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魏延死后蜀汉将才会断档?

“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魏延死后蜀汉将才会断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633 更新时间:2024/1/27 1:04:2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何魏延死后蜀汉将才会断档?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有一句话叫作,“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讲述蜀国后期没有良将的尴尬局面,这句话并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一个叫《扫迷帚》的文学作品,当时这句话的确戳中了蜀汉后期的症结所在,从而得到广泛认可。

对于喜欢三国的读者,通常认为,蜀国大将应该包括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及魏延等人。

除魏延之外,前五人又被称为“五虎将”,这批人其实是两个年龄段的人,从相关资料可以分析出关羽、张飞、黄忠、赵云等人岁数应该不小,刘备死的时候62岁,关张赵三人都跟其一起打天下,可见当时年龄并不小,而黄忠出场就已经是老将,这些人即使关张不被杀也是不可能到蜀汉后期的。

能到蜀汉后期的名将应该只有马超和魏延,马超比刘备小15岁,应该算是三国中生代将军中比较有实力的人物,但是马超在投靠刘备后并未获得重用,公元222年,年仅四十七岁的马超就病逝了。

魏延的出生年不可考,但是从其人生履历来看,只能比马超更小,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应该算作是蜀汉“五虎将”后最佳中生代将领。

然而这样一个将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蜀国斩杀,出现“蜀国无大将”的尴尬局面,本文纵横就跟大家探讨一下,蜀国为何要自毁长城,害死这唯一可堪大用的将才。

虽然被罗贯中黑的很惨,但是掩饰不了魏延的实力!

在罗贯中的笔下,只要是不喜欢的人物,他都要尽力去抹黑,本来这是一部小说,可是很多人却将他当成历史,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正史上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尤其有很多正面的影响,但是罗贯中老先生为了宣扬正统观念,极力捧刘摔曹,把刘备捧得高高的,把曹操黑的狠狠的。

作为一个非“正统”民科出身的历史爱好者,我始终秉承,不管干什么,一开口说“正统”,就表明这个开始耍流氓了。

魏延其实也是很有实力的将领,然而罗贯中为了拔高诸葛亮的传奇形象,对于魏延自然要无限放低。

在《三国演义》魏延出场的时候,斩杀主将而投降刘备,诸葛亮看魏延后脑有反骨,因此要斩魏延,你看这个故事扯不扯,人家杀主投降,那是典型的弃暗投明,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会杀这样的人,杀降意味着“不祥”,古人其实还是很忌讳。

可见,罗贯中为了黑魏延已经不按常理出牌了。

在正史上,魏延应该是一个四川某地区的小军阀,在刘备入川的时候,率众来投靠,为刘备所看好。其实不管古今中外,能带着队伍前来投奔的人,都会得到重用,这是人之常情,蜀将孟达叛蜀投魏的时候,曹丕直接封侯,以示欢迎。

刘备在川时候,魏延就已经分统军队,与老将黄忠同列,独当一面,后因为“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此后,魏延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尤其是汉中之战时有出彩的表现,被刘备破格“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这里面汉中太守是一个很重要职务,可以说是为蜀国扼守北部大门,是与魏国直接冲突的地方,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张飞这样的级别的将领来驻守,但是刘备还是选择了魏延,可见魏延的实力。

刘备为了给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仪式上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表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虽然话说得很满,按理来说应该被打脸,但是在魏延防守期间,汉中未出现大的问题。

刘备前半生兜兜转转,投靠的人很多,见识的人更广,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识人本领很强,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还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眼光颇有见地。

诸葛亮看不上魏延,为何却重用马谡、杨仪、姜维

魏延的悲惨结局,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看不上他导致的,那么诸葛亮为何看不上魏延呢?

