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一代枭雄董卓之死:都是“维稳”惹的祸

揭秘一代枭雄董卓之死:都是“维稳”惹的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594 更新时间:2024/1/20 23:12:00

董卓为西凉军人出身,长期驻守西部边区,社会背景相对简单,由此形成了暴躁和单纯的性格,但长期以来备受冷落,一直没有机会到中央发展,后受大将军何进密诏进京“共商国是”。到京后,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机缘巧合,使得董卓进入权力中枢。

初涉政坛便入“围城”,各种事情纷至沓来,各样事务千头万绪,面对如此状况,颇有自知之明的董卓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不但文化素质较差,还是人生地不熟的外来汉。因此,他极其盼望内地文人集团的理解和支持。董卓明白,经过黄巾暴动和宦官专权的折腾,东汉王朝已经元气大伤,不能再受任何“刺激”,稳定压倒一切。但维护社会稳定不能靠枪杆子,而要靠“文力”,这就需要文人集团的鼎力加盟,需要他们为自己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如此一来,国家就会走入正轨,大汉王朝的“中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网络配图

带着这样的认识,董卓开始了自己事业的新征途,并快速放出了自己的维稳“三把火”:拥立新帝、提拔人才、权力制衡。

第一把火烧得很猛。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掉了当朝皇帝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理由是少帝软弱无能、形象欠佳,而刘协口齿清楚、年少有为,为此他还发出了“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的感慨!董卓此举,和很多权臣不一样,毕竟立一个年龄小、脑子木的皇帝更符合把持朝政的最大利益。董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想效仿伊尹霍光辅佐新帝,来一个万象更新,彻底与“旧社会”划清界限,此外,还可为进一步的“大刀阔斧”改革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

第二把火烧得很旺。在“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总方针的指引下,董卓首先为“党锢之祸”中受到“迫害”的部分人平反,然后大规模提拔录用有名望的文人,在士大夫中颇有人气的蔡邕许靖韩馥、周毖等人皆受到重用。董卓此举,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让文人充分参与政治、管理国家,以求在“重拾人心”的基础上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中央权力。当然,还可以顺便改善一下自己的形象,凝聚些人气。

第三把火烧得很大。董卓明白,东汉王朝存在着两大“致命性”问题,即地方权力过大和军队飞扬跋扈,两者又往往交织在一起。针对这种情况,董卓搞起了“两手抓”。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大族,为此,除了提拔人才充实中央外,还运用“定位安插”和“调虎离山”等手段,企图限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注意文武官员的相对平衡与相互制约,为此,董卓对部下多有约束和节制,于是,出现“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网络配图

董卓的维稳“三把火”,旗帜很鲜明,想法很诱人,足以表明董卓复兴国家的决心,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青史留名。但不幸的是,董卓没有控制和调节火势的能力。

第一把火,他把自己放到了火上。毕竟,董卓不但是军人,还是外人,更是粗人,这决定了他欠缺拥立新帝的“资格”,违背了当时的文化主流理念和政治潜规则,如此,必然遭到别有用心或不明真相之人的抵触和恶评,使他处于大逆不道的危险境地。

第二把火,他把自己烤伤了。通过平反冤案和提拔人才,缺乏正统合法性的董卓给人留下了沽名钓誉的印象,这极不利于他进一步开展工作。同时,更有一些人利用董卓的这种心理,假意效忠、浑水摸鱼,趁机“跑官”、“骗官”,这无疑扰乱了正常的行政秩序,使真正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寒心不已。

第三把火,他把自己烤焦了。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央几乎名存实亡,地方势力坐大已成铁的事实,在这样的现实中,露骨地加强中央集权无疑会触动地方势力的敏感神经,会使董卓成为他们的众矢之的,而豪强们也正是以讨伐董卓为幌子,借机招兵买马,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由于对军人的制约性防范,董卓失去了军队的广泛支持,甚至造成了西凉军事集团的离心。

“稳定压倒一切”能束缚手脚、遮蔽视线,使董卓变得功利性十足,对文人依赖性过大,以至于过分相信文人、在乎文人,“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因此,他处处受到文人集团的牵制,董最后被官僚士大夫“设计杀死”就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董卓为政的失败,主要在于他过分依靠官僚士大夫来推动中央行政的运作,高估了他们加强集权的能量,低估了他们藩屏皇权的作用,而自己又拿不出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措施。

董卓死后,中国进入全面内乱的时代,而“董卓新政”——东汉王朝最后的一次复兴机会亦被廉价消费掉了,惜乎?悲哉!实际上,东汉“复兴”不是不需要稳定,更不是不需要能够稳定的人,而是不需要董卓这样的人那样去“维稳”。这不仅是董卓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悲哀。

