十二至十三年诸葛亮死后,费祎为后军师。初时,杨仪为先主刘备的尚书,而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俱为丞相参军长史,然而杨仪每次从行,都身当军中的劳事剧务,又自以年宦先于琬,才能亦逾于琬,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当时人们畏其言语不节制,莫敢相从,惟有后军师费祎前往加以慰省。杨仪常对费祎诉恨,前后云云数遍,又向费祎道:“往者丞相亡没之际,我若举军以降魏,处世会当落得如此境地吗!这实在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费祎乃密表其言于上。十三年,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所,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不久,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费祎别传曰:于时举国多事,公务烦猥,而费祎识悟过人,每次省读书记,举目稍视,已能究知其意旨,其速度数倍于人,而且过目不忘。费祎常于早上听知政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每能够尽宾客之欢,而不废自身大事。后来董允代费祎为尚书令,欲效法费祎之所行,但在旬日之中,事情多所愆滞。董允不得不叹道:“人的才力竟可相去若此之远,此实非我之所能及啊!我听事终日,却犹觉没有余暇可处。”

【公元241年】蜀后主延熙四年冬十月,费祎至汉中与蒋琬谘论事计,岁尽而还。

【公元243年】蜀后主延熙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还涪。十一月,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公元244年】蜀后主延熙七年春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兵向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拒守兴势之围。费祎便留镇南大将军马忠于成都,平尚书事,自己则督诸军往兴势赴救,率众御魏。光禄大夫来敏至费住所祎许别,求共对围棋。其时军中筹备严驾,纷纷营营,而费祎与来敏留意对戏,面无厌倦之色。来敏便道:“我只是聊观试君而已!君信可人,必能对付贼者。”费祎至兴势,果然立退敌军,封成乡侯。秋九月,还成都。

后来司马懿之诛曹爽,费祎曾设《甲乙论》评其是非。论曰:“甲以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苟以宗子枝属,得蒙顾命之任,而骄奢僭逸,交非其人,私树朋党,谋以乱国。懿奋诛讨,一朝殄尽,此所以称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为懿感曹仲付己不一,岂爽与相干?事势不专,以此阴成疵瑕。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搀其不意,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谋主之心,大逆已构,而发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以此推之,爽无大恶明矣。若懿以爽奢僭,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僭滥不当矣。”(《祎本传》引《殷基通语》)

后蒋琬固让州职,费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可比蒋琬。费祎别传曰: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公元245年】蜀后主延熙八年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

【公元246年】蜀后主延熙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秋大赦,大司农孟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曰:“所为大赦,乃偏枯之物,不是明世所宜设有。除非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才可权量而行赦。如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要数施非常之恩,以让奸宄之恶受惠呢?又鹰隼(凶猛之禽)始其毁正之击,而朝中更原宥有罪之人,上犯天时,下违人理。老夫驽朽无用,不达治体,但却认为谓此法难以经久,岂是万民具瞻,所望于明德之政呢!”费祎闻言,但顾谢而已。《孟光传》

【公元248年】蜀后主延熙十一年夏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自蒋琬至费祎领事以来,虽然自身在外,但朝中一应庆赏刑威,皆遥先谘琬、祎落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费祎任内,亦器重董允、杜琼、陈祗等人。

费祎辅政其间,姜维自以通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计画引西北诸羌、胡以为羽翼,并指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之。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向姜维说:“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姜维传》引《汉晋春秋》)

【公元251年】蜀后主延熙十四年夏,费祎还成都,成都有望气者(观云气测吉凶之人)指都邑无宰相位,因此入冬后费祎复北屯于汉寿。

【公元252年】蜀后主延熙十五年后主命费祎开府。

【公元253年】蜀后主延熙十六年春正月,汉寿举行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修)亦在坐。其时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结果为郭循亲手持刃所害身死,追谥曰敬侯。怃戎将军张嶷,初见费祎恣性泛爱,过于待信新附,张嶷曾致书戒之道:“昔日岑彭(东汉初名将)率师,来歙(东汉初名臣)杖节,然皆见害于刺客,如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应宜鉴知前事,稍为警惕。”然而费祎终为郭循所害。费祎死后,其子费承嗣,为黄门侍郎。次子费恭,尚公主为妻(祎别传曰:恭为尚书郎,显名当世,早卒)。费祎长女配太子刘璇为妃。

