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代最强“忍者”司马懿

三国时代最强“忍者”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768 更新时间:2024/2/16 9:58:44

汉末群雄割据,而后三国鼎立,为人们津津乐道,《三国演义》这部书更是让更多的人们彻底的爱上这段战争四起、烽火连天的乱世。乱世出枭雄,时势造英雄,同样的,三国也不例外,这整个的一个时期,涌现出了无数的枭雄、英雄。而有一个人,依靠自己的才智与心性…汉末群雄割据,而后三国鼎立,为人们津津乐道,《三国演义》这部书更是让更多的人们彻底的爱上这段战争四起、烽火连天的乱世。乱世出枭雄,时势造英雄,同样的,三国也不例外,这整个的一个时期,涌现出了无数的枭雄、英雄。

而有一个人,依靠自己的才智与心性,奠定了乱世归晋的基础,同时也为自己的的子孙铺就了一条通往权利巅峰的康庄大道,这个人就是后来被司马炎追尊为晋宣帝的司马懿

说起司马懿来,我相信只要读过三国的人都不会陌生,很多人认为他是忠,还有很多人认为他奸,还有各种各样的评论,但一千个人一千张口,论调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的,那就是司马懿的忍,而这次忠奸暂且不论,谈的就是这个忍字。

司马懿的忍在演义中无疑是达到了某种极限的,其中一点体现在了与蜀国的战争当中,演义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诸葛亮以粮草为诱饵,诱司马懿引兵来到上方谷,用计险些讲司马懿杀死,司马懿便退兵北岸营地,据守不出,诸葛亮累次令人搦战,但司马懿因为算出诸葛亮寿命将尽,只是坚守不出。所以诸葛亮想出一条计:“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书中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这是对于一个统帅的极大侮辱,尤其是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而司马懿仅仅是“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从这句话可见司马懿心中的愤怒,鲁迅说过,诸葛亮其智在演义中近似于妖,而司马懿经过前面的几场败仗,我相信他也不会认为自己能和诸葛亮对等的较量,他在诸葛亮眼中只能算是一个劲敌罢了,但我相信,不止是司马懿,其他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的智谋之士都和诸葛亮不是一个档次上的,而司马懿已经算是一个能力强悍的人了,就像当时诸葛亮评价周瑜的时候也没有像是看到司马懿复出时候的“大惊”。但诸葛亮不知道一点,那就是司马懿那可怕的忍,即便是心中大怒,也完全的能忍住,因为他知道,他必须要忍,因为诸葛亮的寿命将终,这样的话,所以即使不会胜利,但也绝不会在出现像是先前的几场败仗,他的目的也只是能保全西面防线就可以可,而面对众将的“忿怒”时的随机应变,也就显得没有那么突出了,而我认为他的智谋也是建立在他能忍的情形下,而事后的结果,虽然也是“见木像魏都督丧胆”,但至少没有在出现像是前面那样大的纰漏,像这种情况在面对诸葛亮的所有人当中,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这结果可以说全部都可以归功于司马懿的“忍”。

而司马懿的忍也完美的体现在权谋上,曹睿病死,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等人,后来,曹爽手下建议曹爽“主公大权,不可委托他人”,曹爽从之,将兵权全部归于己手,而司马懿却没有太激烈的反应,他忍住了,而且通过装病让曹爽彻底的以为他已经不在有心夺权,因为他知道事已至此,假如没有一个好的时机,现在出手的话只有自取灭亡,这让我想起了狼顾这个词语,这个词语我不知道别人怎样理解,但我的理解是像狼一样的伺机而动,狼这个动物大家都知道,一旦盯上了猎物,有的时候连续很久会一直跟着,拥有着极强的耐心,然后等待最好的时机,一旦出手便凶狠无比。

终于,司马懿等到了这个最好的时机,曹爽与天子出城,将城内自己大部分力量全部带出,司马懿先是马上安抚朝堂,并且用计赚杀了曹爽。

试问假如司马懿不忍的话,或许死的人,将是他,而他忍的成果无疑是相当巨大的,让司马氏彻底的掌握了曹魏的政权。

上面这两件事无一不是转变局势的事情,并且都是依靠着司马懿的忍来达到目的,可以说他的忍成就了他的结果。但很多人却因为这个说司马懿厚黑,不忠,但有一点请记得,生在乱世,实力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人,不是一代英雄,就是一代枭雄,而司马懿正是一位枭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更何况司马懿时势所逼不得不做,不过仔细看来司马懿的作为,尤其是在夺权以后的行为,想法,与曹操有几分相像,而曹操身死的那章节有一首说曹操的诗,我对诗词的了解甚少,前面的意思我也没怎么看透,但我认为,至少用最后的那一句来送给生在和平时代,认为司马懿得势的方法不合乎“情理”的人很合适,从这句话,不知道别人有什么感受,或许没有吧,但至少我自己感受到了乱世枭雄的那股特有的不羁气质,仿佛看到一个身影傲立在虚空,像是要一吐这几十年来心中因忍耐而积存的怒气一样,狂放的笑着,笑着。。。


