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董卓有多不得人心?他死后,长安百姓竟然载歌载舞庆祝

董卓有多不得人心?他死后,长安百姓竟然载歌载舞庆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067 更新时间:2024/1/15 1:00:16

说到董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东汉末年,董卓本是一个小官吏的儿子,由于“粗猛有谋”,在镇压羌人的起义中,不断得到升迁,及至汉灵帝末年,董卓已经成为了掌控西北一方的大军阀。他的野心自然也不断随之膨胀。

后来,大将军何进召天下猛将豪杰云集京城洛阳,向何太后施压,铲除宦官。这时,董卓趁着何进被宦官杀害之机,率领步骑三千人强行进入京师。本来,他的力量也并不算大,这点董卓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为了威服众人,奸诈的董卓想出了一招虚张声势的妙计,他接连四、五日,令他的部下们白天耀武扬威地进城,晚上再令他们悄悄出城,白天再敲着锣打着鼓地进城,洛阳城里的百姓都以为董卓的人马多得不可胜数。随着何进的被害,董卓就将何进、丁原等人所掌部队,依靠各种手段一同给兼并了过来,这样,整个京城就成了董卓的囊中之物。

再后来,董卓在成功接回了被宦官劫持而去的少帝与陈留王后,势力更加巩固,他竟猖狂到因为自己的个人喜好,而把少帝废掉,改立了陈留王,这就是汉献帝。这是因为他想谋取拥立新君之功。

董卓称雄霸京城后,便依仗权势,无恶不作,残暴狠毒、荒淫无耻,史书记载他“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虚刑滥罚,睚眦必死”。他为了筹集军费,竟命人掘开了汉武帝的茂陵。总之,这个廉耻丧尽、不讲礼义、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让上至宫廷官僚,下到平民百姓,受其侵害荼毒的不计其数。

有一次,董卓领着他的军队路过阳城,当时地方上正集社欢会,董卓一时兽性大发,下令把所有集会男子统统都杀了,还把脑袋拴在了车辕上;又抢劫了集会的妇女们和一些财物,把它们满满地塞到车上,凯歌而还。这场面自然非常恐怖,根本就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当时,人人无不对董卓这厮怀恨在心,当然,坏事做得多了,董卓自己也不免有些心虚。

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84—189年),民间流传着一首《董逃歌》的童谣道:“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绝,董逃;心摧伤,董逃。”(见《续后汉书·五行志》)本来,这歌谣里的“董逃”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民歌中的“呀呼嗨”一类的衬句,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写成什么字应该也都是可以的。而且这首歌谣的大意应该是讲述的一个贵族子弟的故事:本来这贵族子弟在京城中游手好闲、逍遥自在惯了,但现在一朝就因为依仗门荫要到外地去做大官了;所以当他离开京城去外地上任的路上,回望繁华壮丽的京城时,心里竟好不伤感啊。

不过,董卓当时心虚得要命,神经高度过敏,他不免怀疑有人拿这首童谣来诅咒自己。他当即下令,严禁任何人再传唱这首童谣,甚至那些传唱者被杀的达数以千计,可想而知,这其中应该大部分都是天真懵懂的儿童。同时,董卓还下令把童谣中的“董逃”改为了“董安”(此事见于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

然而,这首童谣不久也真的奇妙地就应验了。当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兴兵来讨伐董卓时,董卓部不敌,就只得胁迫着汉献帝和群官们逃离了洛阳,而去到他的老巢长安。临走时,董卓还破罐子破摔,竟一把火就让昔日繁华的帝都变成了一座废墟,人们自然要“心摧伤”了。

董卓到了长安以后,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更是变本加厉地迫害那些对他不满的官吏和百姓。他还把自己的车辆、服饰、排场等都弄得和皇帝的一样,召唤三台、尚书以下官员,都到他的太师府中去奏明事情,俨然有不臣之心。他又在长安附近的郿县修筑了一座小城堡,墙高、厚都是七丈,积存了守军可用三十年的谷米,他竟大言不惭地说:“大事告成,我老董可以称雄于天下;不成,守住此城,也足够咱度过晚年。”

