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泰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党锢之祸时他是如何幸免于难的

郭泰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党锢之祸时他是如何幸免于难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982 更新时间:2023/12/26 7:32:2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郭泰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东汉从和帝刘肇开始,由于在位的皇帝年龄小,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当权往往又依赖外戚。当皇帝长大成人,要想亲政,就只能依靠朝夕相处的宦官。

因此,宦官、外戚成为封建政权中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到了东汉桓、灵帝时,官僚集团很想通过打破这种局面,树立一种士人形象。于是,部分官僚、士人和他们的后备队伍太学生,结成了广泛的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猛烈的斗争,史称“党锢之祸”。

本文的主人公郭泰,就是这场斗争中士人集团的代表和太学生的领袖人物。

(一)少有大志,勤学成名

一般成名之人,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或者遭遇过许多挫折。郭泰小时候家贫父亡,与母亲相依为命。即使在这种情境下,郭泰依然心怀理想,就学长志。

他的第一位老师是屈伯彦。屈老师当时是享有美誉的饱学之士。在名师指导下,郭泰三年就博通“三坟五典”,而且“善论谈,美音制”,再加上自身条件好,“身高八尺,容貌魁伟”,一时成为学苑翘楚。

他的第二位老师是李膺。李老师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士人领袖,被京师太学生标榜为“天下楷模李元礼”。他做官“风裁峻整”,坚决反对宦官专政。为人生性亢直,不喜结交。可能是缘分注定,当李膺见到前来拜师的郭泰,竟然感慨万分地说:读书人我见多了,“未有如郭林宗者”。他待郭泰以师友之礼,一时间在太学生中传为佳话。因为以当时李膺的身份和影响,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学生辈,竟然如此青睐,想必这郭泰肯定有绝世之才或者超人见识。

有了两位恩师的提点,郭泰年纪轻轻就已经名震京师。后来,郭泰离开洛阳返回太原时,赶来送行他的车辆竟达千乘之多。而李膺更是与郭泰同舟共济,着实让士人们惊为神仙,羡慕不已。所以说,一个人成名成家,个人资质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够遇上贵人引路,再加上这位贵人又是能力非常之人,那成功就是指日可待。

(二)洞察世事,坚拒仕进

郭泰于学问之外,更讲究因时而出、趁势而作。他深感东汉宦官政治黑暗,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势下,士人手无缚鸡之力,朝堂难有扛鼎之士,生存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居乡里、远离朝廷。

因此,面对太常赵典举有道,司徒黄琼辟召,郭泰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他找借口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上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他的这种自察自醒、性甘恬淡、止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的行为,让时人觉得“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但是,郭泰也不是故意为了隐居而隐居的装腔作势。其实,面对东汉王朝的大厦将倾,他也忧心如焚。只是觉得士人不过是一股清流,难成什么大气候。如果和武人结合,又会玷污有志于道的宗旨。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郭泰在太学游学,看到朝廷之上宦官专权、肆行无道,污烟漳气、群盲无首,一时悲从中起,竟然和贾彪等编起顺口溜,想用这种方式来激浊扬清,褒贬朝臣。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时朝野“竟以臧否相尚”,“公卿以下”均惧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民谚深处有公道。

(三)善心助人,名满天下

郭泰为人极富同情心,非常重视提携和帮助后人。即使是对那些所谓的“不仁之人”,也绝不放弃。他在陈留的学生左原,因为品行恶劣、违反法令,被郡学斥退。从此,没有人和愿意他交往,抑郁寡合。郭泰在路上遇见他后,立即设酒肴款待,好言劝慰,要他以古先贤为榜样,反躬自省,痛改前非。有人嘲笑郭泰与恶人交往,有辱声名。郭泰却说,对犯了错误的人更应该热情帮助,劝其从善,如果谁都疏远他,那么他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郭泰母亲过世后,同乡贾淑前来吊唁。贾淑这个人虽然世代做官,但为人阴险刻薄,乡人都有点反感他。郭泰的好朋友孙威,专门从巨鹿赶来奔丧,刚要进门就看到贾淑在里头,心里不快,掉头就走。郭泰听说后,赶紧追上去问孙威,怎么这么快就走?孙威说:你是天下名士,交往的也应该是贤人雅士,今天竟看到你接受恶人吊唁,我很失望。郭泰说:贾淑确实为人确实不好,但我遭丧能来慰问,说明他的行为没有违背大道,而且是在修善行。如果他因为小善而逐渐发生变化,将来成为有用之器,不是很好吗?贾淑后来听到这番话,真的就洗心革面,成为善人。

因此,史家称郭泰“恂恂善导”,“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对于郭泰来说,人之向善,就在于修行。在他眼里,世无遗类,只要能够听得进人说话的,都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人心向善,社会才会臻于至善。如果人人都冷漠相见,又哪里能够讲道德操守?

