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受孙权赏识的如皋名将吕岱:屡建军功 清廉一生

受孙权赏识的如皋名将吕岱:屡建军功 清廉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37 更新时间:2024/1/23 19:03:42

乱世出英雄。战乱频繁的三国时代,古海陵因地处魏吴两国边境,一度成为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但就在这个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历史舞台上,走出了一位载入史册的如皋名人——吕岱

吕岱,三国时东吴名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勤于国事、一生廉洁,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今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

历史悠久的如皋市,清代之前一直归属海陵(泰州)管辖,直至清雍正二年(1724)才划归通州。吕岱墓,原来属于林梓古镇,由于乡镇合并,现在归白蒲镇管辖。

进入林梓社区,一条宽敞的马路出现在眼前,同行的吕岱文化研究人员介绍说,当年吕岱所葬的地方叫做高阳荡,为纪念他,这条路特意取名为高阳路。以前这里还有司马港、司马港河、司马港桥等地名,司马就是指东吴大司马吕岱。

汽车在一处小巷前停下,向小巷深处走去,历经千年沧桑的古镇底蕴逐渐显现出来。银杏巷、五曲巷、北巷……古色古香的巷名,连同两旁那些已显破败的百年老店铺,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繁华。

穿过北巷,就是吕岱墓巷。坍圮的墙头、残留的砖雕、破损的青砖、阴冷的青苔、荒芜的庭院,是吕岱墓巷呈现给所有参观者的现状。

小巷尽头是一户普通人家,其门楣一牌子上写着“吕岱巷墓1号”,吕岱墓便位于其东侧。盛夏季节,一大片茂盛的杂草将墓冢覆盖着,藤萝一直顺势爬到墓顶,团团围住墓冢。

唯有墓碑上刻着的字迹“三国吴大司马 吕岱之墓”在提醒着人们,这里长眠着一位三国名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作为一位载入史册的名人,吕岱的一生是一部精彩的“三国志”。他见证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末年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也留下了一部“征战万里、清廉一生”的传奇故事。

吕岱雕像

公元256年,叶落归根的东吴长寿将军吕岱,最后一次渡过长江,被素棺俭葬在高阳荡(今如皋市白蒲镇林梓社区)。时隔1700多年后,一代名将的墓葬已湮没在草丛中,但他开疆拓土、征战万里、清廉一生的故事永远定格在人们记忆之中。

避乱江南 脱颖而出

镇抚山越 屡建军功

公元161年,东汉延熹四年,吕岱出生在广陵郡海陵县东境(今如皋一带)的一个官宦人家。这一年,北方的羌族已开始反叛汉朝。第二年,农民起义的号角在湖南、江西相继吹响。之后,各地起义一发不可收拾,这一乱就是104年。

公元182年,那一年吕岱22岁。也就是这一年,吴国开国皇帝孙权出生。但这并没有立刻影响到吕岱在东汉王朝平稳地做一个安于现状的下级官吏。

好景不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海陵被卷入战火之中。《三国志·吴书·孙韶传》说“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原本富庶的鱼米之乡几乎成为一块赤地,渺无人烟。

一时间,东汉郡县的官吏纷纷渡江避乱。步入中年的吕岱思虑再三后,也加入逃难人群中,想去江东谋取一个职位。

公元200年,东吴开基之主孙策去世,其弟孙权继位后,广揽天下人才。吕岱前往孙权幕府投其麾下,但因出身寒微,最初并未像周瑜、鲁肃之辈受到重用,孙权只是根据其履历,派他到吴郡(今苏州市)试任郡丞。

吕岱在郡丞之位上恪尽职守,把分管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快脱颖而出。一次,孙权主持召开会议,亲自检查各郡仓库管理以及狱中囚犯处置情况,其他郡丞受到孙权责备,惟有吕岱从容不迫地“处法应问”,深得孙权赏识。于是,孙权将其留在身边,任录事掌管文案,不久提升为“余姚长”。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吕岱到余姚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这些招募来的江南健儿后来跟随吕岱转战南北,建下赫赫战功。

山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人的后裔,民风剽悍,随山屯聚,不仅“攻没城郭,杀略长吏”,且常被东吴的敌国利用成为内应,成为东吴政权的心腹之患。

公元204年,孙权亲征江夏黄祖,就在胜利在望之际,江东各地山越趁着江东后方空虚而群起暴动,会稽郡东冶等五县山越,也在其首领吕合、秦狼率领下发动叛乱。情急之下,孙权决定起用吕岱。

时年43岁的吕岱在余姚接到孙权紧急命令,改任督军校尉,立即率领本部人马赶往东冶,与西部校尉蒋钦等“将兵讨之”,最终生擒吕合、秦狼,平定五县。

这是吕岱首次领兵作战,此次战役后,大器晚成的吕岱被提拔为昭信中郎将,从此跻身于东吴主要军事将领行列。

公元215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定。那一年,吕岱率兵再次配合吕蒙夺取了蜀国的长沙等三郡,接着又同鲁肃联兵镇压了勾结关羽的吴砀和袁龙,战功卓越的他后被孙权任命为庐陵太守。

