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姜维为什么不在汉中屯田避祸?原因是什么

姜维为什么不在汉中屯田避祸?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64 更新时间:2024/2/12 1:19:39

大家好,说起姜维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汉中是蜀汉北面的屏障,扼守着连接关中与蜀中的道路,对于蜀汉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故而当初刘备集结精兵悍将,竭尽蜀中资源,从曹操手里夺取了汉中,自此汉中便成为了蜀汉的重镇。

在刘备同曹操的汉中争夺战尾期,曹操决定撤出汉中,但是他将汉中的百姓悉数迁出,导致刘备得到了汉中之土,却得不到汉中之民。在人力资源异常珍贵的三国年代,这无疑是蜀汉的一大损失,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大量的农田也由此收归国有。

由于汉中郡地处汉中平原,地势平缓,气候湿润,加之汉水流淌其中,使得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大量适合耕作的闲置农田,理论上非常适合蜀汉大军用以屯田。实际上汉中也很可能是蜀汉的屯田之地,杨敏、吕乂都曾在这里担任过督农,督农是屯田相关的官职,屯田产出的粮草又可以送往附近的关城囤积。

不难看出,汉中是个适合屯田的地方,那么为何姜维要选择去沓中屯田,而非汉中?

姜维决定去屯田的起因,是由于姜维想要除去黄皓,但是刘禅不允许,并且黄皓有意要废除姜维的大将军之职。姜维如果继续呆在成都处境会很危险,于是选择在外屯田,屯田是姜维用来避祸的方式。

沓中位于现今甘肃省舟曲县一带,地理条件类似汉中平原,不过面积要小不少,沓中也是具备屯田所需要的条件的。大将率兵驻边本就容易遭受猜忌,在汉中这样的重镇屯田,更容易被黄皓当作把柄来做文章。从自保角度来看,在沓中屯田会更安全。

费祎遇刺后,姜维获得军权而上位。姜维自此先后发动了6次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其中有5次是攻打陇右。姜维的北伐战略和诸葛亮类似,是先蚕食陇右,而后东征关中。在沓中屯田的一个优势便是可以根据局势,较快的组织北伐,并且减少了粮运的路程。姜维选择在沓中屯田,也说明姜维依然抱有北伐的念头。

姜维在沓中屯田的一个劣势在于,沓中距离汉中较远。一旦汉中遭受攻击,身为主帅的姜维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支援汉中守军,这将不利于汉中守备。对此,姜维也有一套预案,当汉中受到攻击时,汉中方面以汉城、乐城为据点,各地援军以阳安关为防线抵御进攻,等来犯曹军粮尽时一起杀出,寄希望在汉中平原歼灭曹魏主力。

这样的防守战术较为激进,也可以看出姜维对于汉中守备能力持乐观态度,姜维认为汉中守军可以凭险固守,坚持到援军到来。从后来钟会邓艾灭蜀来看,姜维高估了汉中守备能力,阳安关的守军并没有坚持到姜维、张翼的援军到来就已经失守,导致姜维的防御战术彻底崩盘。

如若钟会大军攻打汉中时,姜维身在汉中,汉中大概率不会那么快陷落。然而在此之前,姜维并不认为在沓中屯田,会有如此大的隐患,他料不到阳安关的蒋舒会投降,也料不到刘禅会听信巫师之言迟迟没有安排布防。

姜维之所以在沓中屯田是为了避祸,并且在沓中屯田能够便于继续北伐曹魏,同时自认为也不会影响到汉中的守备,故而姜维选择在沓中屯田,而非汉中。

标签: 姜维三国

更多文章

  • 姜维这么有勇有谋,为何会投降诸葛亮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姜维

    姜维本来是曹魏一方的大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降,然后被诸葛亮看中,被选为接班人。他实际上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后半段的附体,因此他以学生身份,接受了诸葛亮衣钵,打得曹魏连连失败。《三国演义》写他是战败受困,无路可走,才当初投降诸葛亮,而且诸葛亮当场决定收他为学生,欲传授平生之学。其实,历史上姜维

