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还是孙权?

“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还是孙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38 更新时间:2024/1/24 11:09:49

导读:卧薪尝胆这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一个典故,我们都为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勇气所感动。可是若追溯历史根源,卧薪尝胆并非越王所为,这些经历是后人为了突出越王形象后加上去的。按照传统的说法,“卧薪尝胆”应该发生在春秋时期。而在所有记载春秋史事的史料中,记述最原始,也最为可信的,当推《左传》和《国语》了。但是翻遍这两本书,就会发现其中令人失望甚至产生疑惑的端倪。

网络配图

《左传》在“定公”和“哀公”两部分,以及《国语》在“吴语”和“越语”部分,虽然都详细记述了关于越王勾践的生平事迹,却都没有提及“卧薪尝胆”一事,哪怕是只语片言。

这种不约而同的历史记载,让人很是觉得纳闷和不解。

众所周知,“卧薪尝胆”是一个合成词汇,是“卧薪”“尝胆”两件事的总称。对于“尝胆”一事,春秋史料一片空白,一直到了汉朝才有了最初的记载。

对于“尝胆”一事,春秋史料一片空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越王勾践世家》时,第一次把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的事写进了《史记》中,但没有提到“卧薪”一事;东汉学者赵晔在作《吴越春秋》时,虽然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事,但仍然丝毫没有“卧薪”的记述。

直到唐宋时期,在一些着述性的文字中,才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说法。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

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

北宋学者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戈,在古代是一种兵器,显然不是传说中的干柴硬棒。

可见,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从春秋到两汉,直到唐宋时期,一直没有明确记载。

把“卧薪”和“尝胆”两个词语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文豪苏轼的《拟孙权曹操书》中。苏轼对孙权这个三国风云人物,显然尊崇有加。在那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中,苏轼穿越时空隧道,凭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模拟孙权的口吻写道:“……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网络配图

孙权有没有“卧薪尝胆”,《三国志》《汉书》没有记载,就连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小说中也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可见,孙权“卧薪尝胆”一事纯属苏轼虚构和杜撰。即使有,也与越王勾践八竿子抡不到一块,毫无相干。

不过,苏轼毕竟是苏轼。作为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作为一代名噪半个世纪的大文豪,其文章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由他首创的“卧薪尝胆”字眼也得到了广泛流传。

所以,到了南宋时期,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爱国官吏、学者,不能满足南宋的半壁江山,时常追忆越王勾践的英雄事迹,在他们的奏章、着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也无非是拿勾践说事,有针对性地从侧面敲打一下一贯懦弱无能的南宋皇帝们。

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到了明代学者张溥作《春秋列国论》时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之后,清代历史学家马在编写《左传事纬》和《绎史》时,仍然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

把一个成语典故分别用在两个同一时期、针锋相对的对头身上,这种文字类型的巅峰对决,在历史上实不多见。

不少学者还是愿意把“卧薪尝胆”的事情 加在越王勾践身上

不过,不少学者还是愿意把“卧薪尝胆”的事情,追加在越王勾践身上。

清初大才子吴乘权在编写《纲鉴易知录》时记载:“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蒲松龄在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中也明确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表达了他对项羽、勾践丰功伟业的无限感怀,和对自己屡试不中、落魄至极的无奈自勉。后来,乾隆时期文学家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一直到今。不少人对于“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 可能不同意

网络配图

不少人对于“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可能不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中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代学者马瑞辰曾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

他们认为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辛辣、味苦的蓼菜(“蓼薪”)来刺激眼睛,打消睡意。按照这种说法,“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但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显然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辛苦之菜”刺激眼睛,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炼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一个“卧薪尝胆”的中华成语,被历代名人分别附会到孙权、勾践和夫差三个不同人物的名下,并最终被大多数的人普遍“锁定”在越王勾践身上。可见人们对这个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充满褒义、代表赞扬、渴望成功的词汇的重视和喜爱程度。

其实,在小编看来,“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到底有没有确切的历史典故,究竟发生在哪个历史人物的身上,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经普遍成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这才是这个被人们争论甚至误解千年的成语,所留给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

标签: 勾践孙权

更多文章

  • 三国解密:孙策为何把江东权力交给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策

    导读:中国古代的权利是世袭的,父亲死后把位子传给儿子,似乎是天经地义。不过在封建王朝中有两个人比较特殊,一个是雄才大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康熙皇帝认为这是刘备的权术,以此来约束诸葛亮;另外一个便是孙策,临死时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而不是