(四)痛失师友,悲愤辞世

面对“党锢之祸”持续不断的混乱局面,郭泰深感世道无助,干脆传学弟子、闭门教学,最多时门下学生有数千之众。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宦官挟持汉灵帝,下诏捕杀李膺、杜密等名士百余人,此后又陆续杀死、流徙、囚禁了六七百人,太学生也被抓捕了上千人。因为郭泰在家乡讲学,平素“不为危言覆论”,幸免于难。但他听到许多名士遇难,心情异常悲痛。这年初春,悲愤交加的郭泰病卧家中,弥留之际断言“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终年42岁。

郭泰虽然英年早逝,但影响很大。死讯传出后,四方文人学士纷至沓来,为其送葬的人竟达千余。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自为其撰写铭文。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写的碑铭很多,大多有虚饰之辞,唯独郭有道的碑铭,文符其实,我能够问心无愧。

郭泰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没有顶点儿官职的人,能够受到许多文人学士的追捧,非常难能可贵。正是他不涉官场的坚守、诲人不倦地坚持,让人们于黑暗中看出些许的光明。正是这股熹微的清流,让人们在世态炎凉中感觉到一丝的清爽。人的一生,不过是做人与处世的有机结合。郭泰的独特,在于他的清醒而坚定。他相信人性向善,努力惩恶扬善,并致力于教化育人。他坚持官场合为时而出,又不忘正本清源,尽力而为。他清醒刚正而不随波逐流,谆谆诲人而不锱铢必较。

这样的人,才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人。

标签: 郭泰汉朝

更多文章

  • 太平广记·卷十一·神仙·栾巴原文是什么内容?如何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平广记,宋朝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

  • 栾巴:东汉权宦,呼风唤雨权倾朝野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栾巴,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栾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栾巴,字叔元,东汉魏郡内黄(今属河南安阳,一说蜀郡人)人,精通道术。汉顺帝在位时期净身,任职给事掖庭、补黄门令。栾巴性情耿直,博览经典,从不和其他宦官交往。栾巴因身体原因,请求辞官。汉顺帝没有准奏,而是把他提拔为郎中,后

  • 竟会道术,堪称牛人的栾巴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栾巴

    中国古代神鬼志怪小说——栾(luán)巴是四川成都人,年轻时就爱好道术,不关心世间的事。当时的太守很恭敬地来见栾巴,请他屈就功曹的职务,太守以老师、朋友的礼仪接待栾巴。栾巴上任以后,有一天太守对栾巴说:“我听说你有道术,能不能让我看见一件新奇的事呢?”栾巴说:“可以。”说罢就端坐着退进墙壁里去了,墙

  • 西汉著名农业学家赵过发明创新的代田法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过,农业学家,西汉

    赵过,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农业学家,任搜粟都尉之职,赵过发明创新的代田法,对中国后世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过的成就,就是独创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性的代田法,赵过代田法能显著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效的缓解了当时汉武帝连年征战所造成的温饱问题。现代农业的垄沟就是从赵过代田法变迁来的,赵过为代田法专门发

  • 朱穆和皇甫规是什么人?为什么三百多名学生请愿释放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穆,皇甫规,东汉

    朱穆和皇甫规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公元前53年,数千太学生亲赴宫门,请求汉桓帝释放朱穆,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学潮”,桓帝被吓得马上释放朱穆。公元162年,学生张凤联合同学三百人前往宫门请愿,再次迫使桓帝做出让步,释放了皇甫规。为什么学生要请愿释放朱穆和皇甫

  • 种暠究竟有着什么能力?竟使羌胡及西域诸国都纷纷臣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种暠,西域

    种暠(103年—163年4月2日),字景伯。河南洛阳(今陕西洛阳)人。是仲山甫的后代。最初任县门下史,后为王谌所赏识,将其推荐给其舅河南尹田歆,被任为主簿。被举为孝廉,为太尉所征辟,再举高第。又迁侍御史,受命监护太子,他处事持重,为顺帝所称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 种暠:汉朝名臣,在任期间使羌胡及西域诸国都纷纷臣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种暠,汉朝

    种暠(hào)(103年—163年4月2日),字景伯。河南洛阳(今陕西洛阳)人。是仲山甫的后代。最初任县门下史,后为王谌所赏识,将其推荐给其舅河南尹田歆,被任为主簿。被举为孝廉,为太尉所征辟,再举高第。又迁侍御史,受命监护太子,他处事持重,为顺帝所称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东汉名人简介:许慎,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汉,许慎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

  • 造纸方法是怎么取得进步的?许慎《说文解字》中如何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造纸,方法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

  • 许慎没当什么大官,为何却有很大的名气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许慎

    在中华姓氏的历史上,许姓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姓。许姓出过很多名人,大都不同凡响。我们说许姓名人不同凡响,并不是说他们当了多大的官。恰恰相反,许姓名人基本不当官,而且正是因为基本不当官,反而有了很大的名声。照理说“士农工商”,“士”是排在第一位的。为什么古代许姓名人不当官,反而却有非常大的名气呢?咱们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