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英年早逝小霸王,孙策的死真的和孙权有关吗

英年早逝小霸王,孙策的死真的和孙权有关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778 更新时间:2024/1/16 18:43:26

在历史的记载中,孙策之死扑所迷离,孙策之死,背后暗含着什么阴谋?正真的凶手是谁?谁是最大受益者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看完相信大家自会判定都会知道孙策是怎么死的了。

要了解孙策之死,我们必须知道孙策和孙权关系。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的影响,很可能谋杀孙策,这也是当时流传的孙策之死的原因。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他指出了孙策力能胜人,有“小霸王”式的刚猛之气;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会用人等特点。

在孙策之死发生前,张(纟龙)劝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孙策却无可奈何地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问题有多么严重,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持有异议。后来,孙策在丹徒西山猎鹿时,众将和从人迟迟在后,策遇到许贡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敌,以致“被伤至重”。孙权却不像这样。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的评价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

从孙权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来看,孙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处。据《三国志·孙坚传》上说:“坚四子:策、权、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说:“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据后人考证:孙坚有五子较为可靠。

我们已经知道在孙策之死中,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

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可以是孙权。还有可以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后来,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己的从人边洪。

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的孙策之死:“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己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即孙河)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裴松之在孙策之死中注引《吴历》的话:“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进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在孙策之死中间疑问很多,刺杀者为什么会是身边的从人?他怎会成为孙翊家中的亲兵呢?他为什么要杀孙翊?整个郡中怎会无一人来救?

孙朗在《三国演义》中只在第七回出现一次。《三国志》中也无孙朗,从裴松之所注引的书籍来看,《三朝录》及虞喜《志林》中,实有孙朗其人。而且在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上说:“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朗)为定武中郎将,(遣)【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其中的孙匡实是孙朗。可能因为他被“禁锢终身”的原因,也就被人遗忘了。可孙权又为何因一次战役胜负,就把自己的庶生弟弟别族禁锢呢?

这样看来,孙家五兄弟中,除了孙策之死、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死得不明不白,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这难道还不令人深疑吗?另外孙权的三个父叔中,孙静和孙贲都无意仕途,皆死于家中;孙辅只因遣使到曹操那里,就被孙权关了起来。据《三国志·孙辅传》上说:“(孙辅)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另外像孙韶“不进见者十余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像这样。还不令人怀疑吗?

孙策之死的历史背景中,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纟龙)、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

标签: 三国孙策孙权

更多文章

  • 这个不相关的人,竟然使刘备不惜与孙权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刘备,孙权,刘焉

    孙权准备借道取益州刘璋,刘备却为这个八十竿子打不到的宗室不惜与大舅哥反目成仇,甚至打出“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的义字旗,竭力阻挠孙权图蜀。事出反常必有妖,刘备表现如此过激,原因无它,一切皆因在刘备眼中看来:益州地土已经属于他的禁脔,他绝不能容忍他人染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之时就为刘备指出—

  • 三国时孙权成功夺取荆州后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

    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于禁的七军,并且斩庞德,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突然孙权派吕蒙和陆逊分兵袭取荆州,最终荆州落到了东吴手中,而更为可悲的是,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部下斩杀。大家都知道,孙权一直都对荆州虎视眈眈,当年其父孙坚就是在死在了荆州,因此孙策和孙权两兄弟,一直妄图吞并荆州。据史

  • 此人为三国时代的美人,孙权为了他十几年未立后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孙权

    三国中的美人很多,貂蝉是最为有名的美人,当年吕布为了她,能够和自己的义父反目成仇,就足以证明她的美色有多出众。很多人说,曹操之所以,发动赤壁战争,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所需,另外一方面就是私心所致,色字头上一把刀,曹操深有体会,还记得铜雀春深锁二乔这诗句吗?当年的大乔、小乔可是有名的美人,曹操虽然英雄盖世

  • 三国时期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慢那么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权

    在三国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时间!如果说曹丕称帝,这在当时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曹操之所以不称帝肯定有各种顾虑,曹丕称帝时天下已经三分了,手中的那个小皇帝一点用处都没有,当年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个时候已经毫无用处了,何必在自己头上再放一个

  • 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吕范人物生平简介,孙权为什么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吕范

    吕范年轻时只是一名汝南郡的县吏,但是仪表过人。城里有刘姓人家,家境富裕而且女儿非常美丽,吕范前往求亲,刘氏的母亲嫌弃吕范,不愿意答应婚事,但是刘氏却说:“您认为吕子衡会是个长贫的人吗?”意指在她眼中吕范有其过人之才,将来必得显贵,于是决定嫁予吕范。追随孙策后来,吕范避难至寿春,结识了当时在袁术手下效

  • 周瑜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民间有周瑜的死跟孙权有关的说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周瑜,孙权,庞统

    三国中若说到文武双全的统帅级大将,很多人都会推崇周瑜。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性格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般小气,而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一个人。可这样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竟然只活了35岁就去世了,着实令人可惜!周瑜英年早逝,除了人人惋惜之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这周瑜的死,其实是孙权搞的鬼!这、、、会有这种可能吗?

  • 孙策死前留有什么遗言 为什么孙权却没有听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策,孙权,三国,孙坚,江东,官渡之战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这个地方,确实人杰地灵。还记得近几年的良心大剧《琅琊榜》吧,所谓“琅琊榜首,江左梅郎”,确是令众位看官不能自已。但今天小编要讲的却不是这些,但大抵也是一个堪称雄主的人物——东吴孙策。三国这个时代,处处是动乱,但也处处是英杰。无论是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还是那为

  • 孙权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为什么会从明君变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孙权

    众所周知,陆逊因为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倾巢而出的刘备所率的蜀军,而天下闻名。但功成名就后的陆逊过的并不快乐,原因是他所伺奉的主子孙权“变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晚年的孙权一改早期推诚相与、同舟济水的贤明之君的形象,而变成了一个“性多猜忌,果于杀戮”的昏聩之君。“存在决定意识”,没有抽象的性格转

  • 三国中孙权和曹操都有宗亲相助,为什么只有刘备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备,三国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就是全家人团结一致,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很多事情就好做了,这个道理不管是帝王君主,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很认同。比如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往往都会分封自己的宗室当亲王,以此捍卫整个家族宗室的利益。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操、孙权、刘备最终建立了魏蜀吴三大势力。就孙权来说,

  • 孙权为什么要砍掉关羽的头 关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权,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末,曹操认为汉献帝在许昌,和关羽的驻军很近,便有了迁都避其锋芒的想法。司马懿、蒋济得知后极力劝阻,他们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打关羽。同时曹操再派遣徐晃、赵俨等大将率军救援樊城。开战后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源不足,便认为其很难再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