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七十岁才“咸鱼翻身” 《汉书》第五位清官龚遂

七十岁才“咸鱼翻身” 《汉书》第五位清官龚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275 更新时间:2023/12/18 10:59:11

龚遂,《汉书》记载的第五位清官。

这是一位前半段命运比较悲剧、晚年才咸鱼翻身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历史上虽然不多,但其实也不算少了。所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是你现在混得不好的话,别气馁,谁晓得未来是怎么样的呢?

好了,鸡汤似的废话不多说了。

龚遂因为熟读孔圣人的书,在当时的选官程序下,得以出仕为官。

不过,他的运气不好,跟的老板很“糟糕”。

他的老板是昌邑王刘贺,汉武帝的一个孙子,因为老爹死得早,5岁的时候就继承了昌邑王之位。

这里,有必要对刘贺做一个起底。

他的祖母就是历史上那个鼎鼎大名“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出身倡家(按:古代专门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最后成为汉武帝宠妃的李夫人

他舅公,即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在汉武帝晚年,曾联合当时的丞相刘屈氂等大臣谋划,企图让自己的亲外甥,也就是刘贺他老爹刘髆(bó),登上太子之位。然而,这一“卑鄙罪恶”的阴谋,最后被“伟大英明”的汉武帝粉碎了,丞相腰斩,李家族诛(不过,李广利还是很妖孽的,见势不妙,立马北叛匈奴,逃过了一劫)。曾经很受汉武帝宠爱的昌邑王刘髆,虽然没有被废,但出了这么一起幺蛾子,昌邑王一系,自此自然就不怎么受朝廷一众公卿大臣的待见了。

汉武帝死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最后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可以说是虽无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反正,最高权力是掌握在霍光手里了)。

当然,霍光在历史上是名臣,是贤臣,而且他本人最后好歹也得善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政治斗争中,至少表面上,霍光是不会乱来的,他是按规矩出牌,所以,人家抓不住他的痛脚。

比如说,做了13年皇帝年满20岁的汉昭帝病死的时候,霍光当然可以“徇私”,直接迎立自己的表兄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但是,他不,他淡定地表示,还是按规矩来办吧,所以当时迎立的乃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汉昭帝的侄子而非侄孙,也就是昌邑王刘贺了。

叙述到这里,或许围观的吃瓜群众要纷纷表示淡定不能了:这不明摆着,昌邑王刘贺不可能有好下场,再怎么说,不满二十岁的半大小子也不可能是老谋深算权倾朝野的霍光的对手哇!

对咯!

所以,不论昌邑王是怎么的一个人,他的人生是注定悲剧的。

龚遂同志很不幸,跟了这样一个注定悲剧的小老板!

按照史书记载,刘贺这个人,由于从小缺乏管教,本身行为是很不检点的。要是他一直龟缩在自家的领地,那无论他怎么胡作非为,或许都不是个事。

可是,他的皇帝叔叔,年轻的汉昭帝死去了,却没留下子嗣,一时之间他成了最有资格的继承人,这下子他轻佻的性子和浪荡的言行,就变得很致命了。借用孟老夫子的话说,这样的人“望之不似人君”。本来,他没有毛病,最后估计也要被挑出一身毛病,何况他全身都是毛病,又怎么能够在权臣霍光的眼皮子底下顺顺利利地入继大统呢?

刘贺行为不检,直接苦了从小跟随在他身边的龚遂。

龚遂这个人,性子是有点一根筋的,他最大的喜好,是做一个忠直之臣,青史留名。

然而,跟了刘贺这样一个老板,这样的人生目标就太有挑战性了。

其实,从史书的记载看来,刘贺这个人,本性并不怎么坏。但是,他还在孩童时期就继承了王位,领地内他年纪再小也是大爷,其他人都得看他脸色,千方百计哄着他玩还来不及,又有几个人会像龚遂一样,直言正色告诉他如何做人的道理呢?

于是乎,刘贺从小就学会了纵情于声色犬马之间,奢靡无度,身边环绕的多是擅长捧哏的各色狗腿。

为了做青史留名的忠臣,龚遂其实已经很拼了。他一有机会就苦口婆心地劝导刘贺,给他讲做人的大道理,援引古时候的各种反面例子,痛陈祸福,常常搞到痛哭流涕的地步。

刘贺毕竟还只是个半大孩子,龚遂这么对他,要说他反感之余没有一点感动,那也是假的。然而,他有时候听取了龚遂的教导,规规矩矩做人,还没几天就烦透了,的确,从一般的人性来讲,哪有比酒肉人生更令人愉悦的呢?

就这样,时不时地夹杂着龚遂那有点惹人厌的哭谏,刘贺缓缓地打发着他愉快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被召进朝廷,继承刚刚病死的汉昭帝留下的宝座。

初登帝位的刘贺,一开始乐坏了,他完全搞不懂形势,以为还可以像在自己的领地那样任意胡来。当然了,要是他稳固了权柄,那他怎么乱来,别人也无可奈何,关键是这个时候权力还掌握在人家手上呢!