平定岭南 威镇南疆

南宣国化 堪比班超

东汉末年,岭南最大地方势力代表为士燮兄弟。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势力退回北方,孙权向西发展遭到刘备集团阻击,向北发展暂无胜算,岭南成为孙权势在必得之地。

公元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及越南中北部),率军剪灭刘表在岭南的余部,迫使士氏兄弟归顺。虽然孙权加封士燮为左将军仍领交趾太守(交趾一作交阯,今越南北部),但东吴对这位不称王的“岭南王”并不真正放心。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东汉正式灭亡。那一年,孙权将交州刺史步骘调到前线,调吕岱去接任交州刺史。到任后的吕岱一方面恩威并施,在不断削平岭南地方势力反抗的过程中积蓄自身实力,一面努力寻求剪灭岭南割据势力的机会。

公元226年,任交趾太守40年之久的士燮去世,士燮的儿子士徽意欲叛吴自立,割据一方。孙权出于防范,欲罢免士徽交趾太守一职,改任其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九真,今越南中部),以校尉陈时接代士燮为交趾太守,目的是进一步削弱士徽的势力。对此,士徽更加不满,叛吴之心益明。

为此,吕岱上表孙权建议分拆南海三郡设置交州,以将军戴良为交州刺史,海东四郡另外虚置广州,吕岱自任为广州刺史。

孙权采纳了吕岱的建议,派遣戴良与陈时南往就任,士徽不服从命令,公然发兵防守海口以抵拒戴良等人。吕岱知道士徽此时不除,必然后患无穷,一面上书孙权请求征讨士徽抗命之罪,一面书致士徽“告喻祸福”,发动政治攻势。

同时,吕岱亲率三千铁骑随即从南海出发,昼夜兼程赶至交趾。士徽听说吕岱大军已兵临城下,大为震惊,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好与其兄士祗、弟士干、士颂等6人“肉袒迎岱”。

吕岱接着乘胜进军讨伐九真,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自此岭南才算真正纳入东吴政权直接控制之下。吕岱因功被封番禺侯,升为镇南将军。后来,孙权又将岭南七郡合并为交州,仍令其为交州刺史。

任交州刺史期间,吕岱再次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干。他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境外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等国国王纷纷派遣使者至吴朝贡。吕岱的这一举措,在我国历史上可与东汉时期班超遣使访问西亚各国一事相媲美。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吕岱这次外交行动“从此开始了中国和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东吴政权恢复对岭南的实际统治,是中央政权对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胜利,吕岱功不可没,其功不在周瑜、鲁肃之下。

八旬返乡 重建海陵

廉洁一生 名垂青史

一生胸襟宽广、清廉如水的吕岱,不仅成为现代如皋长寿之乡最早的“代言人”,他尽忠报国、恪尽职守、顾全大局,以及为官清廉的优秀品质,对于今人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公元231年,南方平定后,吕岱被召回驻守长沙。公元239年,79岁的吕岱奉命屯军薄圻(今赤壁),与陆逊共同镇守武昌,负责京师防务。吕岱身为年高德昭老将,凡事均以国事为重,与陆逊精诚合作,恪尽职守,做事奋勇争先,论功劳则主动退让。

在荆州时,吕岱同时兼掌荆州文书,军政公务极为忙碌,尽管已年过八旬,但仍保持“躬亲王事”作风,亲自处理公文。精力过人的他不知疲倦,骑马总是一跃而上。吕岱如此老当益壮,被同僚誉称超过古代廉颇老将。

吴郡的徐原“慷慨有才志”,经吕岱向朝廷推荐,徐原后官至侍御史。吕岱偶有过错,徐原不仅当面指出,甚至还当众评论。有人偷偷地告诉吕岱,他感慨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后来徐原去世,吕岱伤心地哭道:“以后还会有谁指出我的过失呢?”吕岱这种虚怀若谷的品德,在当时成为美谈。

吕岱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初任交州刺史时,历年未能瞻顾家用,妻儿贫乏。孙权获悉以后叹息不已,加倍赏赐吕岱家属钱米布绢,并作出规定,每年按例给予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下令沿江百姓内移,导致大量民众渡江南下,逃往吴国。海陵县成为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公元242年,82岁的吕岱奏请获准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这是老英雄为家乡做的一件“泽被桑梓”的大事。

公元246年,孙权封吕岱为上大将军。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孙亮即位后拜93岁的吕岱为大司马(天下兵马大元帅),成为东吴后期第一重臣。《三国演义》第108回写孙权临终召人嘱其后事,吕岱是在场的两个顾命大臣之一。

