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用人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吗?

诸葛亮用人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73 更新时间:2024/1/23 6:23:36

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败笔。

姜维字伯约,其人凉州上士,天水异才。对于姜维的素质,我基本上不持异议。前不久有个帖子议及姜维,我说没有女人会喜欢姜维,其实是从现代泛功利主义出发,结果招致一些女网友的强烈批评,使我深感欣慰,到底古风未绝,淑女犹存。

网络配图

如果不是诸葛亮,姜维可能就是碌碌小有作为,不失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其实姜维仕魏或降蜀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他老母能跟他一起,那么无论在魏在蜀,他都可以有家的归宿感。尤其像他这样的孝子,高堂健在,多少是好。这是人的精神寄托的一半。另一半就是所谓的功名,或者说得更宽一些,叫理想。姜维入蜀,遂与母相失,因此他的精神寄托只剩下了一半。当然,姜维降蜀也是形势所迫,出于无奈。此后他再没有母亲的消息,不知死活。这种生离之痛苦有甚于死别。也许老母还活着,却不能见面;或者无人赡养,饥寒病痛;或许老母因为姜维降蜀受到牵连,自杀或被魏朝赐死也说不定;或者有幸善终,但终于何时,葬于何地,无从得知。

作为儿子,生不能见母之面,死不能葬母以礼,人何以堪?后来姜维屡屡兵犯魏境,打的旗号是“灭魏兴汉”,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的潜意识里有“打回老家”的强烈愿望。如果真的能打回老家,一可衣锦还乡,尽洗前辱,二可寻老母下落,三可成就功名。如此可以实现他人生的完整价值。这不能不说是姜维为什么玩众黩旅、伐魏不倦的深刻原因。这也是他可以解脱精神枷锁的唯一有效手段。除了姜维以外,蜀国其他的将领都没有这么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没有姜维这样的遭遇,当然也很难理解姜维那种无时不在的隐隐失落感,他们大多对姜维出兵伐魏不苟同。只有降蜀的夏侯霸,成了姜维的得力助手,在伐魏之事上,两人可谓同病相怜,情投意合。

离家、失母、去国,而且都是被动行为,姜维焉能处之释然?夫故土之情,人皆有之,譬之现代,有些地方因为工业开发,平山填河,很多美丽的村庄就此消失,代之以厂房烟囱,对于外出游子来说,故乡之形业已消失,此时维系故乡情感的最主要线索便是父母,次兄弟姐妹。设若时间推移,父母逝世,故乡情结残存弱缕,倘土葬再改为火葬,祖坟也没了,那时情结便名存实亡。姜维没有剪断故土之根,是因为对老母尚怀希冀。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母的音信更加杳茫,变得不可能。故土之根渐断,精神寄托唯有系于功名。

网络配图

姜维的心理漂泊固然可以因为蜀国君臣的知遇而减轻,但决不会消失,实际上我认为姜维一直不能摆脱这抹阴影,甚至影响了他的临阵发挥。三国志说姜维本人“羁旅托国,常怀危惧”,外人则讥讽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这些都说明了姜维在蜀国的心理处境,其实是水面浮萍。

所以,郤正论姜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姜维为什么不在乎金银美女享乐,对他来说,寻求精神解脱远比物质享受来得重要。他尽可以沉湎酒色,以此自解,但他自负才武,岂肯放弃。在最后时刻,姜维没有选择格斗而死,而是选择了自刎,这种结束方式决不是没有涵义的。

姜维是什么样的人才,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关心。但诸葛亮对姜维的判断显然不够准确。在这一点上,刘备是绝对的强项。诸葛亮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这里说姜维“思虑精密”,未必尽然。三国志评语是:姜维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看看,两者观点相反。事实上,思虑精密是诸葛亮所欣赏的,但并不是姜维的特长。姜维是胆大如卵的人,于心细上先天不足。诸葛一生唯谨慎,其作战风格不太适合姜维。

网络配图

诸葛亮欲将平生绝学传授于姜维,如果姜维能取长补短,自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对武侯绝学有选择地吸收,形成个人风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自身系统不统一。我估计后来姜维用兵胜少败多,与此不无关系。当然,费祎每次裁制姜维,最多只给万把号人,想打胜仗谈何容易。与邓艾对阵,姜维就没有赢过。苦命的姜维,邓艾简直就是他的克星。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三国里最讨厌谁,那一定是这个结结巴巴、没心没肺的邓仕载。是他破坏了姜维的全蜀之功,将姜维的悲剧进行到底!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三国诸葛亮为何要招降蜀汉时期的名将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姜维