这期间,龚遂自是苦苦劝谏,自然是一点用也没有。

二十七天后,权臣霍光联合朝廷大臣,用太后的名义,把皇帝宝座还没焐热的刘贺赶下了台,废为庶人(后来又被封为海昏侯,对,就是去年广被报道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主人)。

刘贺的一众狗腿,二百余人,全被霍光喀嚓了。

龚遂还有中尉王阳两人,因为名声较好,又曾多次规劝刘贺,霍光念在他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意放了一马,把他们剃了头发,贬为罪犯,打发去搬砖修长城去了。这样过了五年,才刑满释放。

又过了许多年,霍光死了,霍光后来拥立的汉宣帝也早已稳固了手中的权力。

有一阵子,渤海郡年年闹饥荒,盗贼并起,搞得一心想做圣贤之君的汉宣帝脸面无光。于是,他要求大臣们赶紧推选出一位合格的人才,去治理好渤海郡这块地方。

丞相和御史大夫一致推荐龚遂可用,汉宣帝于是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从此,龚遂的人生才苦尽甘来,这个时候,他已经七十余岁了。

龚遂上任之前,按照惯例,汉宣帝召见了他。

本来,由于大臣们的一致吹捧,汉宣帝头脑中龚遂的形象是比较伟岸的,然而,初次见面,瞅着眼前又矮又挫的小老头,汉宣帝不免大失所望。

孔圣人尚且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看到颜值远在水准线之下的龚遂,汉宣帝顿时感觉整个身心都不那么愉快了。

他有些冷淡地向龚遂发问:“渤海那地方乱得很,盗贼遍地,搞得我很忧心,你有什么办法能平定盗贼,让我满意呢?”汉宣帝的语气中散发的是弄弄的怀疑和瞧不上眼的味道。

要是阅历不足的一般人,迎面一盆冷水浇头,或许就六神无主惊惶失措了,但人家龚遂怎么说也是大风大浪闯过来的,因此,他不慌不忙地开口道:“渤海那个地方偏远,未蒙陛下教化,所以老百姓饥寒困馁,同时呢地方官吏为非作歹,根本就不懂得体恤老百姓,才使得您的海滨百姓不得已抢掠为生,他们就像小孩子盗窃了兵器,在池边挥舞一样,并非有意作乱啊!现在,您是想让我用武力讨平他们呢?还是想让我用德治安抚这块地方?”

这番话,语气谦恭,但话里话外其实很不客气了。

汉宣帝口口声声,言及渤海,不是盗贼,就是乱民。但龚遂一上来就打他脸了,哪有什么盗贼啊,都是您治下的百姓嘛(陛下之赤子)!

当然,龚遂早已不是愣头青,他很谨慎地把渤海老百姓饥寒困馁的原因,诿过于地方官吏头上,而没有汉宣帝什么事(海濒遐远,不沾圣化)。所以,汉宣帝听了这番话,不但没有生气,还觉得龚遂很有见地,说得很中听。

针对龚遂给出的两个选项,汉宣帝没有犹豫就在第二个选项上面打了勾。他告诉龚遂:“我让大臣们推荐有德行的人去渤海,就是想用德治安抚这块地方啊!”

龚遂得到这个回答,心里有底了,于是对汉宣帝提条件:“我听说治理混乱的百姓犹如清理没有条理的绳子,不能心急,只有一步一步地慢慢来弄,才能治理好;我希望上任之后,朝廷能够不做任何干涉,允许我便宜行事。”

龚遂提的这个条件是很不符合规矩的,但汉宣帝立马就答应了他,还给了他许多奖励。

于是,龚遂上任了。具体治理过程不去细说了,无非就是以身作则,力行教化,移风易俗,劝民农桑,困难时期开仓济民,以及约束好手下大小官吏,让他们不要胡作非为,等等(这些事情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所以非得龚遂这样的人物才能践行)。

几年过去了,渤海郡不但“盗贼悉平,民安土乐业”,而且老百姓都开始富庶起来,同时郡里打官司的都很少。(按:所谓富庶当然是指农业文明标准下的低水平的富庶,无非就是解决了温饱之外还有一点余裕,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汉宣帝看到渤海郡被治理得如此之好,不免龙颜大悦,把年迈的龚遂调到中央,升任九卿之一的水衡都尉(给皇帝管上林苑,实在是用非所长,不过用之养老,也算优待了)。

龚遂最后老死于水衡都尉任上,和黄霸一样,活到了八十几岁,而且实现了他最初的人生目标:以忠直之名,传扬后世。

标签: 汉朝龚遂

更多文章

  • 能把皇帝骂怕的臣子恐怕就他一个了 西汉郎中令龚遂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西汉,汉废帝,龚遂