标签: 司马懿

更多文章

  • 三国解读: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懿,诸葛亮

    历史上有这样一段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记载: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历史上有这样一段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记载:司马懿和诸葛亮两

  • 曹操和司马懿 到底是不是一路货色?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司马懿,汉献帝

    二人都为各自的老东家东汉、曹魏立下过汗马功劳。早在汉献帝被董卓胁迫西去长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时,曹操就放弃了“春夏读书、秋冬射猎”的士大夫悠闲生活,毁家纾难。十八路诸侯各怀心思,真正勤王救驾的恐怕只有曹操、孙策二人。董卓被杀,汉献帝摆脱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控制,千辛万苦回到洛阳后。又是曹操,派兵接汉

  • 司马懿为什么狠心杀静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懿

    静姝怀得谁的孩子在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三国》中,有一个容貌艳丽的女子,名为静姝。可能熟知三国历史的观众都知道,其实,在三国的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叫静姝的女子。这名叫静姝的女子是由导演和编剧虚构出来的人物,只是为了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但这名叫静姝的女子最后还怀孕了,那么她怀的是谁的孩子呢?静姝剧

  • 诸葛亮斗不过司马懿?诸葛亮为什么怕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为什么怕司马懿人们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看法各不相同,也有的人说诸葛亮怕司马懿。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诸葛亮为什么怕司马懿。图为诸葛亮画像与其说诸葛亮怕司马懿,倒不如说他们两人互相忌讳。两人岁数相当,且各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马仲达有窃国之心。两个同是谋臣,同样操守大军。说诸葛亮怕司马懿的原因是两

  • 司马懿为何狠心杀静姝?静姝怀得谁的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懿,静姝

    在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三国》中,有一个容貌艳丽的女子,名为静姝。可能熟知三国历史的观众都知道,其实,在三国的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叫静姝的女子。这名叫静姝的女子是由导演和编剧虚构出来的人物,只是为了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但这名叫静姝的女子最后还怀孕了,那么她怀的是谁的孩子呢?静姝其实是一个很可怜的

  •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什么还是被司马懿篡权?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操,司马懿

    曹操用一生的时间,打下了大魏的基业。曹操死后,留下了大批的贤臣良将,曹家子弟也有很多青年才俊。但遗憾的是,曹操死后不到30年,魏国政权就落入了司马懿父子手中。这是为何呢?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曹操的优秀儿子都短命曹操共有25个儿子,其中优秀者众多,最知名的是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可惜的是,

  • 司马懿竟然是通过诸葛亮饭量预测其死期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懿,诸葛亮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据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不幸病死军中,而早前司马懿便已断定诸葛亮死期将至,那么司马懿为何如此断定呢?据《裴注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米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按吴承

  •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 揭秘司马懿是怎样统一三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懿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等都是鼎鼎有名的将才谋士。在三国未统一之前,曹魏政权、蜀汉政权、东吴政权各自三分天下。但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后来统一三国的并不是曹魏政权,也不是东吴政权,而是司马家族。网络配图那么司马懿怎么统一三国的呢。在记载司马懿生平经历的书籍中,

  • 七步诗新解:曹植预言曹家被司马懿煮汤榨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七步诗新解

    提起曹植,我们立即就会想到他的《七步诗》和“才高八斗”的典故——南朝诗人谢灵运感叹: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然世间之人似乎并不买账,不是随意将原诗的六句改编成四句(包括罗贯中),就是讥笑谢公夸人太离谱。自古英雄皆寂寞,我以为《七步诗》确系六句,不可更改;子建确具八斗之才,世无其匹!谢灵运之前如

  • 揭秘三国司马懿竟然是被吓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懿

    司马懿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先后辅佐过四代帝王,协助帝王平定战乱,也因此在帝王心中拥有这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马懿是聪明且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从他与诸葛亮的两次对战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泰然自若和临危不变。他不在乎别人说他无能而不敢出战,他要用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利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