《三国演义》中描写描写这段恩怨是因为魏延杀主投刘备,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所以要斩他。作为报复,后来诸葛亮临死的时候,摆续命灯,被魏延踢翻,致使诸葛亮不能续命,最后诸葛亮授意马岱杀魏延。

在历史上,魏延与诸葛亮的确是有过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讨论北伐策略时,魏延提出“子午奇谋”引发的。

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打算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但是魏延却请求拨付五千精锐部队效仿韩信,从子午谷直袭长安,再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这是比较激进的一个方案,至今都未能证实到底可不可行,诸葛亮是一个带兵比较谨慎的人,自然不会采取魏延的方案。

但是很多人却将子午谷奇谋当作诸葛亮与魏延矛盾的根本,实际上这是表象,而并非根本,魏延当时经常抱怨自己的才干无处施展,可见,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并不止于子午谷奇谋,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矛盾。

作为武将出身的魏延在带兵打仗这方面肯定是没问题的,他所能提出的策略,都是从武将的角度来出发的,从中国传统兵法的角度来说,所有兵法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出奇制胜”,也没啥毛病。

然而,出奇就意味有风险,这都是诸葛亮所不愿意接受的。

作为军师出身的诸葛亮对武将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认为武将不靠谱,所以,无论是治国,还是行军打仗,诸葛亮都有点“重文轻武”。

说诸葛亮“重文轻武”这个提法估计应该是我全网首创说法,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比较雷人,但是你只要看了诸葛亮打仗时候重用的都是什么人,就会认同我说的话。

诸葛亮最信任的人,无疑是马谡,关于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咱就不说了,至于马谡能不能打,咱也不去争论了,咱就说说马谡的职务,马谡之前担任过文官,后来被诸葛亮提拔为参军。

参军这个职务,大概就是现在行军打仗的参谋,这类人物擅长嘴上谈兵,诸葛亮重要马谡的后果就是,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

其次信任的人,应该是继承他衣钵的姜维,深挖的话,姜维在魏军的时候,是天水郡参军,对,你没有看错,又是一个参军,诸葛亮看重其才华,在姜维投降后破格提拔。

最后,就是杨仪了,相对于魏延来说,诸葛亮更看重杨仪,为此才有了后面“魏杨之争”,这个咱后面再讲。

杨仪的职务是长史,应该算是高级幕僚,也是文人出身,看看马谡、姜维、杨仪这些诸葛亮最为信任的人,哪一个不是参谋幕僚出身,诸葛亮有如此偏好,其实跟诸葛亮自身出身有关系,毕竟诸葛亮自己就是军师出身。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看不上魏延,实际上跟诸葛亮的用人偏好与策略有关。

蜀国后期将才奇缺的根本原因,是“幕僚派”打压“将军派”的结果

说到具体问题上,魏延是在“魏杨之争”中被杨仪所害死。杨仪在北伐中负责筹划粮草以及军事调度,是很有话语权的幕僚,也充分展现诸葛亮对其的信任。

也不知何种原因,导致魏延与杨仪出现矛盾,通常情况下认为是魏延脾气大,因此与杨仪不对付,我个人倒是倾向在具体行动中受到杨仪的刁难,反正二人关系很不好,从本质上来说,应该还是蜀军中“幕僚派”与“将军派”的矛盾。

军中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诸葛亮竟然没有去解决,可见,从骨子里诸葛亮更看重“幕僚派”,不然在武人当道的时期,魏延早就剁了杨仪。

这种矛盾连千里之外的孙权都看不下去了,还曾对蜀国使臣说,杨仪和魏延以前不过是放牛的,现在竟然这样猖狂,诸葛亮不解决这个问题,难道是等到他死以后出乱子?

孙权一语成谶,在最后一次北伐的路上,诸葛亮英年早逝,“魏杨之争”彻底爆发。

在诸葛亮临终前的军事会议上,主持撤退问题,竟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从而为“魏杨之争”埋下伏笔。

在这次会议上,诸葛亮制定了一个“万全”的撤军方案,让杨仪全面接管军事,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姜维部可以进攻魏延。你看这个方案,是不是很“万全”?

由于这个策略是“背着”魏延搞出来的,所以谁给魏延下命令又出现了问题,最后费祎承担大任,前去传达命令。

魏延得知诸葛亮死后,表示:丞相不在,魏延还在,丞相府官属和春属,可以运送棺柩返国,我当率各军继续攻击敌人,怎么为了一个人死亡,就废弃天下大事?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怎能做杨仪的部下,当他的后卫?