    西汉时期,昌邑国有位郎中令,名叫龚遂。昌邑国属于昌邑王的藩国,龚遂就在第二任昌邑王刘贺的手下任职。刘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昏侯墓的墓主人,在汉昭帝刘弗陵病逝后,大将军霍光便迎立了刘贺为帝,只不过在位27天以后,刘贺便被废黜,史称汉废帝。刘贺被废黜的原因是什么?是荒淫无度,而龚遂又为人忠厚,性格刚毅,哪

  • 士孙瑞是什么人?他在诛杀董卓的策划中扮演什么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士孙瑞,汉朝

    初平三年董卓因为司徒王允所设下的反间计,成功被自己的亲信吕布所杀。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 东汉末年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董卓绝对算是开启三国乱世的第一人。董卓废立皇帝、残忍好杀,士人百姓都非常痛恨他,而诛杀董卓的功臣,在大家印象中就是王允和吕布,其

  • 士孙松是谁?士孙松与士孙瑞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士孙松,西晋

    士孙松(公元274年-302年),字世兰,扶风郡人,西晋时期著名女性。五世先祖名士孙瑞,字君荣,仕东汉历任尚书仆射、大司农,官至尚书令。四世祖名 士孙萌,字文始,爵封澹津亭侯。其后世皆为魏国官吏。至士孙松父,仕晋官至翊军将军,卒于官。士孙松有着窈窕的体态和美丽的容颜,行事贤惠明理。在襁褓时就有悠闲洁

  • 士孙瑞是何人?士孙瑞的生平简介及历史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东汉末年,士孙瑞,董卓,吕布

    士孙瑞(?-195),字君荣(一说字君策),东汉末年大臣。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仕历显位。永汉三年四月,为尚书仆射、与司徒王允、董卓的部将吕布共谋诛卓。卓既诛,迁大司农,为国三老。每三公缺,瑞常在选中。太尉周忠、皇甫嵩,司徒淳于嘉、赵温,司空杨彪、张喜等为公,皆辞拜让瑞。后卓余党李傕、郭汜交兵,瑞

  • 朱买臣好不容易发迹,为什么他的前妻羞愧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买臣,西汉

    朱买臣是西汉时期大臣,他发迹后接前妻享福,但前妻却羞愧自杀,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起这个事情的原因,大概就是舆论作用太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朱买臣是吴县人,吴县是现在的江苏,他家境贫穷,十分爱好读书,到了四十岁

  • 朱买臣休妻讲的是什么故事?他的前妻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买臣,汉朝

    朱买臣是西汉时期的大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买臣休妻”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表扬朱买臣的。当朱买臣是一个贫困知识分子的时候,他的前妻嫌弃他很穷,强迫他写了一封休书,另嫁他人。但是朱买臣当了会稽太守以后,坐车出行,看见前妻在路上

  • 朱买臣是如何发迹的?最后被汉武帝所杀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买臣,汉朝

    马前泼水,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也是京剧经典曲目之一。朱买臣,字翁子,会稽郡吴县人。西汉大臣。七国之乱爆发之后,朱买臣与妻子为了躲避战乱逃亡会稽郡,但他不会经营生产,只喜欢读书,所以生活并不富裕。但为了维持生计的他只能靠上山砍柴换取吃食,在这样贫困的条件下,朱买臣也没有放弃读书,他

  • 砍柴工朱买臣真会炒作:让老婆把地上的水捡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姜子牙,朱买臣,老婆,姬昌,王子颓,百里奚,秦穆公

    历史上从来都不乏老来富贵者。有抱负的捕鱼达人姜子牙——钓鱼钓来荣华富贵。姜子牙或者可以称呼为吕尚,也算是出身名门,肯定点说是贵族出身一点都不假,他的祖辈曾经帮助过尧帝和舜帝,还建立了一个叫做吕国的诸侯国,姜子牙也算是正统的王X代。可惜吕家传到姜子牙这里,就沦为贫民一个,甚至于为了生活,姜子牙不得不抡

  • 朱买臣:出身贫寒 后衣锦还乡 其前妻为此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买臣,张汤,严助,汉武帝

    物质对女人很重要吗?嫁个有权有钱的男人享富贵安逸,是女人的共同选择吗?女人的安全感都打这儿来吗?一般意义上可能是,但古今中外,安于清贫、只求过普通日子的淡泊女子,其实并不鲜见。西汉武帝时期有个高官,江苏人,叫朱买臣,出身贫寒人家,但喜欢读书,不爱务农,暗自怀着飞黄腾达的梦。三四十岁了仍不见发达,一直

  • 女人势利男人恶毒:揭秘姜子牙朱买臣如何报复前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姜子牙,朱买臣,报复,前妻

    导读:戏曲《马前泼水》讲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樵夫朱买臣整日不务“正业”,只知读书。他的老婆崔氏吃不饱穿不暖,满腹怨言,对朱买臣说,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坐在土炕头上跟你受罪。你给不了我幸福生活,我只能和你拜拜。说完,毅然改嫁有钱的赵石匠。朱买臣受此一激,奋发图强,终于金榜题名,夸官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