    诸葛亮是为三国第一谋臣,他的智慧非常人能及。姜维是蜀汉时期的名将,他曾是蜀汉的降将。那么,诸葛亮为何要重用姜维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军中了孔明的离间计,姜维走投无路,归降了蜀汉,诸葛亮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后诸葛亮用姜维之计,顺利取

  • 姜维和赵云一战谁输了 姜维故里位于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姜维和赵云一战谁输了 姜维故里位于何处

    赵云,字子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单枪匹马,所向无敌。是刘备忠实的部将。姜维投降蜀国时,曾经和赵云有过一战,关于此战的成败,众说纷纭。有一说法是赵云败了,因为在战中,赵云有过大惊的表情,还有在回来之后对姜维赞赏有加。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姜维的实力超出了赵云的想象,所以才会惊讶甚至方寸大乱,所以从这

  • 揭秘姜维使用的武器是什么 其中有什么学问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揭秘姜维使用的武器是什么

    三国时期,姜维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并且是军师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可谓是有勇有谋,是蜀国的第四代政权掌控人。姜维形象姜维本是魏国人,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其父亲是战死,所以姜维之后继任了父亲的官位,在魏国也算是比较重要的将领。诸葛亮看重了姜维的才华,当时蜀国文臣武将中后继无人,诸葛亮有心培养姜维,

  •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诈降避祸是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姜维诈降避祸是什么事情

    姜维是谁?看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姜维(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汉族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军工官衔达到大将军。死后追封为“开明王。”关于姜维的背景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既是谋士、文官。也是武将,善战。姜维是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徒弟,他的一生对蜀国可谓功不可没。他本是魏

  • 姜维杨仪谁才是诸葛亮的唯一接班人?诸葛亮看中的却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魏延,杨仪

    三国时不管文官还是武将,人才最多的就是蜀汉。刘备不仅拥有了关张赵,还有一个天才军事家诸葛亮,不得不让人眼红。而本文要分析的诸葛亮的这些接班人也是个个不凡。起码还有另外四个人自认为有当诸葛亮接班人的资格,他们是魏延、杨仪、蒋琬、费祎。为了争位,魏延与杨仪进行了恶性竞争,杨仪对蒋琬后来居上也耿耿于怀,而

  • 姜维尽得诸葛亮真传,为何却始终斗不过邓艾?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收服的曹魏降将,后来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将才,便开始重点培养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为了继续北伐大任,诸葛亮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了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还把自己生平所学传授给了姜维。姜维在拿到诸葛亮兵书之时,刚好33岁,但姜维真正意义上开始北伐则是在大将军费祎死后。

  • 诸葛亮苦心培养想收降姜维,为何无意让其接班?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当初那么想收降姜维,是有本人的计划的。与魏国想比,蜀国人才匮乏得很,姜维是一个能够调教的帅才。姜维看到诸葛亮这么看重他,也就很高兴地归顺了,做了孔明的学生。在诸葛亮的苦心栽培下,姜维很有上进,各方面都日臻成熟。但是,出人预料的是,就在诸葛亮生命垂危之际,本来等着做接班人的姜维,等来的倒是一场空

  •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最后竟惨死在自己人手中?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姜维

    姜维,字伯约,今甘肃天水甘谷县人。他27岁以前是魏国的天水郡中郎将。在他27岁那年,诸葛亮一伐中原,兵围天水,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等人叛国,于是关闭城门。姜维等人走投无路,只得降了诸葛丞相。关于这件事,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即伯约回到冀县后,那里的人民推他为代表,向丞相投诚。不管怎么样,从中都可以看

  • 诸葛亮死前,为什么没让姜维留兵守阴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刘禅,刘邦,姜维,

    众所周知,蜀汉丞相诸葛亮乃古今六十四将名单之中“十哲”之一,其名仅排张良,韩信之后,他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功劳足可留芳百世,世人称其为卧龙,这确实不为过。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再兴蜀汉基业,帮助恢复其国力,然后兴师北上与曹魏交战,誓除国贼,然而功未成,却身先死,诸葛亮只能带着遗

  • 姜维为什么要九伐中原?详细经过是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九伐中原,诸葛亮,姜维,三国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惊走生仲达”。姜维回成都后,任右监军、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