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禅一个平庸的人,为何能稳坐42年的皇帝?

刘禅一个平庸的人,为何能稳坐42年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884 更新时间:2024/3/11 15:29:53

熟读三国的朋友,一定知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过这样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于一位当皇帝的而言,这样的托孤遗言可谓有些大胆和莫名其妙,因此被后人多次讨论,但不管刘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都能看出,对刘禅的执政能力,他是有疑虑的。事实证明,刘禅一个平庸的人,那为何能稳坐42年的皇帝?

平庸,大家注意我的措辞,并不是说刘禅是个傻瓜之类。刘备对刘禅的遗诏中,还有这样的话: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这句话普遍被翻译为:射援到我这来,说丞相感叹你很有智慧很有肚量,比希望的要好,审能如此,我便没什么可忧虑的了。认为刘禅非常智慧的人们特喜欢这句话,他们经常将其拿来当作例证:看看,诸葛亮都说人家聪明!

但我认为不是这样。审能如此,吾复何忧,我觉得应该如此翻译:如果真的是这样,我还会如此忧愁吗?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上下语境,才能解释刘备托孤遗言里的忧虑。

网络配图

遗诏里,刘备还勉励刘禅,要多读书,读汉书,礼记,读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爹我德行浅薄,别学我。

问题是,这可是给下任皇帝的遗诏,而不是家训。

看看曹操的遗令里都说了什么: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天下尚未安定,不得遵循古法。下葬之后,都除去孝服,所有将官不得擅离职守,各部衙门必须各司其职)

抛开曹操身上浓重的浪漫主义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他临终时,对曹丕是没有担忧的。

而这正是刘备的痛处,可以说,子不类父,是刘备死前最大的遗憾。所以,在他的遗诏里,满满的都是对刘禅的不放心;也因此,他才会对诸葛亮说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托孤遗言。

那么,刘禅虽然不聪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刘禅是个弱智,至少在智商上,他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属于平庸之辈,那么是为何能稳坐42年的皇帝呢?

因为刘禅,其实只是一个甩手掌柜。他做着皇帝,却从未真正治理国家。这也与诸葛亮以来“内阁”执政的方式有关。

还是来看看刘禅登基之后都做了些什么吧。

网络配图

建兴元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主政时期,刘禅无作为。

建兴十二年,丞相死,刘禅下令禁止官员奔丧,还驳回了为其立庙的申请。后向充等共同劝谏,刘禅才允许立庙。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丞相职位,短暂还政,无作为。

延熙元年,蒋琬出成都,驻汉中,二年,蒋琬升大司马,开府治事,打造舟船,联结羌胡。

延熙七年,大将军费祎退敌,同年,蒋琬病重,费祎领益州刺史。

延熙九年,蒋琬死,刘禅自摄国事,依然看不到大作为,直到延熙十四年,费祎回成都,听算命者说国都无宰相,于是又领兵出成都,屯汉寿。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次很诡异的事件。费祎领兵屯汉寿,明摆着,是向刘禅要官。而对这时候的刘禅来说,他已经没有任何能够收回军政大权的手段,也毫无政治资本制衡费祎,他能做的,也只有满足后者。于是第二年,刘禅下令,命费祎开府治事。

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身亡。

鹰派军人姜维掌权,即刻率军北伐,刘禅无作为。

延熙十九年,姜维领大将军,彻底执掌兵权,接连北伐。刘禅宠幸黄皓,无作为。

网络配图

刚开始我确实以为,宠幸黄皓,是刘禅培养政治势力的一次尝试,是他想要收回政权的一次冒险。如果这是他的目的,那么也就可以解释,当姜维奏杀黄皓时,他为什么会保着后者。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当姜维上书要求调兵遣将防范魏国的进攻时,刘禅却询问了黄皓的意见,并得到了一个“敌终不自致”的结论。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刘禅就不可能是一个明君。他是一个很平庸的人,而并非一个当皇帝的材料。