网络配图

后来的曹操就聪明多了,他汲取了董卓失败的教训,懂得文人不一定是能人,能人不一定是忠臣,即使是忠臣,也有忠于朝廷和忠于自己之分。基于此,曹操对于人才非常注意“细分”,能做到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对忠臣也注意分清“类别”:忠于朝廷的严厉打击,忠于自己的大力提拔,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才网络”。

同时,曹操还在汉朝中央之外另立权力中心,如此,既可防止忠于朝廷的人物“暗中操作”,又可为自己的家业不断“增砖添瓦”,亦能给手下人带来希望。曹操通过“严厉镇压”和“全面架空”,把皇权紧紧地抓到了自己手中,完成了董卓的未竞之业,为曹丕最终废汉自立铺平了道路。

标签: 董卓

更多文章

  • 董卓祸乱后宫淫乱到什么程度 董卓吃人肉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董卓祸乱后宫

    万恶淫为首,董卓执政残暴,引发诸侯激愤群起而攻之,却为能拿他怎样,而最终董卓却因美色而死于义子吕布手中,可见对温柔乡是英雄冢,美色能人英雄失去了防备之心以致于丢了性命。三国中董卓的淫贼形象到底刻画了几分,董卓在《三国演义》之中的出场并不算多,但是却多次提到他祸乱后宫,可见董卓的淫乱已病入膏肓。董卓到

  • 董卓为何戏貂蝉?揭秘吕布貂蝉三人的复杂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董卓

    故事一: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

  • 曹操行刺董卓义举 让后人称道但事实真是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

    曾经有人这样来综合评价曹操:真英雄,冶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用今天的话说,曹操是一个有才华、有领导能力、会综合分析意见、善于把握机会的聪明人,是东汉末三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关于行刺董卓的义举,更是让后人称道。但事实真是这样吗?网络配图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最初将曹操描绘成了一

  • 吕布为何要诛杀董卓?跟貂婵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吕布

    在中国民间盛传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等正史上却毫无记载。貂婵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据传是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歌妓并养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体态轻盈。某日夜间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恰巧为王允瞧见。王允便

  • 貂蝉是董卓的婢女 是被罗贯中创造成女神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貂蝉

    貂蝉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登场于《三国演义》第8、9、19回。网络配图在小说中,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貂蝉画像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

  • 董卓最信任的心腹 最终为何被他用间谍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董卓

    袁绍造反后董卓为何要用间谍罪处死他最信任的心腹前两天,老福聊了一些董卓的和他的凉州军与吕布以及他的并州军之间的恩恩怨怨,大家都知道董卓进京后因为吸收了吕布来当他的贴身侍卫,所以有点天不怕地不怕,为非作歹,什么坏事都敢干。但是要统治一个地方,要在一个地方站稳脚根,光靠武力是没有用的。董卓还需要找一些文

  • 董卓迁都最恐怖的一幕 悬人头于辕二百里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董卓

    本文由老君说史授权发布《三国史》之一、中原逐鹿1、十三路义兵(上)尚书武威人周毖,城门校尉汝南人伍琼,劝董卓改革桓、灵弊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董卓听从,命毖、琼与尚书郑泰、长史何顒等人革除时弊,淘汰秽恶,选拔人才。于是,征用隐士荀爽为平原国相,陈寔子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尚书韩馥为冀州

  • 吕布杀董卓之谜:促成吕布杀董卓的女人并非貂婵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貂婵

    受影视剧和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中国人都以为吕布杀董卓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貂婵,可是真正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貂婵这号人,那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其实多多少少还是跟女人有关的,只是这个女人是董卓的侍女——世间盛传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等正史上却毫无记载。貂婵形象

  • 东汉末年的乱国枭雄董卓最忌惮的人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董卓

    在董卓执掌国政时间,最忌讳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左将军皇甫嵩,一个是京兆尹盖勋。当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之时,天下人群情激愤,不过,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多数人选择了沉默。即便是袁绍、袁术等人起兵,也不过是在董卓执政的情况下无法生存,而起兵将获取更大的利益罢了。他们都是一些只有自身利益,而不顾及朝廷危亡,百姓

  • 吕布杀丁原难言之隐 董卓给他的诱惑无法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吕布

    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被认为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历来评论者在这一点上紧抓住吕布的小辫子不放,认为吕布忘恩负义。吕布杀丁原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有人对吕布没有好感,认为他背叛两个义父是不忠,杀了两个干爹是不孝,总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那么吕布为