很多人将这句话解读为魏延有反意,其实以魏延的身份地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恰恰说明他有担当,能干一番大事,当然,最后一句话也是对杨仪和诸葛亮的不满。

说白了,诸葛亮的临终人事任命是有问题的,你让一个军中三四号人物杨仪去领导军中的二号人物魏延,能不出乱子嘛?在武人当道期间,文人领导武将,纯属扯淡。

魏延想要跟杨仪当面对质,结果杨仪直接撤军,压根不搭理魏延,魏延以为杨仪要排除异己,想借魏国之手灭了他,于是抢先一步撤军,并且烧毁杨仪的撤退之路。

随后魏延与杨仪同时上书刘禅说对方叛变,当然,魏延应该是孤立的,在朝堂之上全是诸葛亮留下的班底,以前面对诸葛亮用人的考量,可以肯定当时朝中,必然是“幕僚派”占据主导地位,“武将派”没有话语权,而幕僚最擅长的就是勾心斗角,所以就不难有了魏延最后被马岱斩杀,夷三族的悲惨事件。

从表面看这场斗争是“魏杨之争”的结果,杨仪战胜魏延,是蜀国的偶然,魏延的个人事件。

从深层次来说是“幕僚派”与“将军派”之争的结果,此后,幕僚派人物彻底掌权,武将派人物没有话语权。

从根本上来说,是诸葛亮给蜀汉留下了一个文官政治的体制,魏延之死不是个例,其实代表了诸葛亮治下的蜀汉,武将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打压,因此才会在魏延死后,出现将才断档。

标签: 三国魏延

更多文章

  • 魏延身上有哪些“谜团”?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三国,魏延,诸葛亮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魏延身上有哪些“谜团”?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武将。魏延生前战功赫赫,为蜀国屡建功勋,在蜀国的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魏延,字文长,河南义阳人。由于蜀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三国志》对魏延一生发展轨迹残缺不全,使得他的生平至今还有很多未解谜

  • 魏延到底是忠是奸?三国一匹石马揭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三国,魏延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魏延到底是忠是奸?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带兵北伐,从汉中进军关中,在五丈原遭到魏国司马懿的顽强阻击,寸步难进,眼看蜀国此次出兵又将一无所获。对战局的忧心,对蜀国未来的焦虑,已经心力交瘁的诸葛亮再也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压力,一病不起,星落秋风五

  • 诸葛亮为什么不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千年之后有人替他验证了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子午谷奇谋,诸葛亮

    对子午谷奇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可不可行,历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关于这件事的可行性,蜀将魏延对于诸葛亮不服气,其实也是开始于这件事情的发生。《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出祁山伐魏,魏延提出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诸葛亮率大军主力出击

  • 诸葛亮为何记恨于魏延 甚至临死前都要杀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魏延

    还不知道:诸葛亮杀魏延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一生胸怀大志,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可当他到中年的时候,回首往事依旧是毫无作为。但刘备的最让人佩服的是使他的精神,不放弃的精神,并且他也善于拉拢运用人才。自从刘备、张飞和关羽结拜为兄弟后,经历了多年的磨难,但他

  • 杨仪杀魏延有功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被逼自杀的地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仪,魏延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杨仪自杀,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蜀汉的文臣武将中,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对此,蜀汉丞相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和杨仪的

  • 魏延是不是真的有反骨之心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堤防着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魏延,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反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

  • 玄武门之变后 魏延为什么背叛旧主而辅佐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世民,李渊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征和李世民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魏征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他才能收获贤臣的美名。否则,魏征好点的结局,恐怕就是在历史书上留下一个名字,我们大多数都不会知道他;坏点的结局,恐怕到时写在史书上,魏征就变成是挑拨李建

  • 毁誉参半的蜀汉名将,揭秘魏延的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魏延,三国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魏延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魏延,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后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汉中地理位置及其关键,而且有长期对峙的态势,需要有勇有谋的将领,这也是刘备选择由魏

  • 实力不输关羽马超,魏延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魏延,三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东汉末年,汉朝正统衰微,曹操时代,因其有惧于汉献帝,不敢轻易代之,甚至向汉献帝献上了自己的三个女儿,所以,当时的汉朝名存实亡。曹丕继位后,废除汉献帝,自立为王。刘备也趁机建立了蜀国,自立为皇帝。当然,建立蜀国,也是有不少大功臣的奉献,按照惯例

  • 诸葛亮不重用魏延的原因是什么 难道说是因为天生反骨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魏延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魏延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备还在世时,特别器重魏延,封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华夏版图之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取了汉中,尽管手下良将众多,但却把魏延视为卓异之才,委以太守之任,让其长期镇守汉中,屏障益州,可谓用之不疑。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