  • 羌族出身又是降将,姜维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姜维

    我对文武双全的武将极其喜爱,最典型莫过于姜维。年月蹉跎,我承认他不如三国演义里那样被拔高,也不如三国志里这般被贬低。他既非圣人,也非庸人,而是像众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一样,体味辛酸困苦悲欢离合。他不是文治天下,武定邦国的那个,却也不用理睬后世的毁誉。因为,于乱世中一肩挑起责任重担,力挽狂澜,本就是中流击

  • 每个名将都有自己的抱负,姜维他的追求是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姜维

    姜维投向蜀汉是三国故事中的重要章节,《三国演义》甚至安排姜维“欺负”了老年赵云,要诸葛亮亲自出手智斗才降服了姜维,姜维也俨然成了诸葛亮的继承人和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上,姜维投靠蜀汉更多地是因为个人前途,在魏晋时代他的形象和吴起很类似,都是为了功名敢豁出去的狠人。姜维的出身在曹魏属于寒门,是官场上的屌丝

  • 诸葛亮的兵法都被姜维继承,为何面对邓艾却屡屡受挫?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邓艾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说,兵者诡道也。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对战之时,诸葛亮就使了虚实战法,使司马懿吃了不少亏。比如上邽之战,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北伐,率领了大军进攻祁山,为了保住祁山,司马懿就留下了郭淮和四千的兵力守着上邽,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去增援上邽。只是没想到,诸葛亮并

  • 蜀汉的灭亡真的是姜维造成的吗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姜维,蜀汉

    对姜维和蜀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对文武双全的武将极其喜爱,最典型莫过于姜维。年月蹉跎,我承认他不如三国演义里那样被拔高,也不如三国志里这般被贬低。他既非圣人,也非庸人,而是像众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一样,体味辛酸困苦悲欢离合。他不是文治天下,武定邦国的那个,却

  • “臣等正欲战死,陛下何故先降?”,这也许就是姜维的无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姜维

    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诸葛亮一心辅佐刘禅。此时的诸葛亮深知,魏国的基础雄厚,决不能给它休养生息的机会,一旦魏国恢复了国力,蜀国距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诸葛亮不顾众人的非议,多次出兵北伐,以此来消耗魏国的国力。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结束了传奇的一生。诸葛亮死后,姜维仍旧贯彻其北伐的方针,

  • 魏兵对姜维的尸体剖腹取胆,这到底有多大恨?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姜维,三国

    对姜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63年,姜维听闻钟会在关中练兵,认为曹魏是要攻打蜀汉,赶紧上书刘禅,让刘禅早做准备,结果刘禅听信黄皓,根本没当回事,以致蜀汉群臣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同年夏,司马昭名钟会、邓艾率大军攻打蜀汉,姜维见状,赶忙率10万大军迎敌,

  • 诸葛亮临死把遗志托付给姜维,他有没有更好的人选?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姜维

    现在很多蜀粉吹诸葛亮的时候都喜欢照搬张俨的默记,完全无视了诸葛亮为了北伐搞的一系列外交手段,仿佛魏国用九州之力单抗蜀汉一个国家似的,这种操作挺能给诸葛亮招黑的。而且曹魏雍凉二州在诸葛亮时期确实无法抵抗,于是曹魏从荆州调来了张郃,从司州调了中军,曹睿还说要用兖州豫州调资源来。姜维时期感觉雍凉经济恢复了

  • 穷兵黩武会伤及自身,姜维明白这个道理为何还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邓艾

    公元234年10月8日,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寿命已经到了终结的时候,这位以一人之力撑起整个蜀国的神人终究还是没有敌过天命,病倒在五丈原的蜀军大营,直到去世仍旧坐在自己的岗位上。诸葛亮临终前念念不忘的还是汉室,为了让蜀国尽可能地延续下去,他吩咐杨仪除掉魏延,命令蒋琬、费祎处理政事,还给姜维传授自己毕生所学

  • 两位降将撑起了蜀汉后期,除了姜维另一个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王平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话是对蜀国末期人才匮乏情况的比喻。很多人将蜀国无人可用的窘迫归咎于诸葛亮的大包大揽,认为丞相事必躬亲会打压许多青年才俊施展自己的空间,因而无法成长为可当一面的大才。其实不然,蜀国人才的匮乏是因人口而决定的。三国鼎立之时,西蜀连续吃到荆州、夷陵两次大败,国中人才早就被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