当董卓的惨毒淫暴激起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时,他们便又拿起了童谣的武器来诅咒董卓灭亡:“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很明显,“千里草”就是个“董”字,而“十日卜”是个“卓”字,其中的涵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当时更有讲究的说法是:字的“离合”一向都是从上而下的,但这首歌谣却是从下而上的拆字,“董”字按顺序本是“草千里”,“卓”字本是“卜十日”,现在却颠倒了,这就暗示着董卓的以下欺上,以臣凌君;不难推断,这一暗示就应该来自天意。

果不其然,董卓的下场就像在《三国演义》中所看到的,朝廷中的正直官员实在看不下去董卓的胡作非为,其中司徒王允尤其对他恨之入骨。于是王允就想出了一条美人计,也就是利用美女貂禅,离间了董卓与手下猛将干儿子吕布之间的关系,然而,再利用吕布将董卓杀死。

据《后汉书》中记载,董卓的死讯一经传出,长安地区的“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董卓的灭亡。人们还觉得不解恨,于是,就拿董卓肥胖的身躯用来点“灯”,然后焚尸扬灰。据说由于董卓脂膏肥厚,“灯火”竟燃了三天三夜。

标签: 董卓东汉

更多文章

  • 解密曹魏名臣荀彧之死:居然跟杨修有莫大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魏,荀彧,杨修,

    话说曹操赤壁兵败后,意志消沉,茶饭不思。他给汉献帝告了个病假,从此,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当然,曹操也没闲着,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他开始潜心撰写他的《孟德新书》。据主簿杨修讲,他拜读过其中的一些章节,很精彩,这确实是一本凝聚了曹丞相一生心血的兵书,堪与《孙子兵法》相媲美。但可惜,后来被曹操自己亲手烧掉

  • 曹操首席智囊荀彧因何事犯了忌讳竟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首席智囊荀彧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彧到后,曹操却留住他不让

  • 三国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封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荀彧,曹操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网络配图 不久吕布败走,荀

  • 荀彧之死:荀彧是被曹操逼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荀彧,曹操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网络配图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

  • 曹操首席智囊荀彧因何事犯了忌讳竟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荀彧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彧到后,曹操却留住他不让

  • 曹操送一空食盒给荀彧后:他便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荀彧

    帝王王心术往往教人胆寒齿冷,曹操曾送了一个空食盒给自己的谋士荀彧,荀彧看后便服毒自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每当改朝换代之时,就是对“忠君爱国”的考验之日。一个王朝走到了穷途末路,原先那些吃朝廷俸禄、满口道德仁义的官员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如果按照“君臣大义”的思想去做,势必跟着一起

  • 三国荀彧不仅足智多谋居然还是“算命大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荀彧

    三国里有很多顶尖的谋士,他们有的能料敌先机,有的知人长短,有的长于判断,但说到这位,可以用“算命大师”来形容。他不仅足智多谋,甚至能测人生死,他就是荀彧。荀彧有王佐之才,也就是相国之才,他身为曹操帐下五大谋士之一,高瞻远瞩,所提建议多为战略型。例如建议曹操“定河、济,天下之要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

  • 理念冲突!曹操竟然最终逼死了一代谋士荀彧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荀彧

    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也是三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说他重要还不仅仅因为他为曹操平定中国北方做了多少多贡献,而在于他的身份。荀彧出身士族,他是属于士族地主阶级的,他的祖父做过朗陵县令,他的父亲做过济南相,他的叔叔荀爽当过司空,所以荀彧这个家族是一个士族,荀彧本人是个名士。当时有一个著名的人物批

  • 刘备和荀彧都是为了匡扶汉室,可是荀彧为什么选择了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曹操

    刘备从始至终都以汉室宗亲自居,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而荀彧也是一心忠于汉室,不愿看到汉室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表面上看两人有着共同的目标,那为什么荀彧放弃刘备,选择了曹操呢?悬殊的出身和时局令两人不可能走到一起。刘备虽然口头上总是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似乎名气很大的样子,但没有任何能

  • 三国时期郭嘉比荀彧差多少,根本没法比!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看着就像一个笑话: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要是忌惮一下荀彧荀攸张昭周瑜还有可能,至于郭嘉,又怎么会放在诸葛亮眼里。但是近来郭嘉已经被捧上天了,就因为曹操在第一次接见郭嘉的时候说了一句:“"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赤壁之战惨败后又说了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其实细看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