虽然这是吕岱唯一一次在《三国演义》中露面,让普通读者很难留下什么印象,但这足以说明了吕岱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和威望。

演义小说毕竟不能代表历史。在《三国演义》的刀光剑影之中,人们难寻英雄的身影,但陈寿在《三国志》却用2000多字的记载,将吕岱列入东吴“克宁内难,绥靖邦域”重臣之内。晋灭吴后,陆机作《辨亡论》历数东吴栋梁之才,吕岱被列为东吴四大“以器干任职”的名臣之一。

公元256年,为东吴操劳一生的吕岱在武昌与世长辞,时年96岁,成为东吴最长寿的大将军。吕岱在弥留之际吩咐家人:“殡葬之时,棺木不用油漆、疏巾布衣。丧葬礼仪务必简单节俭。”其子吕凯都一一照办后,将父亲归葬于高阳荡。

标签: 名将吕岱三国东吴

更多文章

  • 孙权66岁时仍亲临战争一线:从不专信某个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孙权,三国,吴国,

    三国的时候最需要武将,但立功的是他们,不听话的也是他们,或者造反或者叛逃。那么孙权是怎么样驾驭这些强悍员工的呢?上期假想孙权上了电视接受采访,在电视节目里一般旁边都坐着负责点评的专家。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姑且称这名专家为“黄教授”,下面听听“黄教授”是怎么点评孙权手腕的。孙权打仗大多亲临一线孙权在军队

  • 解密:曹操如何凭一条锦囊妙计打败孙权十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诸葛亮,孙权,

    提起锦囊妙计,网友们想到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其实三国之中,曹操也使用过锦囊妙计,而且还用得非常成功。用七千人吃掉了孙权的十万大军。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只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其后第二年,孙刘

  • 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历史:周瑜一直支持孙权抗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周瑜,孙权,

    历史上雄姿英发、功勋卓著的周瑜,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成了器量狭窄、专与诸葛亮作对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窝囊人物?原因很复杂,既有文艺创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倾向上拥刘贬吴的因素。从文艺创作上讲,贬瑜是为了褒亮,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按照史实,诸葛亮出山前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表露出他的不凡智慧,

  • 解密:曹操用什么锦囊妙计打败孙权十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孙权,三国,

    提起锦囊妙计,网友们想到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其实三国之中,曹操也使用过锦囊妙计,而且还用得非常成功。用七千人吃掉了孙权的十万大军。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只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其后第二年,孙刘在荆州火拼,曹操乘机占领了汉中。刘备妥协后送给孙权三郡,自己率军

  • 三国历史上曹操什么妙计打败孙权十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孙权,三国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只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其后第二年,孙刘在荆州火拼,曹操乘机占领了汉中。刘备妥协后送给孙权三郡,自己率军回师同曹操争夺汉中。孙权在同刘备合解之后,也赶紧班师,集中10万人企图吃掉合肥守军。曹操对此早有防备,在出征张鲁前,曹操派护军薛

  • 三国的帝王们: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王谁更有气节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曹操,孙权,刘备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是一种投降文化。实际上,这种现象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汉朝的名存实亡。名存,就是还有一个汉献帝,不管是董

  • 孙权杀关羽后为何要向曹操称臣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孙权,曹操,关羽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东吴版图的奠基人孙策在临终前,将印绶交给其弟孙权并嘱咐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事实证明,孙权不负兄望,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时代,不但终其一生未失江东寸土,而且使基业不断拓展,算得上一位成功的守业之主。

  • 揭秘:孙权送上美女妹妹为何没套住大叔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孙权,刘备

    东汉末年,东吴孙权想取回刘备“有借无还”的荆州,于是,大都督周瑜提出最佳方案,就是“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了东吴的美人计,便安排赵云陪同前往,首先拜会了周瑜的岳父乔国老。乔国老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见刘备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就真的将女儿孙尚香嫁给了刘备。但是,如愿以偿的刘备还是没有将荆

  • 孙权昏庸的晚年 纵容两儿子内斗导致东吴国力大减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孙权

    历史上的南鲁党争,又叫“二宫并阙”,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朝廷享受同样的礼遇。按制度,太子作为储君,仪仗、供养等各方面待遇理应高于藩王。但孙权是情种啊,后宫妃嫔不少,他独宠王夫人。孙和、孙霸,均为王夫人所出,爱屋及乌,对两儿子的感情也就难分彼此。僭越,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好比处长坐着厅长的车,科长拿了

  • 刘备与孙权曾有的幕后权色交易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孙权

    人家刘玄德才是真正的又娶媳妇又过年!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再也不是三五个人、七八条枪时的刚拉队伍光景,现在是四大郡的主人,几万人马的大司令了!而柴桑的孙权却前景不看好:与曹操已经有了难解血仇,身边突然又多了这么个枭雄,实力已近乎与自己相当,孙权越琢磨越不是滋味。孙权要采取行动,而且是紧急有效的行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