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仪杀魏延有功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被逼自杀的地步

杨仪杀魏延有功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被逼自杀的地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961 更新时间:2024/1/22 20:55:0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杨仪自杀,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蜀汉的文臣武将中,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对此,蜀汉丞相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激化。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诛灭魏延三族。

不过,在杀了魏延之后,杨仪仅拜中军师,也即没有获得什么嘉奖。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终被逼自杀。那么,问题来了,杨仪杀魏延有功,为什么得不到蜀汉的奖赏呢?甚至落下一个被逼自杀的结局呢?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中记载: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

建兴十二年(234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谷口。同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于沙场。杨仪既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可是,最终的结果是蒋琬接替了诸葛亮,执掌了蜀汉大权。与此相对应的是,杨仪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蜀汉朝廷并没有奖赏除掉魏延的杨仪。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杨仪除掉魏延,更多的是出于私人恩怨。前面已经说过,杨仪和魏延之间,很早就有过节了,有的时候,魏延甚至想要杀了杨仪。因此,对于杨仪来说,自然怀恨在心,所以才在诸葛亮去世后派遣马岱斩杀了魏延。

进一步来说,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但是,实际上,两人都没有谋反的意思,尤其是魏延,只是想继续北伐曹魏,而不是背叛蜀汉。结果,因为杨仪的所作所为,促使蜀汉朝廷出现了误判,这不仅导致魏延被杀,更造成了诛灭魏延三族这一结果。虽然之后蜀汉没有为魏延洗脱冤屈,但是,如果继续奖赏杨仪的话,显然会让蜀汉武将感到寒心。

对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视为武将和文臣之间的一次较量,现在,杨仪已经斩杀了没有背叛蜀汉的魏延,后主刘禅没有继续追究此事,已经是对杨仪宽宏大量。在此基础上,不管是魏延曾经的手下,还是其他的蜀国武将,在明白杨仪和魏延之间的是非曲直之后,尤其是看到魏延的遭遇之后,自然会对杨仪感到不满。所以,后主刘禅不嘉奖杨仪,无疑是合理的选择。

另一方面,因为没有获得奖赏,杨仪口出怨言,这更加激怒了蜀汉群臣,促使其最终落下了被逼自杀的结局。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中记载: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

在诸葛亮生前,杨仪认为自己的资历要高于蒋琬,所以经常出言不逊,乃至于在蜀汉树敌过多。在诸葛亮病逝后,蒋琬作为继承人,开始执掌蜀汉朝政。对此,杨仪可谓多有怨言,这些话语被费祎上奏给了后主刘禅。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考虑到杨仪在蜀汉的资历,后主刘禅也没有赶尽杀绝,选择将其废为平民,这和之前的托孤大臣李严比较类似。不过,李严在被废为平民之后,可谓十分低调,最终病逝。与此相对应的是,杨仪则继续口出怨言,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

最后,面对朝廷的逮捕,杨仪选择了自尽,这可以理解为杨仪是被逼自尽,不愿意受到牢狱之苦的选择。对于杨仪的结局,宋末元初著名大儒郝经表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无疑点明了杨仪结局的根本原因,也即因为私人恩怨而斩杀魏延这位蜀汉名将,虽然魏延有过错,可是杨仪的过错更大。更为关键的是,按照《魏略》的记载,在公元234年,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在此背景下,被杨仪诬陷的魏延深恐和杨仪交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才被杨仪派遣的武将马岱斩杀。

由此,不管是《三国志》中魏延只是想继续北伐的说法,还是《魏略》中的记载,都表明魏延被杀,显然是存在冤屈的。因此,杨仪可以在事后不受惩罚,已经是侥幸了,所以不被嘉奖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至于杨仪本人,则不这么认为,为此多次口出怨言,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他:“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标签: 杨仪魏延

更多文章

  • 魏延是不是真的有反骨之心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堤防着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魏延,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反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

  • 玄武门之变后 魏延为什么背叛旧主而辅佐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世民,李渊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征和李世民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魏征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他才能收获贤臣的美名。否则,魏征好点的结局,恐怕就是在历史书上留下一个名字,我们大多数都不会知道他;坏点的结局,恐怕到时写在史书上,魏征就变成是挑拨李建

  • 毁誉参半的蜀汉名将,揭秘魏延的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魏延,三国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魏延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魏延,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后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汉中地理位置及其关键,而且有长期对峙的态势,需要有勇有谋的将领,这也是刘备选择由魏

  • 实力不输关羽马超,魏延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魏延,三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东汉末年,汉朝正统衰微,曹操时代,因其有惧于汉献帝,不敢轻易代之,甚至向汉献帝献上了自己的三个女儿,所以,当时的汉朝名存实亡。曹丕继位后,废除汉献帝,自立为王。刘备也趁机建立了蜀国,自立为皇帝。当然,建立蜀国,也是有不少大功臣的奉献,按照惯例

  • 诸葛亮不重用魏延的原因是什么 难道说是因为天生反骨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魏延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魏延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备还在世时,特别器重魏延,封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华夏版图之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取了汉中,尽管手下良将众多,但却把魏延视为卓异之才,委以太守之任,让其长期镇守汉中,屏障益州,可谓用之不疑。魏

  • 魏延姜七星灯踢翻姜维气的要杀他 诸葛亮为什么阻止姜维杀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姜维

    还不知道:孔明不杀魏延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知道,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的时候,他寿命已尽。但为了继续北伐,他就大摆了一个七星阵,准备向天再借个20年。但遗憾的是,司马懿来偷营,魏延急冲冲到营帐内禀告军情,把七星灯给踢翻了。当时,姜维

  • 魏延有反骨之心都能重用 赵云忠心为什么却不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云,魏延

    对赵云重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很多人心中,曹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枭雄,孙权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少主,而刘备却是一个遇到事情只会哭哭啼啼的小男人。论心计,他不及曹操,论家业,他逊于孙权,他的成功,靠的是一众兄弟的“施舍”。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并不是!一个只会用

  • 魏延当初没有被杀的话 蜀汉能不能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蜀汉,魏延

    还不知道:蜀国和魏延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延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可在孔明死后他被杨仪等人陷害谋反。对于是诬陷魏延、还是魏延确实想要谋反,这两种说法都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这件事情只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可

  • 作为被曹魏和蜀汉公认的良将魏延 为什么会提出如此荒唐的“子午谷奇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魏延,子午谷奇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子午谷奇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说起子午谷奇谋,便知这是个老话题。子午谷奇谋自“诞生”以来,历经各朝各代无数史学家的反复论证、探讨、批评,已然成为了一个几乎被蹭光了所有热度的老调,本不必多论。只是,这么多年来,众人的眼光总是单一地聚焦于子午谷奇谋

  • 马谡和魏延对就后期蜀汉如此重要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杀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马谡,魏延

    很多人都不了解马谡和魏延被杀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当提到“诸葛孔明”这个名字时,这就是高智商战略家的同义词。这位大军师策划了系列经典战术,并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赢得了这场战斗。他一生指挥过无数经典的战斗,以此闻名于世。然而,一个再聪明的人也一定会犯错误,即使他担心一切可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