标签: 三国费祎

更多文章

  • 夏侯惠生平简介:三国历史上魏国夏侯四杰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夏侯惠,生卒年不详,字稚权,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臣,文学家,为夏侯渊第六子。父亲:夏侯渊 兄弟姐妹:夏侯衡、夏侯霸、夏侯称、夏侯威、夏侯荣、夏侯和 约汉末魏初间前后在世,年三十七岁。幼以才学见称,善属奏议。历散骑黄门侍郎。与钟毓常有辩驳,事多见从。迁燕相,乐安太守。惠著有文集二卷,《隋

  • 三国历史上廖化是沉稳老将:并非矮子里的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廖化,三国

    廖化、蜀汉中后期劳苦功高的军事支柱之一,性情刚烈,官至右车骑将军。廖化字符俭,本名廖淳,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氏,性格果敢刚烈。廖化早先担任前将军关羽的主簿,219年关羽兵败被杀,帐下的廖化也归属吴国。廖化身在吴国心在蜀,以诈死的方式带着老母逃脱;此时(222年)正好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兵东征,廖

  • 三国时的廖化怎么死的?廖化真的很平庸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三国演义,廖化

    廖化是谁?表示印象不深,是不是那个在蜀中当先锋的武将?一提起他,有人如是说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一句俗语,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绝对不会陌生,那句俗语的意喻在很多人的惯性思维中,是用来指代“因为没有杰出人才,只能任用平庸者担当重任”,也因为这句带有贬义的俗语,廖化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能力平庸的

  • 三国著名的小人物--廖化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著名的小人物,廖化

    多少年来,人们在形容一种情势的无奈时,往往用一句话来概括: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含义多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句话的语素中,含有强烈的、明确的无奈因素。说白了,是否可以理解成为:这个蜀国真的找不出人来了吗!怎么连廖化这样的居然也当上先锋官了?!那麽,廖化在三国风云中到底是何等样

  • 廖化厉害吗 廖化当先锋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廖化

    廖化厉害吗“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中国俗语。意思是说,某个团体缺乏能干的人,只好让能力并不出色的人来担任重要职务。这句话中有个主角,就是廖化。目的在于讽刺别人能干一般,像廖化一样。廖化的画像而在此同时,廖化也被形容成为一个武艺稀松,能力差强人意的蜀国将军。而实际上,廖化是这个样子

  • 被忽视的蜀汉名将廖化:两次救关羽险擒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廖化

    此时的廖化已官居参军,和诸葛亮的爱将马谡平起平坐。以此看来,廖化还是有谋略,有能力的。不然,也不会受到诸葛亮的重用。网络配图一提及“千里走单骑”的佳话,世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刘备的拜把兄弟关羽,而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人廖化。对于文官出身的廖化,一生功过盖棺论定的,似乎只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蜀中无大将,

  • 蜀汉最长寿名将廖化 从人变成神就做了5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廖化

    核心提示:论领兵打仗,廖化与“五虎上将”显然不在一个档次上。论谋略,廖化与诸葛亮、姜维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不上马谡,讲不出什么“攻心为上”的高论。网络配图一遍览《三国演义》,可以发现: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廖化无疑是成功的。一是功成名就。二是善终长寿。廖化从第二十七回第一次出场,到一百一十九回病亡

  • 出身反贼有五大名将 马超马腾周泰廖化等都不沾边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马超,马腾,周泰,廖化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在将星璀璨的汉末三国年间,名将层出不穷,除了一些世家大族或者是豪强出身的名将之外,在多如牛毛的反贼中,也涌现出很多名将,名传后世。网络配图评判的标准:1.起兵或者追随他人反抗东汉朝廷;2.在征战过程中打了很多胜仗,得有战绩。No.1 韩遂。韩遂这位老兄是汉末群雄之一,稍晚于黄巾

  • 揭秘三国蜀汉廖化的坟墓究竟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廖化

    小说中的廖化原是黄巾军余党,黄巾军失败后以抢劫为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廖化的伙伴杜远抢了关羽的两位嫂嫂上山,廖化斩杀了杜远并想跟随关羽,但关羽没要他。网络配图后来刘备占据了荆州后,廖化再来投奔并任关羽的主簿,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时,廖化奔回蜀国,后随刘备伐吴,失败后又跑回来,诸葛亮北伐时又跟随,诸葛

  • 揭秘廖化是沉稳老将 并非矮子里的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廖化

    廖化、蜀汉中后期劳苦功高的军事支柱之一,性情刚烈,官至右车骑将军。廖化字符俭,本名廖淳,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氏,性格果敢刚烈。廖化早先担任前将军关羽的主簿,219年关羽兵败被杀,帐下的廖化也归属吴国。网络配图廖化身在吴国心在蜀,以诈死的方式带着老母逃脱;此时(222年)正好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