  • 三国中根基稳固的孙权为什么是最晚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权

    东汉末年战火纷纷不断,出现群雄割据的乱局,各地诸侯无不殚精竭虑,图谋瓜分天下,平定中原。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主见形成春秋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正是东吴的开国皇帝,这场血腥权力之争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孙权字仲谋,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传说其母梦日月诞权、策,从侧面反映出世人对孙权的敬佩景仰之情。孙权在其

  • 孙权晚年昏庸:纵容两个儿子内斗导致国力大减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权

    昏招(昏着)是围棋术语,意指高明的棋手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晚年的孙权身上是合适的。吴大帝孙权,无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让自诩英雄的曹、刘二人徒叹奈何!然其晚年,于律政上又昏招频出,把才俊之士杀的杀、徙的徙,逮之尘埃落定,悔之晚矣。“及其老也

  • 揭秘:曹操凭借什么打败孙权十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

    提起锦囊妙计,网友们想到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其实三国之中,曹操也使用过锦囊妙计,而且还用得非常成功。用七千人吃掉了孙权的十万大军。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只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其后第二年,孙刘在荆州火拼,曹操乘机占领了汉中。刘备妥协后送给孙权三郡,自己率军

  • 三国风云人物孙权 为什么说孙权有偷窥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权

    相传孙权有偷窥癖,喜欢看手下吕蒙和陆逊的起卧。那事情发生经过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说孙权有偷窥癖。三国时期,吕蒙是孙权一手培养起来的高级将领,也是东吴的一流统帅,孙权与吕蒙常以兄弟相称。在关羽进攻樊城的时候,吕蒙一手策划并亲自实施了“白衣渡江”行动,帮助孙权占领了荆州,扭转了东吴在三足鼎立中的弱势地位

  • 孙权临死前为什么立最小的儿子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权

    江东大族主要为陆家、顾家、张家、朱家等,看看四家代表的结局:陆逊忧愤而死,活了63岁。顾雍和子辈还算平安,但孙子顾谭被流放交州,两年后死了,活了42岁;顾谭弟弟顾承流放到岭南,死在那里,活了37岁。张昭算是平平安安地死去,活了81岁。他的大儿子张承死得早,逃过一劫,次子张休本来流放交州,到了半途,被

  • 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最后败得到底有多惨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以蜀汉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最终蜀汉刘备大败的经典战例,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是一场以积极防御,以逸待劳,最后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夷陵之战 双方行军图在双方的兵力投入上,真实的历史人数并没能经过演义的那样夸大,经后人考据,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为了突显夷陵之战的反

  • 诸葛亮真的与刘备面和心不和? 反对讨伐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亮

    白马非马曹丕称帝以后,蜀地人劝刘备当皇帝,刘备不许,可是诸葛亮说了一番话,刘备就同意了。临终,刘备更是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让他们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从此以后,他们俩就被视为君臣关系的榜样,然而,他们两个真的是铁板一块,从来就没有分歧吗?网络配图坚定伐吴应该说,不仅是有,而且还非常重大。这就是对

  • 三国第一神童 写了两字就逼得孙权送他一头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恪

    “这人是诸葛亮的大哥。”“这人长一副驴脸。”每当听到人们这样介绍,“这人”总会无奈地补充说:“在下诸葛瑾。”总是以“诸葛亮的大哥”身份被人们记住,诸葛瑾抱怨说:“谁让我是老大哥呢!家庭事务影响了我的发展啊。”诸葛瑾兄弟三人,下面有两个弟弟:诸葛亮和诸葛均。说起来,琅邪阳都诸葛家也是名门望族,先祖诸葛

  • 三国最抢手的人才,刘备请曹操劝孙权争最后悲剧收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

    三国时代天下大乱,作为主公的各大公司的老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笼络一批优秀的人才。而偏巧三国英雄辈出,人才如过江之鲫。在众多的各路人才中,如关羽、周瑜这样的人物就比较抢手,曹操极力挽留关羽,曹操也曾劝降过周瑜。然而,三国时代最炙手可热的人才不是关羽、周瑜,不是荀彧、郭嘉,也不是司马懿、赵云,三国时代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