于是,听信了黄皓谗言的蜀汉皇帝,终于迎来了邓艾入蜀,成都岌岌可危的局面。谯周一番话,刘禅就投降了,刘谌请求背水一战,他不同意;霍弋希望带兵入成都,他还是不同意。在投降这个决策上,刘禅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强硬。

这也是他作为皇帝所做的最后一个决定。

标签: 刘禅

更多文章

  • 三国历史上后主刘禅与曹操有什么不为人知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

    曹操和张飞都是三国中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俩人分处不同阵营,一个是刘备最忠诚的兄弟,一个是刘备一生的对手,不管真实的战场上还是各种历史故事中两人都算得上是死对头。但有的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小,这两个冤家竟然是亲戚,张飞算是曹操的侄女婿!不仅如此,就连蜀汉后主刘禅(张飞的女儿就是他的皇后),也算是曹操的隔房

  • 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刘禅为何放弃不抵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禅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成都以北的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有人建

  • 诸葛亮死后阿斗刘禅靠演技做又了29年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擅掌控时事,翻弄风云,是蜀国的第一军师。诸葛亮,字孔明,素有诸葛孔明之称。他的绝世才能多为后人所赞扬,但他的童年生活却不完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大起义,此时诸葛亮只有四岁,在不休的战乱中诸葛亮失去了双亲。后跟叔父诸葛玄讨生活。诸葛亮长到十五

  • 揭秘: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是被害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禅

    往往说起刘禅,就会直指他是个平庸昏聩、碌碌无为的君主,甚至还因为他,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那么这个刘禅真的是个亡国之君吗?最后刘禅怎么死的呢?是自然死亡还是被害呢?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刘备给后主的遗诏提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

  • 历史上蜀汉皇帝刘禅是真的扶不起的“阿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禅

    三国时蜀汉为何不置史官历代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中,向者不乏有“蜀汉不置史官”之说,论者盖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蜀后主评传》中的一段评语:“…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寿据此以批评诸葛亮虽长于政务,但在著史事上还是做得不周到。于是刘知几就跳出

  • 刘禅没有那么愚蠢昏庸 能治国理政还能装傻保命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禅

    虽然历史上的三国是晋君攻破东吴都城建康为终点,而实际上在很多朋友心目中,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陨落五丈原后,就已经结束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实在不能算是那个烽火连天年代的英雄。其实小珏认为,后主刘禅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他固然不是雄才伟略的英主,但也应该还他一个公道。网络配图一是

  •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有一方面比刘备大气多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禅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在

  • 蜀汉后主刘禅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才导致亡国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蜀汉后主刘禅

    刘禅的性格应该是单纯,懦弱无能和毫无责任感的乐观。说他的单纯,这一点从宠信黄皓就可以看出了。黄皓能被刘禅所喜爱,能取得刘禅的欢心,无非是他善投其所好,他对刘禅的百依百顺,让刘禅有一种做皇帝的满足与快乐。开始,黄皓是对刘禅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的,可是当黄皓的势力愈发强大后,两人原本相处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

  •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到底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禅

    史上有几个以无用著称的亡国君主,李煜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李后主虽然治国无术,却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词,死也不失风雅。说起蜀国后主“刘禅”,许多人的想法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与乐不思蜀。蜀国灭亡后,刘禅真的傻到“乐不思蜀”的地步吗?其实不然,在历史上刘禅是位十分开明的君主。刘禅真的“乐不思蜀

  • 刘禅两次不幸婚姻:全怪最牛的"丈母爷"张飞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禅

    据《三国志·二主妃子》记载,刘禅一生所立的皇后中,有两位都是张飞的女儿。张飞在成为三国时期最牛的“丈母爷”的同时,也造成了刘禅的两次婚姻不幸。古代皇帝立皇后最起码的标准是模样和性格兼备,只有这样才能“母仪天下”。而张飞的两个女儿估计不会都是模样和性格“兼而有之”。先说模样,张飞“形貌异常”“身长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